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活动探析(人教版)
2015-07-24崔蕴栋
崔蕴栋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量等一系列水文特征,所以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地形和地势”和“气候”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因此,对本节“活动”的设置及应用,既要参照教材内容,更应立足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真分析活动的作用与分工,关注活动开展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地理学习做好铺垫、提供思路。
一、剖析课标“活动”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本条“标准”的要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我国主要的河流”,对“活动”的要求是提供“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主要河流;第二是“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对“活动”的要求是提供“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出我国“外流河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内流河分布于西北内陆非季风区”的特点。本条课程标准对“活动”要求从局部到整体,从表象认识到理性归纳,有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利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对“活动”的要求是提供长江、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其基本概况(源头、注入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和省区、重要支流、三游划分等)和水文特征;第二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活动”要求是提供相应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说明上述问题。
二、审视教材“活动”编写
本节教材由“以外流河为主”、“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三目组成,每一目都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教师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以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目“以外流河为主”的活动性课文围绕“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这一主题展开,依托教材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教材附图 “中国地形图”和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设计了四个问题:第(1)题引导学生读图2.30找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第(2)题读图2.30进一步分析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外流河注入什么海洋?在此基础上,第(3)题归纳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特征,第(4)题则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图2.24分析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对叙述性课文的巩固和拓展,也易于展现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
第二目“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活动性课文围绕“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2.40“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设计了三个问题:第(1)题要求将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依次填写在图2.40中,其目的是巩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及空间位置,是对叙述性课文的巩固;第(2)题探究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的联系,认识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第(3)题提供专家对长江流域不同区段的治理措施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辩证观及发散思维。
第三目“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活动性课文围绕“认识黄河的忧患”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2.45“黄河的忧患”设计了三个问题,是对叙述性课文的巩固与拓展。第(1)题引导学生读图说明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的表现,第(2)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来分析黄河忧患产生的原因,第(3)题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忧患带来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三个问题从黄河的忧患到忧患成因,再到解决措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黄河的忧患、成因及治理措施,回扣标题。
三、优化课堂“活动”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内容实际,可安排以下“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达成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活动1: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
【活动任务】见教材P44“活动”。
【活动方式】读一读、议一议:第一步,在图2.30上采用指图抢答方式找出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等主要河流。第二步,读图分组讨论这些河流的归宿情况,认识我国河流的分布特征。第三步,在图2.30上叠加我国地形图,认识我国外流河大多流入太平洋的原因;在图2.30上叠加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认识我国外流河数量多、水量大而内流河数量少、水量小的原因,归纳我国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活动意图】通过“读一读”,认识我国河流的分布;利用“议一议”,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活动2: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成因
【活动任务】阅读“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图2.31),结合生活体验,完成下列要求。
(1)想一想,家乡的河流哪个季节流量大?哪个季节流量小?为什么?
(2)观察图2.31,图中四条河流哪个季节流量大?哪个季节流量小?为什么?
(3)观察图2.31,比较图中长江和西江、松花江与黄河,其河流流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想一想,长江、西江、松花江、黄河中哪些河流冬天会结冰?为什么?
【活动方式】想一想、读一读、比一比:第一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家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思考原因。第二步,读图2.31,归纳总结出我国河流“夏季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的基本特点。第三步,读图比较归纳出南方河流较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的特点。第四步,结合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认识北方河流“有结冰期”及其原因。
【活动意图】通过“想一想”,使生活与地理学习紧密结合,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通过“读一读、比一比”认识我国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及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差异与成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3:长江的源流概况
【活动任务】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34),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找出长江发源的山脉、注入的海洋。
(2)读图找出长江重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3)读图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并说出其所在省级行政区域。
(4)对照“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图1.7),说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5)对照中国地形图(教材附图),说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活动方式】读图找出,指图展示。
【活动意图】了解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流经地形区、重要支流、三游划分等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活动4:长江的开发
【活动任务】阅读“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图2.35),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上可以发现,长江上、中、下游三段中,河流落差有什么不同?
(2)据图判断长江上、中、下游三段中,适合建水电站的是哪一河段?适合发展航运的是哪一河段?为什么?
【活动方式】读一读、议一议。
【活动意图】认识长江不同河段开发方向不同,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理解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活动5:长江的治理
【活动任务】见教材P48“活动”。
【活动方式】填一填,议一议:第一步,采用竞赛方式在图2.40上填写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第二步,分小组讨论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的联系及原因,组内代表展示交流。第三步,讨论专家的分析。(可把专家对源区及上游、中下游、入海口及沿海的看法分为三个课题,分配到不同小组,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写出报告,验证专家观点)
【活动意图】认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面临不同的生态问题,理解这些生态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视角。
活动6: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开发
【活动任务】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图2.41),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找出黄河发源的山脉、注入的海洋。
(2)读图找出黄河重要支流渭河、汾河、洮河和湟水。
(3)读图找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桃花峪,并说出其所在省级行政区域。
(4)对照“中国的行政区域”图(图1.7),说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5)对照中国地形图(教材附图),说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6)读图说出黄河水电站最集中的河段,对照中国地形图分析其原因。
(7)对照中国地形图,在图2.41上找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及华北平原的位置,思考黄河对其有哪些作用?
【活动方式】读图找出,指图展示。
【活动意图】了解黄河的源头、注入海洋、流经行政单位、流经地形区、重要支流、三游划分等基本概况及其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用图习惯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7:黄河的治理
【活动任务】见教材P52“活动”。
【活动方式】读一读、议一议:把黄河比喻为生病的病人。第一步诊“病情”——读图2.45说出黄河上、中、下三游不同的“病情”;第二步查“病因”——对照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等探讨自然“病因”,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为“病因”,弄清黄河“病情”与上述因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图2.42结合第六段正文认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这一“重症”及“病因”,通过第七段正文结合图2.43认识由于中游水土流失使下游产生洪水泛滥这一“并发症”。第三步开“药方”,让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为治疗黄河的“病患”献计献策。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面临的问题,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