APP下载

探析河南文学的核心内涵

2015-07-25焦艳娜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杜甫河南乡土

焦艳娜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探析河南文学的核心内涵

焦艳娜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文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分析其核心内涵,主要有三:一是儒家思想熏染下突出的爱国精神,二是观照现实传统下的忧患意识,三是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乡土情怀。

河南文学;核心内涵

河南文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学史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学往往起着引领、主导、根源的作用。宋代以来,河南文学的地位渐趋边缘化,但是其中的文学传统、文学精神并没有断,一直绵延至现当代,并经过现当代河南作家的卓绝努力,终于在新时期又一次唱出文学的强音。为了更好地研究河南文学,本文对河南文学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探析。

一、儒家思想熏染下突出的爱国精神

从黄帝始,河南长时间作为中国的帝都所在,民众受儒家思想的熏染至深,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体现在作品中的爱国精神较其他区域文学更加突出。

史前时期的爱国往往表现为为人民谋利益。流传于河南境内的原始神话就有盘古开天地、伏羲造八卦、商伯盗火等,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不仅是美德与贤能的代表,更把个人生活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济世救命的伟大使命。最突出的是流传在河南商丘的“商伯盗火”神话,他为了向人间投递火种,不惜自己被火烧,被饿死。

封建时代文人受儒家思想熏陶,爱国与忠君被视为一体。历代作家总在作品中表达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们渴求在为君王效忠的过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很多中原文学家如秦汉时期的李斯、贾谊、晁错、张衡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谢灵运、庾信等,都是这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和岳飞。杜甫作为一个中国杰出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作以底层百姓的视角真实记录了大唐王朝风雨飘摇的一段历史,期间山河被蹂躏,人民被奴役,诗人把救人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岳飞作为一位突出将领,从小就牢记母亲刺在背上的四个大字“忠君爱国”,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词作《满江红》中,更体现在自己毕生的实际行动中。

现代河南文学的爱国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人道主义情怀,具体到作品中就是强烈的人格意识、生命意识及对民生、整个人类生存的关注。在河南当代文学作品仍然贯穿着现实主义的传统,很少找到独善其身的写作,作家胸怀天下,但又从某个最具体的地方,最具体的人出发的,比如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徐玉诺抱着热忱的人道主义思想、愤怒的诅咒黑暗的社会现实,承受人间苦难的同时,向往着自由的到来。在8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学作品里,乡土文化寻根传统更加浓重。张一弓、阎连科、刘震云等开始探究其形成原因,从文化形成的角度对乡土歌哭和守望,对现行社会体制和农业体制进行文化思考,进而强化了河南文学的民本意识。

二、观照现实传统下的忧患意识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抱负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追求,这种对完美或者伟大的超前追求在任何社会中都注定是坎坷的,因而知识分子普遍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作品的感情基调,成为一个基本的特征。如在《诗经》中作者的地位、身份尽管不同,但对生活的忧患却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统治者的忧虑,如“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小吏的忧伤为“出其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农夫的忧伤则表现在“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

由于历史上很长时期处在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漩涡中心,河南作家表现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从汉代贾谊、晁错的激切陈辞,到建安诗人的慷慨多气,从唐代杜甫、韩愈的诗到宋代贺铸、陈与义的词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感情像一条又粗又长的红线,贯穿其中。以杜甫为例,他的诗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事件,写了战乱中百姓的流离之苦,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立体画面,被称为“诗史”。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马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诗史”的性质,还在于它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的情景。中原士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是河南文学创造一个又一个高峰的重要因素。

金元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中原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各方政治势力逐鹿的战场,天灾人祸频仍,民众苦难深重。20世纪上半期,河南的自然灾祸与战乱更是连绵不断,河南人称为“水、旱、蝗、汤”(汤指汤伯恩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阀)。在河南文学史上,元、明、清三代作家的诗文集与某些小说中,描写中原的灾害与祸乱以及表现对于中原民众苦难的同情,一直是屡见不鲜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师陀、徐玉诺、曹靖华的作品,以及姚雪垠、苏金伞的早期作品,都有对于河南灾祸与苦难生动的描写。这其中徐玉诺非常引人注目,他的诗歌创作充溢着“为三、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乡土情怀

人生”的悲愤。当时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深受兵、匪、官、绅蹂躏和自然灾害侵袭,百姓濒于破产,诗人的家乡处于这些天灾人祸密集的地区,他的家庭也在这种双重灾难里家破人亡。于是就有了《火灾》、《杂诗》等作品中凄惨的描画,以及《假若我不是一个弱者》等诗中溢满悲痛的愤激之辞。时间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河南省不少地方的农村或山区仍然没有摆脱苦难和贫困的阴影,因此,在当代河南文坛上,描写下层民众的苦难,并表现人们在苦难中艰辛生存的顽强耐力、互救意识和抗争精神,是当代河南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冯金堂的小说《黄水传》、李准的小说《黄河东流去》、张一弓的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阎连科的小说《年月日》、《受活》等,都是这一类小说的典型代表。振云、阎连科等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往往就是他们最熟悉的河南农耕文化的全景反映。这种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选材上,更多的是乡土韵味的渗透,这种乡土情怀甚至已经化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成为他们作品外在的最突出特征。不仅如此,当代河南作家作品还拓宽了乡土小说的领域。李佩甫的《生命册》,打破了乡村小说的领域,非常注重写大环境的乡村人物,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寻求新的生存模式。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也是写农村人来到城市,这样就把农村城市的发展这个冲突,写出来了,所以比较厚实。邵丽的作品,从农村写到了城市,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镇上的,城市上的人是有农村背景的人,因为她经常上农村去参加工作等等,熟悉了农民,在熟悉了农民以后就开始真正接触现实生活,她笔下的女性跟爱情也就跟过去不一样了。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其气候和地形都便于从事农业劳动,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农耕文明气质,中原诗文作品多反映乡土生活。《诗经》中的农事诗,除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上有农业文明的特征外,还产生了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作品。《臣工》、《良耜》、《丰年》、《噫嘻》等作品,就是耕种、祈谷、报祭时的祭祀乐歌。《七月》则是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现当代河南文学依然继承了这样的写作传统,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换句话说,乡土主题就是河南作家创作的主线主题,从徐玉诺到苏金伞,再到姚雪垠,李准,一直到当代的李佩甫、刘

[1]孟繁华.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9(2).

[2]何弘.重铸辉煌: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学[J].中州大学学报,2009(1).

[3]刘增杰.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1(12).

独幕剧

I06

A

1007-0125(2015)06-0266-02

焦艳娜(197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在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任教。

猜你喜欢

杜甫河南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芬芳乡土行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