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服务、提升

2015-07-23龚诗昆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应用型本科院校路径选择

龚诗昆

摘要: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目标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人才普遍性素质的最基本需要。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从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中,注重教学理念的引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从学生实际、从专业对接上体现生活性和致用性。为此,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必要性及问题出发,就其保障功能、服务功能、提升路径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公共基础课;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49-0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营造自由、自主的创新环境,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的创新,公共基础课程在承担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深刻的,也是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更需要从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着手,特别是对于办学思路的转变,对课程设置的完善,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要求,迫切需要从解决学生的认知需求上,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培养出更多实用型、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此,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必要性人手,就其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从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和提升路径上提出积极的有效思路和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必要性

公共基础课也叫公共必修课,是构成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上,一方面体现了对高等院校专门类人才培养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国家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英语及体育等其他相关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公共基础课程能够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养成。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看,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下的公共基础课存在自身特点,如应用型高校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优化上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二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其主旨在于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基本需要。据2012年麦可思报告可知,在关于高校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分类上,五项基本能力分别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从报告中可知,对于基本工作能力的明确,需要毕业生能够从自身能力的提升上,特别是在自我学习、有效沟通、服务他人、协调组织、科学思维等方面掌握必要的技能,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与大学生自身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追求上进的人生定位,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公德意识、知恩图报的包容意识、健康向上的人文意识密切相关。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实施中面临的困境

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是公共课和基础课的统合,也是高等院校在面向多学科、综合性知识发展背景下确立的,旨在培养专门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幅度和宽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潜力。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公共基础课的受欢迎程度堪优,特别是在近年来高校扩招形势下,由于部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偏弱,在课程功利性影响下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作用,甚至讨厌学习公共基础课;再加上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教师多侧重于理论说教,未能从课程特色与学科专业建立关联,也未能从基础课程的社会功能上与未来就业进行渗透,以至于教师抱怨学生,学生抱怨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传统大班化授课模式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课堂人数较多,甚至有些课程多至三百人。偌大的课堂单凭教师的讲解是难以激活课堂氛围,更难以从师生探讨与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降低,课堂教学陷入了若有若无的尴尬境地。三是从课时设置上呈现缩减现象,难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力。在高校推进“经济效益”的办学实践中,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配置上进一步缩减了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学生在综合文化素养的学习上,因掌握不牢固而抑制了创新潜力的发挥。四是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如公共必修课较多,选修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保障方面

1.强化对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理论的整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实践中,要注重对“职业导向”“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等办学理念的研究,如建构主义理论下对师生主动性的激发,既要从学习的概念来强化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识记或背诵知识,而是重在从教师的引导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还要从如何学习中拓宽知识的领域,增强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去选择、加工、消化、处理知识。也就是说,结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来转变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

2.强化对公共课程一线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用型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改方针的重要力量,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当前一线教师队伍中,高校管理者要从客观调查实际中来获取改进思路,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要从教改理念的贯彻上、教学方案的执行上来制定有效对策,发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如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实际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进,对于一线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的确立,对于不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师资如何进行优化筛选,等等。创新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管理,要在发现问题中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开拓师资培训思路,强化教研活动交流,激发师资的创造性。另外,引入高层次人才,挖掘师资队伍的创新潜能,提升整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二)服务方面

1.优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公共基础课程设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及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改革上,更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代性,更要凸显教学先进性与前沿性。如对于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来说,要从教学上强调实践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实际,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在基础理论的实践操作中,促进知识的内化,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夸美纽斯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问题时,注重“三个中心”建设,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其特点在于强化师资的主导作用,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教育实践不是单行道,对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着力从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中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变“讲堂”为“学堂”,变“学生”为“学者”,从知识的传递及文化的熏陶上,引人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专题讨论法、实验论证法,等等,激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提升方面

1.强化对相关专业的对接与联系

能力本位理论讲究知识的运用价值,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学生知识方向人手,凸显“能力”的本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要强化知识与学科、岗位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针对性与应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而不是一味地“教”。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强化“通识课程”教学覆盖范围,协调好“通识与专业…博学与精深”的关系,促进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对接。

2.凸显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性

教学实践是高校公共基础课实施的落脚点,也是凸显能力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致用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改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就业相融合的必然选择。从公共基础课的内涵及外延上,明确实践性目标,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

三、结语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精神追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公共基础课程实践中,应该着力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手,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灵活的、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协同与补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精神,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应用型本科院校路径选择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