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验式教学法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2015-07-23林燕青
林燕青
摘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对促进学生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意义重大。作为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法的改革探索对其他思政课也会起到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入体验式教学,分析其内涵,探析体验式教学在概论课中应用的理论依据、现实动因以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53-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武装学生,进而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但从实践层面看,“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设计者的初衷。为此,我们试图改进教学模式,以学生对“概论”课所阐述理论的体验和感悟为立足点,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辞源》对体验有两种解释:一个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另一个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第一个强调个体的亲心经历,是指人的内部心理感受;第二个指个体的实践行为,是指人的外部亲身经历。现代心理学主张:体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在亲心经历或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评价,对事物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体验也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体亲身经历、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传统的体验式教学多从体验本身的内涵和心理认知角度出发,强调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在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亲自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内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学生产生积极体验,实现了理论知识的个体转化,发展了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促成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和确立,才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引进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但是,体验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它无法通过学习获得这种“体验”,必须要有学习主体的自觉参与。所以,我们主张“概论”课的“体验”不仅仅是教师创设场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亲心或亲身体验,更应该借鉴商业“用户验”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和便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从传统的注重掌握基本理论的接受性学习向以领会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体验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转化。
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上,考究的不仅仅是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也突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更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坚持传统体验式教学的氛围营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杜威对道德知识课所下的论断一样,“只有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同时提供更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以学生的愉悦情绪的产生和使用的便利性为立足点。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完整的教学过程,它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起点,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线。“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在“概论”课中运用的依据与动因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日常中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积极的亲心或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实现理论知识的个体转化。这种教学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概论”课课程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1.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通过实践活动认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知识,而后通过知识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概论”课的根本理论依据,对体验式教学法的顺利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体验式教学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运用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所以,体验式教学首先强调通过愉悦、便捷的学习体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学习实践。而后,就是要采用多种手段,营造积极、特殊的课堂教学情境,借助教学双方可以共同把握的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和转变。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体验式教学主张,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为依据构建更能为他们所接受的教学体系,借助学生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呈现现有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各种感觉刺激,启发他们自觉思考,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自觉参与者,使其在学习实践中获得强烈亲心体验和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
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整合已获得的感性认知,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理性认识的指引下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增强理想信念的追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内化并最终完成外化的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思维规律。
2.体验式教学的现实动因
05方案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概论”课根据中央最新精神,调整了框架结构,精简了文字,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可读性,但是依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教学章节由原来的十五章缩减至十二章,但是仍然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庞大的内容体系。可以说,理论抽象、内容多是“概论”课教材体系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概论”课的教材也总要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所以,时政性强,涉及社会热点多也是“概论”课教学体系的特点之一。“概论”课课程这些自身的特点是引进体验式教学的现实动因。
“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抽象性、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实施体验式教学法。一方面,仅凭抽象的理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体系复杂、内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来说,要成为学生追求的信仰不是不证自明的,仅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大学生的知性,不足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大学生信仰的构建必须根据丰富的事实做出有力的论证,必须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产生丰富的亲心、亲身体验获取深刻的理性认知。“概论”课教学体系的建构应尽量避免“应然”式的简单自我明证、照本宣科式的“我一你”关系论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运用上,也应尽量避免泛政治化的“文件语言”或“模式化语言”的论证方式[4'96。只有富有“亲近性的言说”的体验式教学法,才可能使沉默的理论转为理论的言说,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的意识中自觉存在。
“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时政性突出的特征也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展开。“概论”课必然要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自然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无可争辩的事实才能使读者确立无可争辩的信念。在教学中选用当下大量鲜活的社会实际,更有利于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真心信服所讲授的理论学说。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概论”课中的具体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概论”课,就是主张从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工具的运用上都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理论是以现实为依托的,用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凸显理论的科学性,从而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的目的。
1.体验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理论来源于实践,用客观事实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能推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深刻的体验。所以,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时,应力求突出理论的实践来源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具体事实中讲授理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究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民生诉求;探析理论创建者的个人实践和思想发展进程,特别是各种理论争锋;分析总结理论的实践检验过程,特别突出历史重大事件的变迁。
下面以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例。
针对第一个教学框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宏大的世界大背景中,考查理论产生发展的时代环境。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急速发展和我国在僵化体制的束缚中艰难前行的横向事实对比中,学生自然可以体验到改革开放是时代的要求。其次,从社会现实的细微处人手,选取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民众日常生活片段(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服饰变迁,通讯设备的发展等),让他们亲心体验改革开放是民众的诉求和呼声。在对比中,重点不在于展现差异和变化“是什么”,而是引导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变迁,从而分析改革开放的必然性。第三,在革命手段和改革手段的对比、中西方制度完善的方式和进程的类比以及当代我国发展观的变迁的分析中,体现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另一种方式,进一步讲清改革开放的性质。
总之,分析理论必须注重理论本身的逻辑推演,同时突出对理论发展的客观实际的评析,把理论置身于历史现实背景中阐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体验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如前所述,体验必须亲身获得,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获得的体验越强烈,教学效果越显著。在体验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方面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有更多愉悦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的体验从教师进课堂就已经开始,所以,体验式课堂的课程导入并非只是在正式开始讲课后用来导人新知识点的那部分安排,它还包括教师在课前几分钟的准备。教师一进入教室就应调整好上课的状态,同时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阶段就应发挥作用,可以选择适宜的图片背景和配乐等营造出适宜的氛围。上课铃响后正式讲课前,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则在于提炼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要进一步把学生吸引至将要讲授的内容上,可以用动画形式,用较短的时间集中展现主要知识点。正式教学内容的导入,则应当根据章节内容选择故事、社会热点、典故等,采用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形式呈现。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从课前就让学生对今天的内容充满期待。
在体验式的课堂里,多媒体绝不是以往板书加图片的再现,而是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依托,是引导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的有效介质。它的使用也应延续到课间的十分钟,在休息时间,通过音乐和视频使课堂情绪得到延续,确保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课堂小结在体验式教学中也是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理论要点的概括,也是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
同样以第七章为例。在多媒体导入部分,制作体现改革巨变的音像资料,配以章节的关键词,在数十秒内整体呈现理论的总轮廓。鉴于学生对时代的发展大都有个人体会,在这部分讲授中事先指导学生选择一角度来评析改革开放,让他们准备好课件、讲稿在规定时间内上台讲解,教师在点评这些内容中导入理论教学。课间休息则可以选取播放《春天的故事》,优美的旋律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延续。而在课堂总结时,则选取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解读,配以《中国梦》乐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是国人共同的梦,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3.教学新媒介的使用
体验式教学法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强调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环境对认识的重要作用。因此,课余时间也在思考范围。
在大思政教育的建构中,一方面体验式教学依旧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根据“概论”课的时政性特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展开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实现认知的理性飞跃
另一方面,根据当下学生的习惯,适时引进新的学习媒介,给他们全新的学习体验。例如微信平台。90后的大昌生,手机是不可或缺的装备,微信也是他们使用频繁的软件因此,以手机为媒介,搭建“概论”课的微信平台,借助平台发布学习资料,推送经典文献和最新的评论,在平台上也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微信平台这种新媒介的使用让学生课余也浸染在教师营造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习惯性的接收和点击中养成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微信使用的便捷性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体验,对课堂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当然,教学手段、媒介的创新都是为理论讲解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总之,在“概论”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推进学生的理论认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增强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提高其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