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怀蒋天枢先生

2015-07-23陈允吉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蒋先生三国志楚辞

陈允吉

古丰蒋氏后,英挺兖徐际①。迥野荡秋旻,晴冈崒石锐。庭趋承素业,学涉有根柢②。束发秉贞介,披襟敦友悌。慕贤就国专,葱蒨惠山丽③。步调同高咏,修身置晚契④。寻思拟橘颂,走笔裁新制⑤。爰入清华园,欣当水木霁⑥。轩骞合气类,感激俱磨砺⑦。纵论任公堂,邃研工字邸⑧。邈绵三境界,寥亮九皋唳⑨。钩贯谢山谱,森然起凡例⑩。沈阳惊釁变,燕下独羁滞。访旧过吹台,眷言留汴汭。巷居恒著劳,塔院偶谐憩。登座诵诸葛,宅心图拯济。内迁经蜀道,颠顿靡安税。连蹇困愁城,飘摇存乱世。时艰纷袭扰,地梗缺医卫。永痛两娇儿,遽沦梓郡瘗。遣悲频酤酒,惜梦遂多寱。夏坝闻光复,喜泫乍掩袂。嗣兹数十载,复旦培丛蕙。直谅无私阿,旷怀远俗敝。平生重校雠,指顾祛氛翳。熟解盘庚奥,昭笺屈赋傺。倾情援悴萎,岂以炎凉计。懔懔陈夫子,拳拳向所系。延佇受嘱托,畅叙移阴砌。寒柳垂千叶,金明照四裔。功成却报偿,追琢愈精细。师事久陵迟,非公谁为继。方春陟庋阁,叹尽流川逝。长者虽云殁,开诚终不闭。

[注释]

① 蒋天枢先生,江苏丰县人,一九○三年出生于丰县西南蒋寨门村一书香门第。先生始字若才,后改字秉南。

② 先生一家数代不坠素业,其曾祖润之、伯父念濂、父亲念洛俱为清朝秀才。先生少时广泛阅读经史和其他书籍,“敏悟好学,悉能记诵”,为他日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一九二○年,先生就读南京中学。其时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先生渴望名师指点,于一九二一年考入这所坐落于秀丽惠山之麓的高等学府。

④ 唐文治先生办学,特别重视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教育。他主张自源头上去了解国学的精髓,要求大家从头至尾阅读圈点几部大书,又在课堂上亲自带领学生按其自创的声调朗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蒋先生对这套教学实践服膺甚谨,时而得到唐文治先生的表彰。

⑤ 受无锡国专学风之熏陶,先生于此尝模仿《楚辞》中的《橘颂》,撰成《拟屈原〈橘颂〉》一文,藉兹表达他的高洁志尚和追求。

⑥ 一九二五年,先生无锡国专毕业,一度回家乡丰县中学及初级师范教书。翌年由唐文治先生推荐,到无锡一私立中学任教,不久转任国学专修馆教师。一九二七年,经严格考试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

⑦ 先生置身清华校园,与吉林籍同学高亨、浙江籍同学唐兰情投意合。他们形同手足、相互激励,迄至成为毕生过从殊密的至交。

⑧ 蒋先生攻读清华研究院期间,由梁启超、陈寅恪两先生任其导师,梁先生指导写作,陈寅恪先生负责授课。彼时梁先生家在天津,来清华则住宿于“古月堂”的一个小庭院内,陈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的主体建筑“工字厅”里,师生间常有当面切磋的机会。因梁任公盛年早逝,故蒋先生接触最多的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陈先生的功力确实非同凡响,毋论其读书方法、治学蹊径及著作体例,都已明显超越前人的阃域而展示出一种新的学术型范,由此益发产生对陈先生的由衷敬佩。

⑨ “三境界”,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之三种境界。

⑩ 在梁、陈二师的指导下,先生择定《全谢山先生年谱》为毕业论文题目,致力搜罗遗佚,钩贯谱主生平,进而阐发全氏的思想与治学精神。一九三○年《年谱》完成,一九三二年收入何炳松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

一九三○年,先生经高亨介绍,至沈阳执教于辽宁省第三高中。明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匆遽离开沈阳抵达北平,在北京一中、春明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课余则藉清华校友谢国桢的帮助,到北平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一九三二年冬,先生回乡探望祖母,于北返途中枉道开封访旧。时开封高中校长闻讯,即坚意敦聘先生担任该校国文教员,并有大批学生前来陈词恳请。若此盛意让先生不禁动情,最后决定留在开封。

先生执教开封高中,寓居学校附近的青云巷,于此他曾夜以继日,编写了四册《中国文学史讲稿》。一九三四年撰成长文《全谢山先生著述考》,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分两期连载。

一九三七年东北大学迁来开封,聘请先生为文学院教授,承担《尚书》、《诗经》、《三国志》三书的教学任务。《三国志》是先生本时期着力校读研究的对象,他在课堂讲授时疾思外敌侵凌、山河破碎,热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出现,俾以克敌制胜力挽狂澜。肇自先生早岁,即从陈寅恪先生处借得竹简斋本《三国志》,日夕研读,爱不释手,陈先生令其寻找新疆出土之晋人写本进行对勘。既至客汴,开始系统搜集有关《三国志》的资料,如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赵一清《三国志注补》、潘眉《三国志考证》、钱大昭《三国志注证遗》、梁章钜《三国志旁证》等,皆为是际所搜备,比照校读,求其会通。厥后先生入川,继续从事兹项研究,已积成《三国志注笺证》稿本八大册。惜因世乱多舛,误听信息,乃至“自辍其业”,造成该成果未能出版。

“七七”事变后开封东大迁往西安,旋又决定到四川中北部三台县建校。一九三八年三月,先生与蓝孟博、姜亮夫等作为首批入川人员,自西安驱车出发,沿川陕公路颠簸数日,才到达目的地三台。

三台旧称县,在唐代为梓州之治所,大诗人杜甫入川后曾一度来这里避乱。抗战前期三台屡遭敌机轰炸,加诸交通阻梗,各方面的条件均甚匮乏。先生权且避难于此,不免弥增身世飘零之感。

一九四○年暮春某日敌机来袭,同学抱着先生两个幼子钟琦、钟霖外出躲避,因途中误食不洁之物,归家两儿先后发病腹泻不止,情况非常危急。当时县城缺医少药,无法得到对症治疗,竟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夭折。

先生因连殇二子,遂频频借酒浇愁,又常在梦里重温以往室家圆满的天伦之乐,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苦酒斋”和“惜梦室”。此际他复以笔耕寻求寄托,撰成《汉赋之双轨》、《周诗戔说》、《论顾亭林》、《周代散体文发展之趋势》等文,大多在东大学报《志林》上发表。

一九四三年先生离三台赴重庆北碚,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的喜讯传至夏坝复旦校区,他噙着兴奋的热泪,和学生们一起彻夜欢呼庆贺。过一年后,抵达复旦东还复校的所在地上海江湾。

先生于复旦从教四十余年,一贯清介自立,摈离俗好,不屑曲阿附世,虽形势迭变而未尝易其操守。至及学问攻治方面,先生亦信守昔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确立的传统,固以探明、发扬真理为当务,必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在复旦大学撰成的《商书盘庚篇证释》、《商书盘庚篇校笺》、《诗大明“缵女维莘”考释》、《释邶风“日居月诸”》等论文,咸皆张皇《诗》《书》,游心上古,洵非流俗所好的热门议题。唯其坚持实事求是,举证严密,考释周详,致使古籍之中诸多向来存在的疑问得以迎刃而解,果属先生“毫发累积,一隙之明,久而贯通”的精审述作。

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先生是复旦中文系主讲“中国文学史”先秦部分的不二人选,他通过自己惬契融会的讲授,年复一年地引领青年学生跨进古代文学殿堂的门槛。因为先生极重视古书的校勘,举凡三代两汉众多文史要籍,都曾肆力作过精细校读。他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总是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譬如向被人们视为古奥难懂的《尚书·盘庚篇》,只需经过先生一番扼要的纂解,辄使听受者随之达成清晰的认知。稍后讲到《诗经》那一部分,先生给大家疏通讲解了五十多首作品。特别是他采用唐文治先生创立的“唐调”吟诵《诗三百》原作,声音邈绵宏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数度开设“楚辞研究”课程,这门选修课尤重文献证核,推崇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的文本价值,直援先秦两汉的记载探讨屈原生平与屈赋意义,于清人成果则对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颇多择取。先生垂老岁月辛勤著述之《楚辞新注》(出版时改称《楚辞校释》),包括此期间他所撰写的《〈楚辞新注〉导论》、《〈楚辞新注〉导论二》等论作,从题目的确定到进入具体的运作过程,都是与“楚辞研究”课的教学要求一脉相承的。

先生不以势利取人,鄙薄世态炎凉,对一些在政治运动中遭到挫折的后辈,常能给予热情关怀,鼓励和扶持他们继续成长。

先生一自清华研究院毕业,仍通过各种方式向陈寅恪先生求教问学。抗战时期寅恪先生辗转西南诸地,萍踪漂泊不遑安处,所患之目疾亦日见严重。蒋先生为此十分忧虑,心中恒以他的导师为念,并在重庆、南京两次到陈先生的暂住处探望。一九四九年陈先生定居广州以后,双方的联系较前尤密,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就愈加深笃。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蒋先生已开始为陈寅恪先生著作的保存和出版做了一些工作。一九五三年先生专程赴粤谒师后,他一方面积极联系《元白诗笺证稿》校订本和《金明馆丛稿初编》的付梓事宜,另一方面又根据老师的要求努力寻访图书、查找资料。这段时间他寄往广州的家藏《初学集》抄本、清人余集绘《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景》摄像、《再生缘》道光刊本与申报馆排印本等,均对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撰述带来显著的助益。一九六四年他再次南行拜谒老师,其主要目的就是接受陈先生的郑重嘱托,将来为之编次一套文集。在嗣后的漫长岁月里,先生排除“文革”内乱的干扰,搁置自己手头的研究项目,把他晚岁绝大部分的宝贵时间,都用来搜集、考订和整理陈先生的著述。爰至一九七八年,时距陈先生在文革中含冤背世差近十载,蒋先生终于完成《陈寅恪文集》的编辑任务,随即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分批刊印。一九八二年《文集》七种九册全部出齐,先生所撰之《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三卷,则作为该书的附录一并发行。按《陈寅恪文集》的镌刻问世,无疑是为新时期学术研究的复苏呈献了一份厚礼,而蒋先生忠实践履老师托命的无私懿行,亦赢得海内外学人的普遍赞誉。

“寒柳”、“金明”,皆陈寅恪先生论著之略称。前者指《寒柳堂集》,后者指《金明馆丛稿初编》和《金明馆丛稿二编》。

《陈寅恪文集》刊出不久,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汇给蒋先生一千元编校费,先生认为替老师整理遗稿乃学生应尽之义务,坚决拒领此款。为使书稿更加精审,他又对排印本逐次进行仔细校阅。其时笔者因读《金明馆丛稿初编》至《书魏书萧衍传后》这篇,觉得文中所引《颜氏家训》某条材料有一处标点失当。蒋先生得闻此事,亲自到单身教工宿舍找我问讯。我翻书禀明情况后,他当即认可我的看法,并从随身携带的蓝布包里取出自己的书,用笔在该页做了个记号。接着先生将他的那本《初编》递给我,亲切地叮嘱说:“此书前些日子我校过,也检出好几处错误,一经发现辄加改正,可把这些改动的地方都过录到你书上去。”我遵从先生的吩咐,按他标明的页码次序一一作了认真转录。就中约三四处是标点问题,另一处则属脱文,先生特为之增补一百余字。过录完毕我将原书交先生收起,他临走的时候,还赠我一册陈先生发表于《哈佛亚细亚学报》上的论文抽印本以资鼓励。

在完成陈先生的嘱咐后,先生将自己以往撰写的文章勒成《楚辞论文集》及《丁丑丙戌间论学杂著》两书,分别交与陕西人民、中州古籍两家出版社付梓刊行。一九八八年三月下旬某日春寒料峭,先生忽然独自登上复旦第一宿舍十一号家中的小阁楼,反复端视这里置放的丰县故宅及历年积存的旧物,叹岁华之流逝,久站立而无言。下来少顷,便觉困乏畏寒,周身发热。是夜病情转剧,急送医院救治,经诊断谓患重度脑溢血。

一九八八年六月九日上午十一时○五分,先生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八十五岁。一九八九年,凝聚先生后半生心血的力著《楚辞校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刊刻行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蒋先生三国志楚辞
牙签扎伤手指,差点引发全身感染!
称象
大话三国志
蒋氏牙科
金奖紫砂壶署名权之争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我做蒋介石“御医”四十年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
诗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