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股灾史:从橡胶风暴到大萧条
2015-07-24吴越
吴越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横空出世。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最早的股票。数百年间,股票这个幽灵在全世界横行。当灾难来临,国家的救市计划,仿若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小舟,即使最终能抵达风平浪静的彼岸,却也是换了一个天地。
橡胶风暴:
大清亡国的一根稻草
一场股灾,亡了一个国家——清政府。
中外合谋制造的一夜暴富神话,使远东金融中心上海首尝投机的巨大机会与风险。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胶股票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之后,种橡胶树割生胶生产轮胎随之成为众人瞩目的高科技产业。
东南亚是橡胶的理想种植地,由于离中国近,又有大量华人华侨分布其间,因此,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喜欢把总部设在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资。到1910年,在东南亚开发橡胶的公司达122家,其中总部设在上海的达40家。一些洋行在门口高挂“代客买卖各种橡皮股份”的牌子,吸引各路人等前来炒作。
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的已在当地购买了橡胶园,只需等待出胶甚至已经开始出胶;有的刚刚购买土地,树苗还没种下去;也有的根本没去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找了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
据上海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华人大约买了80%,在上海的外国人抢购了20%。很多华人不满足于在上海抢购,还调集资金到伦敦。华商在上海投入的资金约2600万至3000万两,在伦敦投入的资金约1400万两。
1910年6月,伦敦市场行情暴跌。消息传来,橡胶股票行情一路狂泻。原值1675两的兰格志股票跌到105两。而洋人、洋行得消息之先,率先出手,囤积大量股票的华商成为买单者。
捆绑炒股的八家钱庄也相继关门歇业,引起全市银钱业的极大恐慌。八家钱庄倒闭后,所欠上海外国银行庄票139余万两无法归还,外国银行便扬言要立即收回拆借给上海银钱业的款项。《国风报》报道:“钱庄里的华商资本完全枯竭,各银钱业之间也完全无法通融”,上海金融业面临崩盘的危险。
这次金融风潮真正暴露的是清朝末年古老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在投机狂潮中,政府没有对疯狂的投机采取一点措施,股票暴跌后,先期倒闭的正元等钱庄还只是中等规模,虽然对上海市面造成冲击,但冲击力毕竟有限,如果此时能妥为筹划,风波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一方面外国银行釜底抽薪,另一方面朝中大员不懂现代经济的管理,为了权力的倾轧竟置经济发展的大局于不顾,而上海道蔡乃煌为了个人泄愤,竟存心逼倒源丰润以还朝廷颜色,盛宣怀更是为了与梁士诒争权而间接逼倒义善源,使钱庄倒闭之风几乎无法遏止,最后共倒闭钱庄48家,超过了上海钱庄总数之半。
当时的《时报》评论说:“此时财界扰乱已达其极,一般社会咸被其灾,于是全国乃宣告破产矣。”
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而橡胶股票风潮则为清政府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股民血祭华尔街:
自由市场的灾难与毁灭
而在橡胶股灾的9年前,1901年5月10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则八卦消息:“纽约州特洛伊5月9日讯——该市著名的啤酒酿造商小塞缪尔·波尔顿的尸体今天在一个热啤酒桶中被人发现,人们在啤酒桶附近还发现了他的外套、手表和袖珍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起自杀事件。”如果没有下面一句话,这样的社会新闻不可能登到这家财经大报上:“据说波尔顿先生近来在股票上损失惨重。”
1901年来了,如同一百年后,中国人对新世纪的热切期待一样,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人更欢欣鼓舞的期盼着新世纪的到来。此时,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铁路横贯东西两岸,庄稼地里麦浪滚滚,高炉前钢花四溅。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西洋海底光缆把伦敦和纽约的金融市场连接到了一起,华尔街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都已经摆脱了小兄弟的角色,已经和伦敦平起平坐。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这个最新崛起国家繁荣的标志,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兼并重组在这里上演,无数的普通美国人通过买卖股票给他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笔“财产性收入”。
灾难总是在最乐观的情绪中孕育的,一种美国人还不熟悉的股灾也在悄悄的向华尔街出发了。
1901年5月10日的《纽约时报》,头版标题是“弱市中的灾难与毁灭”。“华尔街市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恐慌,无数财产付诸东流。这正是华尔街,过去几个月来一直沐浴在繁荣昌盛的阳光中的华尔街,昨晚收市时沉浸在沮丧之中,而远离这条街道的许多美国家庭也同样的笼罩着这种沮丧的气氛。这些家庭的成员因为涉足股市而损失惨重,几乎全美国的人,男女老少都经不起诱惑而掉入了投机的漩涡之中,他们以为可以凭借炒股而一夜致富。”
——这段描述在后来的每一次股灾的报道中都可以原封不动的使用,放在中国的当下,只需要换一下地名和国名。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当无辜者——投机者与投资者都一样——比华尔街以往任何时候的投机者与投资者遭受更严重的损失时,参战的各方才终于达成一致,决定指定计划,采取行动以缓和令人痛苦的局势。”
美国总统阻挡不了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放大贪婪的工具总是炒家们永远的最爱,有了杠杆,股灾总是不断出现,终于搞出了一个更大的灾难——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纽交所股价暴跌,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历史数据显示,截至1929年3月,美国证券公司提供给小投资者的日常贷款金额相当于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上总贷款额超过85亿美元,比美国当时流通货币总额还要多。正是由于股民和机构过度融资融券与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才引起了1929年股灾。
这场由于股灾导致的大萧条,打断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使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渐恢复元气。
不过,从最初的放任自由不干预,直至市场最后崩溃,到后来的及时大力救市,阻止恐慌和危机的蔓延,让投资者很快恢复信心,美国政府对待股灾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救市措施,乃至国家经济在灾难后的复苏,都对今天的世界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