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5-07-2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张  甜

(南京艺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南京 210013)



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张甜

(南京艺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南京 210013)

摘要: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必须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点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针对当前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问题,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健康分类防护系统、创设艺术特色心理教育品牌等方面推进,构建符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面,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由于艺术院校独特的校园氛围和艺术类学科专业特点,造就了艺术类学生人格上个性独特,单纯直率;情绪上反应强烈,阴晴不定;行为上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合作精神欠缺;学习价值观上崇尚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知识等特点。为了实现艺术院校学生培养中“德”与“艺”并举的目标,必须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和工作实际,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合理、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某种程度上“先天不足”。艺术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一大特点就是“小而专”。“小”意味着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相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说较小,而艺术院校内部,相对于艺术专业教师来说,管理人员与公共课教师在编制上相当紧缺,大部分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要么单打独斗,要么身兼数职,人员相当紧缺,远低于1∶3 000的教育部规定比例;“专”意味着学校主要开设艺术类专业,学生甚至部分辅导员、管理人员的专业也以艺术类为主。艺术类学生有浓厚的专业情结,对专业学习特别热爱和在意,而对于文化知识则缺乏兴趣和热情,大部分艺术生文化素质和通识知识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来说较为贫乏[1]。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艺术类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类知识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在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部分辅导员、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在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上也有所欠缺。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表演、创作机会较多,专业学习压力大,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艺术类专业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兼职”的便利性,如音乐表演类学生进行专业教学与表演,美术设计类学生在外办培训班或接活的状况较为普遍,这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功利化、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同时,艺术创作提倡求新、求异、求变,艺术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必须感知敏锐、想象丰富、富有创意,艺术生很容易被专业所感染,追求个性。他们思想上开放、自由,行为上特立独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集体观念不强。故在艺术院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于时间、精力、价值观等原因,多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欠缺。那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育实效,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再次,艺术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普通高校学生有很大差别。一方面,艺术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一般来说,这些时时刻刻浸润在感性艺术中的学生情绪化现象比较突出,情绪稳定性较差。“东边日出西边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现象非常突出。路遇知音,他们立刻能称兄道弟;玩笑之言,可能马上拳脚相向;高兴的时候,宿舍里能听到夜半歌声;伤心的时候,觉得人生都失去了色彩。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内部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差异较大。音乐表演类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部分表演类学生的掩饰性较大,喜欢把心理问题隐藏起来,异常语言、行为等也很难表露在外,这就给艺术院校心理危机的早期辨识与干预带来了很大困难[2]。美术设计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且一些美术设计类学生坚信,艺术创作需要变态心理和变态思维,他们把艺术史上一些心理变态的艺术家视为偶像,把这些艺术家变态思维的运作视为艺术上的信仰,在行为与创作上刻意模仿这种病态心理与病态思维,这对于健康心理的养成与人格的完善都有一定的反作用。

最后,艺术院校具有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特色鲜明的学科,这些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的交叉点如音乐治疗、舞动治疗、绘画治疗、心理影视赏析等,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这些交叉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于艺术院校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为艺术学科进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的原始材料。而当前多数艺术院校未好好利用与开发这个独特的优势。

二、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举措

根据上述提到的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实际工作发展需要,构建艺术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应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着眼点,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建立分类防护系统,创设艺术特色教育品牌等方面出发,以达到“队伍健全、效果明显、保障有力、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协调发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构建立体网络,加强培训交流,打造专业队伍

1.在队伍建设上,打造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专家顾问团队为保障,学生为主体,艺术专业教师为辅助,家长为后盾的立体网络,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共同参与,全面协作。

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要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心理课程开设与艺术心理研究等工作为重点;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他们具有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信息渠道畅通等优势,他们主要以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心理状况动态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完善校内外专家顾问团队,以定期督导、培训、指导,及时转介的方式开展工作;加强对以心理信息站为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由于艺术院校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崇拜感”和对专业学习的看重,积极取得艺术专业教师的支持,号召他们注重专业教学中学生思想、人格的培养,加强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通过发放《致家长书》等心理宣传材料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建立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定期沟通的制度,最大限度地争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2.在队伍培训上,强化心理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与发展制度,通过督导、研习、交流、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分层次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方面开展培训,以提升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

如通过制定《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条例》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目标与效果进行制度保障;编制《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手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规范性文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等进行工作的规范;通过“队伍送出去”“专家迎进来”的培训方式,提升专兼职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定期举办案例督导与心理健康工作交流会,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把握高危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对专兼职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从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大力支持专兼职队伍人员开展心理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研究课题,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将实践中调查的结论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二次运用于实践。

(二)开展品牌活动,发挥朋辈作用,提升教育效果

1.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结合学生专业特长与心理需求,打造艺术院校特色品牌活动,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感动心灵。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从“治疗”取向向“预防”取向转变,在积极心理学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占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地位。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预防性干预”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在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艺术院校应该以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学生需要、特色鲜明、讲究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方面,在宣传教育中,可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开展心理漫画与海报大赛、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文学作品朗诵、心理微电影展映、心理放松音乐创作等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心理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参与热情与专业教师的支持度,又使学生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关注心理、关注自我,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从艺术类学生的生活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开展“接地气”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如根据艺术院校专业成长特点,在新生开学、专业分化、就业深造抉择等开展班级或团体的宿舍人际关系辅导、大学适应辅导、学习压力辅导、择业与创业心理辅导;在90后学生普遍关注的特殊日子如感恩节、情人节、光棍节等开展感恩心理、爱情心理、情绪管理等心理辅导。

2.发展朋辈支持系统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发展“心理信息员”,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心理信息站”。对于作为学生朋辈的心理信息员,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提升其心理素质,通过活动开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积极性。这些心理信息员作为大学生的同龄人,发挥的是“朋辈”教育的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师生之间延伸到生生、朋友之间,同时具有义务性、友谊性等,它一方面弥补了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4]。

心理信息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通过生活化的谈话了解同学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开展朋辈心理沙龙,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来探讨心理困惑,从他人的心理感受与解决方法中获得支持与启发;开展朋辈激励活动,可通过优秀就业创业者、自强不息者、从心理危机中走出者的现身说法,让其他同学受到激励、启迪;开展朋辈网络自媒体宣传,可通过心理知识的宣传与发布,达到传递好心情、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三)建立分类系统,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危机预警

1.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关注系统,分层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艺术院校大的专业方向一般有表演类、美术设计类、理论类等,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征,开展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表演类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隐藏心理问题等特征,可开展诸如心理案例分享、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从表演与他人事件中得到启发与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如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普及型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必选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知识水平,通过“3.20”“5.25”等平台心理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5];针对学生心理信息员队伍,以课程、讲座、会议、活动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活动策划、心理问题处理能力等全方位的培训,充分调动他们在学生中的“朋辈教育”作用;针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困扰和轻度障碍的学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改善现状;针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做好转介、危机干预与相关善后工作,尽力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关注特殊群体,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

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切实做到早筛查、早发现。健全关爱学生制度,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监控、关注与关爱。制定预案性、操作性强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系统和危机善后系统,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的细化和对心理危机学生处理、转介、康复后跟踪等全程关注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努力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四)发挥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并重,形成鲜明特色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日常咨询、教育活动、危机干预外,还承担着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调查为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对策,通过科研进行工作方法检验、工作思路提炼的责任。针对艺术院校工作现状,结合艺术类专业特色,可通过开设特色心理课程,构建特色教学体系;结合艺术院校专业优势,开展艺术生心理调查与艺术心理治疗研究,打造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

1.在课程设置上,从学生需要出发,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为核心,以“心理影视赏析”“绘画艺术治疗”“音乐放松治疗”“设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与艺术专业紧密相关的选修类课程为有益补充的艺术特色心理课程体系。艺术院校的专业涉及绘画、音乐、设计、传媒、影视等多种专业类别,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相关专业背景,并从学生特长出发,增加心理课程中的艺术体验与可参与性,通过心理剧表演、绘画心理测验、音乐放松等体验式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提升教学实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低、效果差的状况。在教学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校本心理健康教材。

2.在科学研究上,一方面可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如研究音乐表演类学生舞台演出焦虑心理,改善表演类学生舞台表演中的心理素质;研究美术设计类学生的拖延心理,改善学生艺术创作中的时间管理能力等,类似研究成果都可提高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可整合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交叉,尝试开展艺术心理研究。如进行有艺术特色的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艺术理论为基础,将艺术作为评估或治疗手段,利用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心理剧治疗、舞蹈治疗等艺术形式,通过心理治疗师、艺术作品和来访者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评估和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艺术院校在进行艺术心理治疗研究上具有先天的学科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艺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来说,在艺术治疗上进行研究,可联合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各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这些研究成果既可将艺术的手法运用于艺术院校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又能为艺术院校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的原始材料。

参考文献:

[1]寿萌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38—139.

[2]郑海燕.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11—12.

[3]王瑞红.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45—146.

[4]王小芳.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3):112—114.

[5]佘凌,张信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28—31.

(责任编辑: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5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05-03

作者简介:张甜(198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效用研究”(2013SJBFDY050)

收稿日期:2015-03-26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