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促进教师提升的有效途径
2015-07-24高胜滨
高胜滨
摘要:磨课是中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不断成长的重要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磨课,勤于交流,善于反思,可提高教育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地理教师;磨课;反思;成长
磨课是件新鲜事,笔者初次接触是在去年暑假的远程研修,因为未经历过磨课,所以并没有深刻认识。当时提交的一份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磨课计划,从这一刻开始竟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一、 观课堂,听点评,利提高
9月份接到市重点培养对象课堂展示的通知,拿到课题竟无从下手,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突破思路。按照惯例,每次拿到课题,梳理知识点,分析重难点,设计突破方法,有了自我设计的雏形后,才制作辅助性课件,最后进行网络资源的借鉴,做到既有原创思想,又有集众人之智的展现。3天后终于完成第一次备课,和几位教师一起来到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因为没有试讲,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这将挑战教师的驾驭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第一天,对“地球运动”的授课印象较深刻,评课专家认为教师告诉学生的知识,学生并不理解,才会成为难点,而学生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印象会更深刻,重难点很自然就被突破。有些教具可能不科学、不严谨,但能体现教师的理念和意识观念,值得肯定。第二天,“地图”的授课很值得学习,打破传统教学,进行整合设计。第三天,“地形图”的授课,学生动手画图活动备受关注,也让笔者很受启发。
笔者也展示“地形图”的教学,制作了两个模型——太空彩泥分层山体模型和铁丝山体伸缩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模型,画出不同的地势起伏图,认识不同的呈现方式,利用铁丝山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山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课后,教师们开始梳理课堂,大到设计思路的考究,细到每一幅图的效果。
二、磨课堂,勤交流,勇改进
因为被选中参加省优质课比赛,磨课的日子开始了。重新审读课标,再次查阅资料,对比各种版本教材对于课标要求的突破方法,深入理解课标要求,打破原有思路进行重新设计,期间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思路越来越清晰,并在大家帮助下自制山体分层分色模型,这其中经历了两次磨课。
试讲过程中,根据教师意见对环节进行微调,地理团队的教师与我同课异构,帮助我提升。评课中,团队的每位教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出谋划策,碰撞的火花异常激烈,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为了呈现一个高效、真实、完美的课堂——这是第三次磨课的目标。
反思自己的课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问题一:速度很快,学生有种被拽着走的感觉;问题二:山体部位的认识环节放到画图之前还是画图之后更合适;问题三:学生在大模型上贴出山体部位名称耽误时间,效果不明显。但大家比较认同这种设计理念,从景观示意图到大模型,再到学生手中的模型,然后落实到等高线地形图上,归纳分析特点,合乎学生认知规律。
为观察不同群体的预设表现,又分别在其它学校进行试讲,课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针对如何让各环节之间更流畅提出新想法,顺利完成第四次、第五次磨课。回到学校,根据意见再一次对环节设计顺序、细节要点进行梳理分析,对设计意图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完善备课内容。
第六次试讲,大家有认可也有建议,每一句话都散发着灵感,教师们说得津津有味,这次磨课是从折磨到享受的蜕变,很享受过程,只是感觉时间太短。第六次磨课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又一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七次试讲,有教师对小组上台表现、展现组数、时间把握提出自己的想法。交流是思想延伸的开始,碰撞是思想升华的载体。面对各种困惑,指导教师的点拨让承接过渡更自然、更切合,环节与环节之间终于变得豁朗。同时,笔者根据课堂现状做了大调整,分解部位模型中的陡崖、山峰被“割肉”,仅保留整合山体模型和山谷、山脊对比模型,展示组数控制在3组。值得思考的是,小组画图及展示混乱,其它小组关注少,缺乏有效性,经过再次反思,把画图步骤进行分解,上台演示调整为对照山体模型直接在图中标注山体部位,标错了也可以对照模型让其它小组帮助纠正,同样可达到目的和效果。
三、重反思,善总结,促成长
反思会让人快速进步,如果一味追求赞美的声音,将会止步不前。本节课经过多次磨合,体现了以下特点。
五岳独尊的泰山是山东省最高的山,在泰山极顶的石碑上写着1 545米,但是有一个兴趣小组经过测量却不足1 400米,这个疑问既涉及生活中的实例,又理清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山,学生可能都见过,但是山体部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留意过,给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尝试给这些部位命名,在命名的过程中自然归纳特征,建立概念。
认识山体部位及其特征时,从景观图上尝试命名,再落实到教师模型上,然后分小组在模型上认识部位,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部位的概念;从模型上认识山体部位后,利用模型画等高线地形图,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思维转换,对照模型,把部位名称标注在平面地图上,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感受会更深;根据自己的绘图作品,观察并总结部位特点,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在学看地形图中设计爬山、下山活动,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选择路线并说出理由,逐步总结出等高线稀疏与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价值。在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利用地形图设计公路的路线并说明理由,不仅说明大家能看懂地形图,而且能够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
当然,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情境的设置不够严谨;二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害怕学生乱说或说错,急于打断学生;三是师生关系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没有激发起学生展现的斗志。
经历这次磨课,促进笔者成长,也感受到大家的温暖,感谢的话语不再挂在嘴上,而是记在心里。在此用文字记载下来,勉励自己,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