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俄能源合作的思考

2015-07-25秦宣仁

领导文萃 2015年14期
关键词:俄方中俄普京

秦宣仁

当前,国际关系正经历重大调整,新型大国关系在加快构建,新兴力量快速提升,其中中俄关系的深化尤令世人瞩目。正如中央外事工作座谈会指出: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视野,赢得发展先机。我们既不能被浮云遮眼、盲目乐观、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乱花迷眼、麻木昏庸、无所事事。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俄两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相互联手,积极推进包括能源在内的各项合作,使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两国成为利益的共同体。

但审视中俄关系全貌,处理双边事务,既不能脱离中苏关系的风风雨雨40 年(其中“蜜月”、“联盟”10 年,公开辩论和武装冲突10 年,政治磋商、恢复两党两国关系谈判20 年),也不能割裂沙皇俄国同清王朝中国的不平等关系史。对于发展新型的中俄关系,邓小平曾向前苏联领导人提出过“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可惜的是对方至今对此既无回应,更无表态,他们振振有辞地说:当时俄中双方政府签有条约,不存在不平等,更不存在侵占。这也就给我们审视中俄关系,无端地增添了不少疑虑和浮云,也为今后的双边关系发展包括能源合作埋藏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高级外交官。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尤其是中苏、中俄关系研究。

解读1 普京的“资源经济论”面临困境

在苏联解体前以及解体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经济甚为糟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普京的一些想法引起叶利钦的高度重视。普京虽然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国际关系系,但他当年的毕业论文却是《最惠国原则》(1975 年),与经济和贸易直接相关。普京发展经济和治国的一些理念,在他后来的博士论文《矿物资源在俄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1997 年)(《Mineral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Economy》)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成了他后来从政于高层的垫脚石和敲门砖。尽管至今这篇论文的全文未曾公布,但从2006 年西方透露的该文摘要来看,普京对通过发展资源经济来振兴俄罗斯经济情有独钟。他的谋划、盘算对恢复俄罗斯经济、增强人们的信心、重振国威,比起叶利钦实施的“休克疗法”要有效得多。普京在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就很快践行自己的设想和一整套思路。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一路上扬的价格,俄经济在短期内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普京的威望跃升,加上他铁腕式的领导风格和强势的外交行动,普京就成了俄罗斯人心目中的“神”。普京多次向其国人及全世界宣布:“俄罗斯是世界强国。在世界上必须有俄罗斯的地位与威望。”于是俄罗斯人便喊出“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在这里俄民族性格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显露。

然而,在普京推行自己的经济发展理念“一帆风顺”的同时,他却忽略了对俄罗斯经济的长效规划,忽略并低估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所产生的强大能量,未能及时抓住机遇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结构,也未感受到创新的紧迫性、开放的必要性,更没有采取果断和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开发远东,以缩小俄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规划”倒是一个接一个出台,但都是犯了老毛病:纸上谈兵。平心而论,普京的第一步走得是对的,同时对俄如何搞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比较谨慎的,因为俄罗斯不可能把文化和受教育程度高且又有缺口的劳动力用于一般的加工业,这样做反而得不偿失。问题是相当一个时期,俄罗斯完全沉湎于因油气开发出口而带来的丰厚收入,没有很好地、深刻地汲取前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俄带来的危害和教训,错失了改革时机,问题积淀深而多。

2014 年,对俄罗斯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先是乌克兰国内政局动荡不稳,俄趁势收回了克里米亚半岛,从此俄罗斯就不必再同乌克兰商谈租借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事宜,由此几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俄罗斯的抗议和声讨,俄罗斯深深地卷入了危机的漩涡。西方的制裁一波又一波,使俄深受打击和陷入困境。紧接着自6月起,国际油价一路下跌,跌幅超过50%,让俄罗斯措手不及。在多重内外因素压力下,俄卢布贬值一泻千里,尽管俄罗斯央行动用了近千亿美元来支撑卢布,但无济于事,抛出的美元打了水漂。

这次俄罗斯遭受的多方面打击使普京忧心忡忡。好不容易形成的5000 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在短短的半年内已锐减到近4000 亿美元,尤其是在俄外汇储备中,约有半数属流动性不高的储备,真正有效的储备仅为2030 亿美元,这就出现了难以覆盖自身外债规模的紧迫点。到2015 年底,俄还将迎来还债高峰,多达约2000 亿美元,届时将出现要么违约、要么掏空外汇储备。目前紧急动用两大基金来救急,扶持重点企业是第一位,但难能奏效。2014年俄资金外流严重,普京承认已多达1200~1300 亿美元。西方认为,俄若想使自己的财政收支基本平稳,油价必须保持在96 美元一桶的水平,而这个预期在2015 年内几乎难以实现。人们对俄天然气公司领导人的“高调自慰”表示怀疑。

未来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再平衡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同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相当诡秘。2015 年原油市场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爬坡走势,但总体上讲,下滑势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指望价格快速抬升不现实。这还要看沙特与美国的“较劲”是真是假,能坚持多久;美元坚挺能延续多久;乌克兰危机能持续到何时;俄与西方的反制裁和制裁能走多远;美欧的步调能否一致等,这些未知因素都会对2015 年的油价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乐观估计,俄罗斯经济将面临1-2 年的严峻考验,居民将承受高通胀的煎熬。而俄美能否走出“新冷战”,各方都退半步,乌克兰危机能否尽早落幕,成为共克时艰的关键,而这期间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寻找油气销售出路,找到具有支付能力的大买家,中国、印度、韩国、日本是俄的首选。

卢布的大幅贬值重创了俄罗斯的经济。这既是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改革滞后、开放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业绩脆弱,以及美元强势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接连制裁、资金迅速外流、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被切断、自身储备不足,致使人们对卢布失去信心的预期必然反映。在全球化走势下,俄罗斯对美元的倚重是造成他金融看空、卢布下跌的重要原因。因此,种种迹象表明,货币危机并未远离俄罗斯,2015 年俄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冲击压力。

普京在2015 年元旦致辞时的神态和气氛给人以一派肃穆,有点凄凉,且又充满对国人的期待,献辞既是动员令,也是号召书。他说“对祖国的爱是强大和最令人振奋的情感之一。在即将到来的一年,我们需要共同完成不少任务。新的一年如何将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有效、有创造力、有成果付出了劳动。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俄罗斯,我们应该完成和落实所有既定任务”。

解读2 中俄油气合作大单让世界震撼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俄实施围堵、打压的情况下,中俄在国际重大事务上频频有效联手,敢对美国说不,使美国全球称霸战略连连受挫。中俄间全方位的合作让西方深感不安,尤其是作为两国互信水平提升、关系紧密重要指标的诸如军品贸易以及军技合作、能源合作等,最具深邃的战略意义,备受关注。以能源合作为例,2013-2014 两年内,仅中俄两国所签的三个大单,合同金额就已高达万亿美元:

(1)2013 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以及由中国石油和俄罗斯石油两家公司签署的《扩大原油贸易合作框架协议》,和有关中方提供预付款条款等文件。2013 年6月,普京宣布:未来25 年内俄每年将向中国供应原油4600万吨,合同金额达2700 亿美元。此外,在这之前,中俄两家石油公司还签署了增供原油协议:俄将在现有中俄原油管道年输量1500万吨基础上,逐步增加到自2018 年起年供油达3000万吨,增供期为25 年,还可延长5 年。双方还商定:从2014 年1月1日起,俄通过中哈原油管道每年向中方增供原油700万吨,合约期为25 年,展期5 年。

(2)2014 年5月,中俄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从2018 年起,30 年内俄年供气逐步达到380 亿立方米,即2018 年起年供气80 亿立方米,2022 年供气300 亿立方米,从2023 年起年供气达380 亿立方米。据透露合同金额高达4500 亿美元(也有说达4000 亿美元)。

(3)2014 年11月,中俄签署了《中俄西线天然气购销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俄对华年供气达300 亿立方米(据说俄希望扩大西线对华供气,可由300 亿立方米增至600~1000亿立方米/年。普京在早先也曾表示,可通过西线向中方供气100 年),合同金额估计在3500亿美元以上。

如此巨额的贸易,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是必然的。由此国内外不少人担心中方如何来实施资金运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用李克强总理在会见肯尼亚总理时的一段讲话。他说:“对中国来说,如果整体上贸易不平衡,会给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我这里也坦率地说,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我们的通货膨胀”。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若使用不当,对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也是一个包袱。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被收益率低的美国国债占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受制于人。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不是由自身国内经济状况而定,而是由外汇储备决定,或由外国债主来定,这就蕴藏着巨大风险,应百倍警惕。李克强总理这次对外汇储备的直白表态,表明中国政府对减少购买美债及其他美元资产投资力度发出了信号。只有把实体经济做大,只有扩大双边和多边贸易与合作,外汇储备的正面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大单的签署,各种基金的设立都在此时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之外,中俄还在2013年3月签署了《关于建设和运营天津炼化项目和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俄每年向天津炼油厂供应原油910万吨,其中460万吨由中方授权企业以付款方式购买,另外的450万吨则由俄方授权企业按投资方式供应。该项目商谈已久,估计将于2020年前建成投产运营。据俄方业内人士透露,俄之所以迟迟不动,主要是不想把优质原油用作提炼柴油,俄方对中方的做法不理解。他们认为印度利用劣质原油提炼柴油是合理的,也是合算的。

2013 年6月,中俄还签署了进口俄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协议,年进口量为300万吨。同时,中石油和俄诺瓦泰克公司还签署了关于中方收购亚马尔LNG 股份公司20%股份的协议。按协议规定,中国公司将介入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与销售、北极航道运输等诸多领域。2014 年5月再次确认。

在上述各项合作项目谈判过程中,俄方曾多次向中方提出要求提供优惠贷款。但精明的中国业内人士权衡再三,表示可以对俄提供预付款。精于理财的人一眼便知,中方的决断是聪明的,因为提供优惠贷款并不表明专款专用,而提供预付款则有相对的制衡作用。仅从三项大单(即原油和东线、西线天然气)中方决定提供的预付款看,总额已达千亿美元,这在国际经贸合作史上是罕见的。这表明了中方的诚意,也体现了患难见真情的友谊。

在国际关系大调整和践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今天,中俄的高水平合作不过是顺应时代大潮流而已。那种认为中俄“联盟”的判断,纯属无稽之谈,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当然,中俄在两年内如此密集签订包括能源、军品、军技、航天等领域合作大单也确实非同小可,值得关注:

(1)双方油气项目合作文件及程序设计别具一格,即既有政府间的合作备忘录,又有企业间的正式贸易合同文本,更有最终政府出面签署的协议,即政府间备忘录(或框架协议)→企业间合同→政府间正式协议。这表明双方达成的合作项目具有“多层保险”的内涵。如关于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先是2014 年5月在上海亚信峰会期间,在习近平和普京的见证下,签订了两国政府间《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然后由两国企业——中石油和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供销合同》,最后由两国政府首脑于2014 年10月在莫斯科又签署了《关于中俄在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及运营的技术协议》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前者把企业的合同提升为两国政府批准的合作协议,从而使它极具法律效力,其中就详细说明了中俄双方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包括天然气管道的入境准确地点、交气压力指标、跨境段主要参数、天然气品质、计量标准等等有关管道建设、供气和运营的具体技术内容。这些为防范风险和保证履约而设计的许多细则,既是交易本身的业务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双方互谅、互信、按法律规定办事的准则。当然,这也是总结了以往两国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的教训而形成的防范措施,能在合同文本中得以确认来之不易。在第二个协议中,双方约定将在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厂建设、油气贸易领域开展一体化合作,同时还确定将合作方向拓展延伸至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等领域。这表明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更有应对危机冲击的内涵。

(2)这三份油气合作大单的签订,充分体现了中俄双方互有需要、相互借重、合作共赢的实质。中国因自身快速发展对油气的需求与年俱增,加上自己生产的缺口较大,依靠进口的现实无法逆转。以原油为例,2013 年中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8%。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85%必须经过风险极大的马六甲海峡。美国公开扬言:“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一,就是有效地控制世界重要海上通道,确保战时封锁他国海上运输船舶。”俄罗斯一家实力派媒体也评论说:“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争夺能源。中东混乱,伊朗、叙利亚局势动荡,使中国原油供应被北约和其他反华国家切断。中国有失去能源的风险。”还说:“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南海和东海油气资源”,“未来中俄为一方将面对另一方”。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姑且听之,但细细琢磨,中国确有解套“马六甲困局”的战略紧迫性和必要性,防范于未然,寻找新的运输通道和油气的多源头供应渠道。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应对“马六甲困局”的有效办法:已建和在建四条陆上运输通道,即中亚、俄罗斯、缅甸和巴基斯坦。借助这些通道和供应点,今后中国将可以稳定地、有保障地获得油气供应,总量将在2 亿吨当量以上。如果再加上我国对东海和南海油气资源的强化保护,一旦马六甲海峡有事,我国的经济命脉就不会授人以柄,更不会出现灾难性风险。

2014 年12月19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先生在接受《新京报》 采访时如此评价说:“俄中能源的某种联盟,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而是长期合作,不是一年两年的合作,而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合作。对俄中两国关系来讲,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种合作是在长期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双方都获得了有效保障:中国有了油气供应保障,俄罗斯有了出口油气的保障。”这里他尽管没有直言:油气作为商品,它们的一般属性已向战略物资、外交手段甚至战争武器转化的客观事实,但他对两国互信的提升,对两国关系正处在最好时期的例证之一──能源战略合作所带来的互利共赢,深信不疑。

(3)中俄油气合作大单的签署,表明俄罗斯在对外关系布局上的战略考虑:过去他注重欧洲,现在则是更多地关心亚洲、更多地向亚太倾斜,同时利用亚太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头作用来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振兴俄罗斯,没有远东的快速和稳定发展的保障是难以实现的。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资深院士库利科夫教授认为:“俄罗斯的强盛有赖于西伯利亚,而西伯利亚的富足有待于中国”(俄《消息报》1999年2月27日)。他对中俄深层次的合作寄予厚望。俄罗斯把ESPO(“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的英文缩写)原油推向亚太便是他的第一根触角,同时又积极向该地区出口武器,筹建军事基地(越南金兰湾),扩大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尽可能介入亚太区域多边组织。俄罗斯的部署是以ESPO 为先导,向亚太地区渗透,获得同美国相抗衡的立足点──包括扩大向日本、韩国、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国的油气供应,同时力争使ESPO 原油在该地区拥有定价权,成为基准油。乌克兰危机以来,在西方金融制裁──尤其是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被切断后,加上国际原油市场急剧下跌,使得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出现断层,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俄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国政府已表示,只要俄需要,中方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实表明,中俄“联手”的新时期已经到来,这种“联手”是顺应时代大潮,是保障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不可或缺的。中俄间包括油气在内的能源全方位合作,以及基础设施、高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构成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充实内涵,正如俄媒体所言:“俄中关系已是没有结盟胜似盟友”。普京在来北京出席APEC 会议前夕,曾对采访的中国媒体表明:“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在其外交政策中占优先地位。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合作对俄十分重要,对中国来说也同样极为重要,俄中关系已成为21 世纪确保两国对外政治利益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建立公正、和谐、安全的世界秩序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俄中两国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高科技领域发展方面都有良好的业绩,尤其是签署了大型天然气合作协议,无疑是2014 年两国合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4)中俄三个油气大单的签署来之不易。中俄能源合作始于1994 年叶利钦执政时期。叶利钦虽然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苏联共产党,但在对华关系上没有走向极端,他没有反对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反对中国。在他第一次访华时,曾主动提出可同中国开展多方面的合作,签署了众多协议,包括军品和能源贸易、高科技合作等等。当年叶利钦提出的中俄原油通过管道进行合作,或因线路、或因供应量、或因其他原因(包括日本涉足破坏),一拖再拖,一改再改,历时十几年,但那已不是叶利钦之过,而是他的继任者普京担当着总导演角色。关于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也因价格分歧和管线走向的变动,使这一项目耗时近10 年。若没有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若俄经济没有面临困境,该项购销合同也未必能在2014 年5月最终敲定。若没有几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俄遭到重创,若俄与西方的关系没有落到今天的地步,中俄间的能源合作大单也不见得能如此快速签署,中俄能源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也不可能立即启动。因此,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俄罗斯的内外困境逼迫普京快速决断。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普京于2014 年6月在第十七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在会晤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时竟说:“中国喝了俄罗斯不少血。”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中俄能源合作既不妥,也无理,更不符合事实。这充分暴露了他对中方未能完全满足俄方价格要求和优惠贷款要求等而耿耿于怀。

解读3 对“履约维艰”要有准备

在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见证下,总金额高达一万亿美元的三项油气大单,终于紧锣密鼓地迅速签署,使久拖不决、久谈未果的项目终于尘埃落地,人们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冷静下来细细思量,仍有一些问题不免让人放心不下。

(1)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的气源是否有保障?俄方表示,按照380 亿立方米年供气量,在30 年内需要的可采储量为11400 亿立方米,而科维克金及恰扬金气田的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7563 亿立方米,可满足30 年合约期年供气量600 亿立方米,足足有余。还说,之所以使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的恰扬金气田群连通,既可以保证对中国的出口供气,同时也可以满足俄罗斯这一地区的居民用气,当然也为下一步向朝鲜、韩国和日本输气奠定管道、加压站等设施的建设基础。我们非常佩服俄罗斯人的“精心设计”。但我们担心的是,东线的这两个气田均系新勘探的气源地,尤其是恰扬金气田,现有资料尚无法精确表明它们的真实供气储量,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和技术方面困难,对此俄方未能向中方完全交底。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前不久对媒体说:“我们将在4-6 年后开始向中方供气”。他还说:“2017 年俄将通过管道向韩国供气,并逐步向日本延伸”。人们不禁要问:俄能有这么多气源吗?会不会是“一女多嫁”?看来,俄方企图通过同中方的合作来一揽子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中方面临的风险大增,会不会落入别人的陷阱,令人担忧。

(2)俄罗斯改变管道走向和延长东线管道有何用意,能保证按期完工通气吗?俄方以多种理由提出要把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金气田同位于萨哈共和国首都雅库特附近的恰扬金气田群用管道相连。如此一来,东线管道就由原来的800多公里(从科维克金到我国黑河)一下子延长为约2700 公里(从科维克金到恰扬金,再到别洛戈尔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穿越黑龙江到黑河)。由原本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斜线变成了一个斜Z 型。为何舍近求远绕两个大弧?显然有某种不便告知的原因。俄方只说“为了气源”、“通盘考虑”,但据中外业内人士分析,原来那里的天然气中含有的伴生气──氦气,系航天工业和高科技行业必不可少的稀有惰性气体,俄不想让它由中国提取和利用,而俄至今又未完全真正掌握提炼技术。因此,俄方提出的管线方案可使气田的供气起码延至2020 年前后,这就为俄争取到了时间。另外,管道绕到恰扬金气群,可以加快推进该气田的勘探开采,而它又恰恰同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油气带相呼应,若相连于一条输气管道,那就为远东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还可省下不少资金。当然,绕道可以从中方争取到更多的预付资金,更可为下一步向朝、韩、日供气创造条件,增加谈判筹码,何乐而不为?对此,我们不能不佩服俄罗斯人的精明和谋算。众所周知,俄罗斯60~70%的油气出口到欧洲,而俄的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占全俄的四分之三,但那里的资源开采较早,目前所剩还不到50%。然而在东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油气开发已推上日程,消费对象除了自己更是瞄准了亚太市场(油储量约为178 亿吨,天然气56万亿立方米,出口潜力很大),这次普京像是下定决心了。

(3)按《中俄天然气东线购销合同》以及《关于中俄在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及运营的技术协议》规定,俄方境内2680 公里管道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均由俄方负责建设,已于2014 年9月1日动工,普京总统和张高丽副总理亲赴现场,显示出双方的重视程度。协议规定,应在2018 年完工通气。中方境内的管道及设施由中方承建,2015年上半年动工,2018 年完工,并同俄境内管道连线通气。鉴于西方的制裁加深,俄罗斯油气及管道企业原本从欧洲获得的融资渠道堵死,资金短缺无法逆转,加上油价持续下跌,卢布超速贬值,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职工的生活,这对他们的建设速度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尽管俄政府拿出外汇储备来救急(包括支撑卢布防止下滑和减缓通胀压力造成的生活水平下降),但见效甚微。俄政府既没有钱,也不可能把全部预付款投入合作项目,而让企业自行解决更不可能。国际市场油价在2015 年下半年能否反弹及反弹到什么水平都是未知数。因此,东线管道建设受阻应该是意料之中,除非俄方同意中方公司介入建设管道等设施,但那样的话,中方的预付款也就不会如数支付。在整个项目的金额中,俄方能拿到的将明显减少。250 亿美元预付款仅够开发恰扬金气田和铺设管道至黑河,但能否专款专用也很难说。加上气候和地理环境险恶,俄方的困难会越来越多。西方认为,沿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加上施工难度,工期又短,起码要投入550 亿美元,那么除了预付款(就算专款专用),余款从何而来?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中俄高层领导会晤时,中方总要强调希望俄方能按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协议,严格履约,确保如期通气,这大概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已经估计到了某种风险,希望俄方能改变这一初衷,让中方施工人员介入建设以确保如期投产通气。另外也是事出有因:回顾以往苏联时期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他同原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协议以及贸易合同的履约率不高,不良记录时时提醒我们。相比之下,俄同西方的贸易及合作比较“守规矩”。外国驻华使团及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2020 年前,俄罗斯难以向中方如期供气。当然,在中俄原油合作上,俄方履约不错,甚至超计划供油。我们不希望俄罗斯人给人们留下违约的印象,但我们也不能在他违约时总显得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我们有应对预案,并明明白白写进双方的合约。

(4)回顾中国同中亚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即能源大单的签署都是在国际大环境出现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完成的。如中国同中亚的能源大单是在俄罗斯大量减少从中亚采购的背景下,迫使土库曼斯坦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导致中土间天然气合作步伐加快;中俄原油大单的签署是基于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俄罗斯的经济困境,促使俄罗斯下决心签下合同;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大单更是在因乌克兰危机、西方加剧制裁、国际油价大跌造成卢布贬值的情况下,俄才下决心签署的。若从贸易和合作的正常成因来看,似乎显得有些脆弱和仓促,但若从双方谈判的漫长进程来看,又像是水到渠成。然深入实际,缜密分析和研判,我们又确乎会发现仍有许多不解之谜和难以预期的困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锲而不舍地跟踪研究,为国家利益站好岗,守好位。大单虽签,履约为先;坚守承诺,共克时艰。

猜你喜欢

俄方中俄普京
俄外长: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透明度不抱期待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美开出挽救《中导条约》条件
“狙击手普京”
普京与秋田犬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普京组建全俄人民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