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复习的必要性及其教学初探
2015-07-24夏彩辉谢丰华
夏彩辉 谢丰华
一、高考试题“小切口,深探究”简析
1.“小切口,深探究”是当前高考的趋势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以小切口“新加坡淡水资源”,从新加坡缺水成因分析大坝作用再到怎么解决新加坡水资源进行探究,从很小角度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36题以北京市西北部的山区为载体,从小切口“风、沙丘”展开探究;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以青藏高原的错那湖附近的“风沙”为小切口展开设问,从风沙来源到风沙危害再到如何防治风沙灾害设问,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36题相似度极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7题,以青藏铁路沿线为载体围绕“冻土”,从冻土形成到冻土对铁路影响再到解决措施热棒工作原理的分析设计试题。高考地理受题量、时间等限制,抽样考查地理知识,决定了只能是小切口、深探究,因为设问过大或过于常规的试题很难有较大区分度,难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2.专题设置过大导致复习的空洞性和低效性
当前高三地理复习一般采用三轮进行,第一轮打基础,面面俱到;第二轮建网络,提升能力;第三轮紧扣基础。复习时间长,但学生成绩并不见明显增长。当前较普遍的第二轮复习专题设置:专题一地球的运动规律、专题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专题设置大而空,使内容过于综合、概括,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缺少对细节的深入思考;这样的二轮复习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复习了,但感觉什么都没有复习到”,第三轮则回扣基础,难以再度提升能力应对当前高考试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采用微专题复习方式非常有必要,从“小切口、深探究”角度复习提升地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微专题设置及其课堂教学
1.以地理主干知识与学生实际设置微专题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微专题。根据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得出,高考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值线、地形、天气与气候、河流湖泊、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及其区位、人口与城市、交通及景观图的判读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微专题,如对地形专题可细分为以下微专题:地形类型、地势及判读;海底地形及判读;地形的成因;地形与气温;地形与降水;地形与风;地形与太阳辐射;地形与气候;地形与河流(流速、含沙量、流量、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和流程);地形与植被土壤;地形与人类活动(聚落分布形态与农业生产);试题载体(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将以上微专题适当合并或增减,并考虑好教学顺序和教学用时。例如,“农业生产”大专题细分为多个微专题。①农业区位微观分析:如评价某地区农业(含农林牧渔)的区位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及自然灾害),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区位分析的一般答题思路;然后对各区位条件拆分成微专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气候与农业(热量、日温差、光照、降水及季节分配);地形、水源与农业;市场与农业;交通、技术、地价、劳动力等与农业;气象灾害与农业(低温、霜冻、雾、沙尘天气及干旱等)。②区域农业区位优劣势比较。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特征。④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⑤循环或生态农业及其图表判读。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微专题。如学生普遍感觉自然地理原因分析类、过程类与描述类试题较难解答。以自然地理原因分析类试题为例,可设置以下微专题:降水的成因分析;冰雹的成因分析;气温高低的成因分析;太阳辐射多少的成因分析;雾与霾的成因分析;气候成因分析;三角洲、冲积—洪积扇、河漫滩形成原因分析;湖泊生消的成因分析;洋流的成因分析;水资源丰歉的原因分析;雪线高低成因分析等。教师应根据平时考试中学生出现的薄弱点及时增减相关微专题。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微专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高考试题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趋势越加明显,微专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如探讨城市形态的微专题时可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或以我校或于都县城或赣州市为例,用相关信息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诸如城区分布图、交通线路图以及等高线分布图等,探讨城市形态与地形、河流及交通的关系。
2.以案例形式围绕既定微专题多角度探究
(1)借鉴经典高考试题深入探究拓展。高考试题多采用递进式设问探究。递进式设问是指围绕微专题的各小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般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入手。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7题(图1)围绕“冻土”层层设问;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图2)围绕“风沙”递进式探究。
“冻土”是青藏铁路修建的难题之一,解决冻土问题的方式不仅有试题中提到的“热棒”,还有在路基旁铺设遮光板、在冻土层中填筑一定厚度的碎石、铺设通风管等,主动给冻土降温,最后还有“以桥代路”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其中原理,对试题进行适当拓展。
递进式分析围绕某个小主题由浅到深探究,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和分析规律,日常生活中饱含丰富地理知识的生活生产问题,是师生应善于发现和积累的素材。如微专题“农业生产中改造自然条件的常见措施”,以“甘肃农田地膜”为案例,可以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整理后作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甘肃农田采用地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地理原理以及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的危害、如何回收地膜等。
(2)选取生活中案例深化探究拓展。例如,微专题“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可用案例“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衰落”进行剖析。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创造出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但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蚕桑、甘蔗逐渐消失,水果种植也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规模不如当年,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本地农民多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或成为农业经营者,外来的代耕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分析城市化的发展如何对珠三角基塘农业产生影响,珠三角农业应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
又如,微专题“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可用案例:H岛是巢湖入江支流裕溪河上的小岛,岛上软土广布。H岛是附近渔民晒网的地方,俗称网场。1962年修建巢湖闸,西坝口筑上大坝,原先打鱼的通道被切断,H岛网场逐渐废弃。而今H岛的寻常巷陌里,渔网成记忆,岛上生活清闲、建筑破旧,年轻人多搬走、外出务工,老人们则怀念“屋上行舟,帆影点点”的情景。图3为裕溪河流域图和H岛附近简图。请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视角,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对H岛居民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