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

2015-07-24张启峰

地理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变冷游牧民族朝代

张启峰

我国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寒冷干旱的气候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也成为朝野之争、农民起义的诱因。同时,寒冷会让草原产草量下降,造成饲料短缺,使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导致游牧民族南侵,爆发大规模战争,甚至引发朝代更迭。

一、几次典型的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朝代兴衰

1.秦、汉的覆灭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当时的黄河流域到处是稻米、竹林。《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今天亚热带才有的桑麻和竹子种到山东和陕西渭河流域,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秦政权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还修建大批水利设施,使更多农田得到灌溉,农业增产增收,国力日趋强盛。

到汉代,温暖期持续,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社会民生稳定,边疆多年没有战事,经济水平快速提高。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主动出击,将突厥和匈奴驱逐到西亚和东欧,大大扩张了汉王朝的政治版图,迎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辉煌。但自西汉成帝建始四年起,气候进入寒冷期,当年出现“四月雪,秋桃李实”。气温降低导致干旱加剧,粮食减产,饥殍遍野。不仅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迁,北方游牧民族也第一次越过长城,攻入汉文化区。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一天天败落下去,直至最终覆灭。

2.唐王朝的兴衰

公元600年隋、唐初期,我国气候结束近600年的寒冷,进入温暖期。唐天宝年间,长安曾经长出橘子树和竹林。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复种指数提高,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而北方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游牧民族安居乐业,再加上唐王朝的强大,因此边疆相对稳定。但从8世纪中叶开始,北方气候转冷,而且冬季风加强使东亚气候变得干燥少雨,粮食产量下降,国库亏空,赋税加重,导致节度使频繁叛乱。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最终让唐王朝走向衰落。

3.宋朝的衰落

北宋初期,气温比唐代明显降低,但还不算很低,与现代差不多。但自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开始,气候急剧变冷,此后一直处于寒冷期。据史料记载,1153—1155年,靠近苏州的大运河冬天常常结冰,船夫不得不常备铁锤破冰行船,福州的荔枝在1110年和1178年曾经全部冻死。北宋初在黄河流域活动的大象南迁至华南,只留下河南省(古豫州)“豫”的简称,证明这里曾经生活过大象。气候变冷使大批以农耕为生计的汉人被迫南迁,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也难以为继,而中原的空虚为他们伺机南侵提供了机会,辽、金、西夏等政权相继入主中原,而强悍、勇猛的蒙古人更是一鼓作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元朝。

4.明朝的灭亡

自明神宗万历28年开始,中国再次进入寒冷期,伴随着寒冷的是旱灾频发。自1636年,我国出现了近500年来最严重的大旱灾,持续长达17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实为历代罕见。粮食颗粒无收,饥民遍地、饿殍遍野,老百姓由于饥荒才铤而走险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而此时的明王朝国库亏空,军饷奇缺,崇祯也无能为力,因此,起义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长驱直入北京城。而同期东北地区风调雨顺,满清伺机挥师南下,明朝灭亡。

虽然汉、唐、宋、明的兴衰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从而诱发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内迁等社会后果,这些后果的发展与持续,使社会矛盾完全激化,引发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导致朝代兴衰更迭。

二、气候变化造成的其它影响

1.气候变化影响农牧分界线南北飘移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同样不利于游牧民族畜牧业的发展。据了解,如果气温下降2℃,牧草的可生长期就会缩短40天,导致草原产草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气候变冷造成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物质短缺,迫于生活需要,必须南侵。而汉人因粮食产量下降,国力衰退,再加上内部农民起义频繁,无力抵抗游牧民族的进攻,只能南撤,游牧民族大量侵占汉人的农田,使农牧分界线南移。

当气候趋于温暖时,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提高,遇到明君,实行优惠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于是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强硬攻势,开拓疆土,收复“失地”,牧场变为农田,使农牧分界线北移。气候变化决定着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民族实力强弱对比,进而影响农牧界线的移动。

2.气候变冷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总体变化趋势是,温暖期逐渐变短,温暖度逐渐降低,这就决定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大趋势。中国以南的民族势力相对较弱,而且不存在因气温低造成的农业减产,所以中国各朝代与他们相处融洽,很少发生冲突。气候变冷对北方造成的影响往往更大,而且北方各游牧民族既有彪悍好斗的本性,又因为缺少生产生活用品,一直与各朝代处于对峙或冲突之中,因此北方就成为主战场。

人们为躲避寒冷的气候和战乱,大批向南方迁移,同时带去先进的农具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南方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把黏重贫瘠的土壤改良成肥沃的水稻土。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生产,经过多年辛勤耕作,人们把这里变成“鱼米之乡”,稻米产量逐渐赶上北方的小麦。到宋代,尤其是南宋,大批汉人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造就江南的富甲天下,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表面看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侵犯,政治中心南迁的结果,实质上气候变冷才是潜在推手。

3.气候变冷更易引发战争

香港大学地理系章典博士研究发现:中国战争数目高峰期通常都出现在寒冷期,即天气寒冷时战争特别多。自唐末到清末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是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及满族入侵、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均发生于气候变冷期内。气候变冷影响农牧业生产,造成生产生活物质短缺,常常会诱发战争,这是人们迫于生存需求做出的必然选择。气候变冷往往伴随着干旱,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土地产出减少,农民无力承担赋税,造成社会矛盾。当矛盾被完全激化后,农民便揭竿而起,游牧民族乘虚而入,爆发大规模战争。

猜你喜欢

变冷游牧民族朝代
留住你的真情
猜朝代
浅解三字经(之八十)
朝代谁也不服谁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不懂就百度
捂石头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变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