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履艺术思想论
2015-07-23周雷
周 雷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明代王履艺术思想论
周雷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在明代整体艺术思想倾向于复述前朝旧话的环境中,明初王履的艺术思想显得极有新意。简述王履的艺术生涯,从传承性和独特性分析归纳王履独特的艺术思想,不仅还原充实了中国艺术思想史的内容,更能全面地看待明代艺术思想对中国整体艺术思想发展史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明代;王履;艺术思想
明代初年,中国画坛的主流仍是从唐代即被确立的山水画科。在异族统治的元朝结束后,政治的波动影响着画坛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激变和趋向。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政事曾在明初大规模的杀戮了一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赵原、周位、徐贲、张羽,以及绘画风格极似黄公望的周砥,明初山水画随着这样一批颇具元四家山水画风格的画家的集体性死亡而产生了整体画风的转变。明代初年的山水画风格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惯性:具有极为鲜明的元四家风格,因元四家当年名声之重远,江左两岸将有无其画作为个人品性清浊的表现。进入明代后,这种崇尚水墨淡远、内在逸骨的山水画继续存在,但随着具有元四家画风的画家群体性的消逝——更为重要的是当政集团审美趣味的影响——明代初中期山水画风开始有较为鲜明的转变。
画风的转变与艺术思想的变化是具有历史一致性的,整个明代,绘画风格终未能跳出传统之囿,从元代赵孟頫提倡“古意”开始,绘画一直以是否与传统相似而为优劣的准则。明代的绘画风格并未显现出裂变,而是转变,是在政权审美以及画者身份变动中产生的新一轮的复古。
一、明初山水画家王履生平及作品
绘画在中国历来为“末技”。《论语》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被当做一种游戏,这种态度根植于传统画家思想中。如阎立本认为画者贱奴,不让自己儿子从事画事;南宋四家、元四家等人都竭力不以绘画为谋生之道,而作为“游戏自娱耳”。元末明初的王履亦是如此。王履,字安道,号抱独老人、昆山人等,生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卒年在15世纪初。王履正式的职业应是医生,在《明史》中,王履是被归为“方伎”类的,古时医生、占卜、星象都可被称之为方伎。《明史》记载王履编著医书三部:《医韵统》《溯洄集》《百病钩玄》。王履在明代洪武年间任职秦府良医正。
王履学画是从元朝就开始的,在元朝最后一个时期至正年间,即王履20岁左右时,他已完全具备作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子的基本技能:工诗文、善绘事[1]。秦王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嫡次子,被封至陕西做藩王,王履作为秦府良医正,跟随秦王游历陕西,对陕西的“西岳”华山极为熟稔,因此创作出山水画代表作品《华山图》册。
王履创作的《华山图》,取自造化,而成于肺腑。陕西任职期间,他常自带笔墨,攀登华山,奇险处数步一息,将眼中山景,随手画为景色。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后,又耗费半年时间,创作了40幅、65帧的山水图册《华山图》,自题画记、诗文、序言和叙,形成一本完整的诗文画册。
《华山图》的作画顺序按照进山后所见景色而成,描绘了华山各处景色,如苍龙岭、日月岩等。图册是以截断式的取景形式画成,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华山的一山一石、一溪一泉。这种图帧式的形式充分表现了华山复杂险峻的真实面貌,不同于全景山水对高山气势的描绘,而倾向于片段式山水的真实自然。这种构图形式由南宋马夏而出,王履又发展得更加成熟具体[2]。
片段式截景式的构图、刚硬峻拔的线条,汇总为王履在元末明初舒缓简淡画风中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外在的绘画语言表现来自于内在艺术思想的外化,正如美国艺术理论家大卫·卡里尔所说:“艺术史和艺术学史之间的平行是意味深长的,两者是再现的系统,都会走向一种自觉的道路。”王履与当时众画风迥异的独特绘画表现,正是其内在艺术思想独特性的外化表现。
二、王履绘画艺术思想的传承性
任何一位艺术思想家,其独特性并非是凭空而生,是在大量汲取前人和周围艺术思想的精髓中深入思考而获得的。王履的绘画艺术思想具有与前人和当时世人极为不同的独特之处,但其产生前提仍是其绘画艺术思想体系中的共性,也即是对其他绘画艺术思想的传承性。传承性不是复制,而是在接续前人理论的同时进行发展式的继承。
第一是讨论意与形的关系。意形之论是中国从魏晋时期就有的绘画艺术思想重点,唐、宋、元历代皆有重要的论述思想遗存。基本论述皆是以“意”为重,但在宋人画论中,主张“得意忘形”,关注意形关系中的侧重之处,元代在山水画中更甚,倪瓒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都是在表述中更加重视“意境”而忽视“造型”与“表现”。王履在其画册的序言中开篇讨论了意形关系: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并说:“形尚失之,况意?”“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从其言论中可知,王履重视绘画中的“意”,但更重视意形两者的关系论述,认为意依附于形上,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足取的,是以辩证的方式来对“意形”进行了论述。发展性地传承了前人关于绘画意形关系的讨论[3]。
第二是论述写生的重要性。对于写生的重要性,也是历代画家论述的重要部分。最早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就是强调写生重要性的先声。唐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又强调了“图真”,其中包含的“物象之原”强调了物体生而有的本来面貌,强调了绘画中要重视这种物象之原,即要重视自然界物体的本来面貌,是对写生的提倡。宋代郭熙《林泉高致集》中也认为绘画应“夺其造化”,画花卉,应种植花卉,从不同角度观察;画山水,应身临山中。这些都是历代讨论写生重要性的理论。王履传承了这一画论,在其华山图序中认为,绘画应“法在华山”,即强调绘画写生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华山图册中题写的诗文跋语中,再次以比较手法讨论了写生的重要性。他比较了写生与摹写前人山水图画的方法,认为“纸绢相承”是浅陋的绘画学习方式;“意匠天就”则能自出机杼,完善画风。更为著名的其讨论的“心胸”“所见”“自然”三者关系的绘画思想: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递进的形式强调了写生自然的重要性,这种思想虽然也是传承了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言论,但在当时唯元代赵孟頫“师古”“摹古”思想为是的画坛中极为新颖突出。
作为元末明初的山水画家,王履艺术思想中的意形论和写生论都是传承前人讨论的绘画思想热点问题,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传承性是根据他创作《华山图册》实践所得,是对自己从弱冠之年学画到知命之年绘画历程学画中遇到问题的解答,更是王履绘画艺术思想中基础的共性的部分。
三、王履绘画艺术思想的独特性
王履艺术思想的独特性外化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元末明初,图册形式表现山水不是主流的绘画装帧形式,以马夏式的片段式构图亦绝少在山水画创作中见到,刚硬峻拔风格、粗简的外轮廓、细瘦的山木亦绝少在明初山水画家笔下出现。这些都得益于王履独特的绘画艺术思考。
第一是关于艺术形象创作的问题。中国历朝向来是重“意”轻“形”,倪瓒时期更是说画竹哪怕画成麻、画成芦苇都无关紧要,主要在于笔法之高逸,“形”的创作到了一个最不引起画家在意的方面。而王履却专门讨论了艺术形象创作的诸多问题,他首先强调了意形的同等重要性;其次在其画册诗文跋中,以评诗为角度对绘画的形象创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王履将这种思考带入《华山图》的创作中,并自我总结评价说,这是避免绘画的形象语言如套马的络子似的都一模一样,套在任何马嘴上都适合。这种思想是极为独特的,历朝历代不仅绝少专门讨论艺术形象创作,更绝少深入讨论艺术形象的雷同带给创作的破坏力[4]。
第二是对继承前人绘画和艺术思想的讨论。中国绘画极为讲究“家法”,尤其是从元代赵孟頫以来,摹古成为画作优劣之本。笔法、色彩、形象表现、绘画意趣都以再现古人名画为尚,不仅在明代之前,清四王是如此,我们如今的国画画坛依然如此。王履却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夫宪章乎既往之迹者谓之宗,宗,从也。可从,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他认为绘画摹古仿古,继承前人就是“宗”,“宗”即是“从”。“从”有两种从法:继承优秀的是“从”;不值得继承的,不继承,也是“从”[5]。王履这种创新艺术思想对清代扬州画派影响深远,对石涛、郑板桥等人的艺术思想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影响到了清中期创新画派的形成。
王履之后,明代的画风也逐渐从元画的主流风格转变为粗简峻拔,与王履画风有相似之处了,李在、戴进、吴伟,都具有粗简遒劲的绘画语言,构图也开始丰富,片段式、景点式构图成为常见。但王履关于绘画形象、继承问题、意形关系、写生都方面的艺术思想仍然影响着画坛,并因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对当今的绘画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海燕.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析王履《华山图序》[J].书画世界,2011,(2).
[2]蒙高娃.论王履绘画思想之“宗”与“不宗”[J].内蒙古艺术,2011,(1).
[3]吴亚.“庶免马首之络”——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下),2010,(3).
[4]刘明杰.浅谈王履画论中的两个问题[J].美术观察,2010,(7).
[5]江锦世.从《华山图》看王履的写生观[J].文艺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14-02
作者简介:周雷(1984—),男,山东滕州人,讲师,硕士,从事环境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5-02-27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