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2015-07-25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功人物形象戏曲

郑 玉

(海南省琼剧院 海南 海口 520307)

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郑 玉

(海南省琼剧院 海南 海口 520307)

戏曲演员想要成功地塑造人物角色,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认真研读剧本,把握人物的性格,同时融入表演技巧。

戏曲演员;角色塑造;角色体验

戏曲演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形象的特点,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充分地考虑到人物的表演特点、外形动作和心理特征,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剖析人物的生存环境,进行角色体验。戏剧演员只有通过外在的表现,感悟到人物内心的性格,才能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戏曲演员想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演绎功底。演员的成长历程和演艺功底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中国戏曲艺术是程式艺术,使用程式化的表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所以戏曲演员要熟练地掌握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形式。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依据人物的情绪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来安排的,在同一个曲目之中,演员有不同的唱法,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唱和念属于语言造型,做和打属于形体造型,戏曲演员要将语言造型和形体造型充分地融合起来,加入演员自身的表演,才能够成功地塑造人物的形象。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基本功练习中不可偏废。戏剧表演通过优美的音律来展示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因此,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按照戏曲的基本程式,清晰流畅,气韵贯通,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反复研读剧本

演员的生活经历、言谈举止、思想风貌、性格特征、心态气质等都和人物形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现代戏剧演员与古代人物形象在行为意识和生活经历方面相隔太远,因此戏曲演员在表现人物时,要从自我出发,寻找自身和角色相似的地方。戏曲演员只有反复研读剧本,从身心情感上找到和人物形象的共鸣,才能够为观众展示出生动完美的人物形象。如申凤梅大师一生倾尽心血塑造了6个诸葛亮的形象,在六部戏中从小生到老生,每一个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艺术特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申凤梅老师这样总结:在不变中展示变化,在变化中体现不变。申凤梅大师通过形态、眼神、动作等的转变,让诸葛亮在剧中体现了不同的成长历程,也展示出申凤梅老师在身段、形象与内在气质中深厚的功力。

三、把握人物的性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戏曲演员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之上,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戏曲演员要测定人物性格的深度,寻求人物潜在的动机,感受细致的情绪变化,在肤浅的字面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人物是表现人物的前提,表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最终展示结果。在理解人物阶段,戏曲演员首先要注重人物的性格基调,这也是人物本质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把握人物的个性以及思想,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性格各异,每当面临一个新的角色时就要认真地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用心琢磨,这样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形象的特点。在表演人物形象时不能太懈怠,又不能出现过分的表演,要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准确真实,加入丰富的生活经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戏曲表演中有一些演员只是注重表面的表现,忽视了性格的情感表达,还出现了一些繁琐过分的动作,阻碍了与观众情感的共鸣。而那些塑造人物形象良好的演员,即使在形体动作停止的时候也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四、融入表演技巧

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演员要对表演技巧有熟练的掌握能力,能够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展示表演技巧,主要是通过动作、神态、手势等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舞台角色表演中,戏曲演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观众产生共鸣?总之,演员在表演时要加入真挚的情感,使用高超的表演技术,让戏曲表演更具有真实性。戏曲表演者要对剧情的发展有深入的掌握,按照表演的规定,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做出合理的行为举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综上所述,戏曲演员为了真实地还原角色的形象,就必须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熟练基本功之上,增强自身的表演能力。角色塑造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表演者要在长期的艺术表演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表演境界。

[1]陈小香.浅谈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4,(5):52-53.

[2]周宏俊.中国戏剧表演史论[J].戏曲文艺,2013,(7): 85-86.

J803

A

1007-0125(2015)06-0017-01

猜你喜欢

基本功人物形象戏曲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