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用于有创血压监测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5-07-23詹美红徐玲芬沈国娣
詹美红,徐玲芬,沈国娣
(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
通过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已成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手段。桡动脉因其位置表浅,穿刺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临床有创血压监测的首选部位[1-2]。保证有创血压监测准确性及管道通畅,减少桡动脉置管并发症,选择最佳的固定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院急诊监护室为了更好的固定桡动脉留置针,改善患者穿刺肢体的舒适度,对原有传统固定法进行了改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在急诊监护室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清醒患者;置管部位选择右桡动脉,置管前均行Allen试验[4]为阴性,评估动脉侧支循环供血良好;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8~68 岁,平均年龄(51.3±12.9)岁;心机梗死1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5例,多发伤4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为(56.7±5.7)分。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7±14.1)岁;心机梗死1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9 例,消化性溃疡出血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6例,多发伤3例;APACHEⅡ为(57.1±5.9)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危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留置针固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同一品牌的20号直留置针。穿刺前向患者解释有创血压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其了解有创血压的相关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告知置管后避免过度活动置管肢体,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由具有5年以上ICU 工作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两组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置管留置时间4~6d。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法。动脉留置针置管成功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在连接处垫1块约2cm×3cm 大小纱布以防压疮,用6cm×7cm 自粘性敷贴固定留置针,用纱布绷带由置管连接处缠绕肢体环形包扎至大拇指环绕其1圈后垫1夹板固定于手背部,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缠绕手臂至肘下5cm。延长管用普通胶布固定于肢体包扎处。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固定法。动脉留置针置管成功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在连接处垫1块约2cm×3cm 大小纱布以防压疮,用6cm×7cm 无菌透明薄膜敷贴(商品名为爱孚贴)固定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处,准备2条约12cm×5cm 大小的3 M 加压固定带,一侧均剪1个约8cm×1cm缺口呈长“凹”行,分别固定于留置针左右2侧,缺口处向内,暴露置管处皮肤。准备2条约12cm×3cm 大小的3 M 加压固定带,1条横行固定于留置针连接处,延长管延大拇指环绕其1 圈后,另1条固定于留置针上端,最后用胶布妥善固定延长管。见图1。
图1 改良固定法固定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1.3.1 置管肢体舒适度 在置管期间,护士每班采用患者舒适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根据由朱丽霞等翻译的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 K 研制的舒适状况量表,并参考相关文献[5-6],由科内中级职称以上护士共同探讨后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穿刺、固定、活动3个方面共10条目,可在“是”或“不是”的选项上打勾,回答“是”记1 分、“否”为0分,总分0~10分,≥8分为舒适,4~7分为一般舒适,≤3分为不舒适。
1.3.2 患者置管后包扎固定所花费的时间 护士采用秒表计时器统计,从动脉穿刺置管成功后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开始,到延长管妥善固定的时间。
1.3.3 相关并发症 护士在置管期间,每4h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侧肢体末梢肿胀、置管处周围皮肤发红、管道堵塞发生情况。
1.3.4 意外拔管情况 护士在置管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留置针意外拔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侧肢体舒适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侧肢体舒适度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置管后固定所花费的时间 观察组(3.5±1.5)min/次,对照组(4.5±2.0)min/次经比较,t=-2.529,P=0.013。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情况比较
3 讨 论
3.1 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能提高患者置管侧肢体舒适度 由于动脉留置针属于有创操作,且患者多数未有置管体验,可造成患者心理不安和紧张感。传统固定方法包扎过于繁琐,并且加用夹板固定,导致患者置管侧肢体活动受限,增加患者不安和痛苦感,使患者不适感增强。改良固定方法取消纱布绷带环形缠绕使包扎简单,取消夹板固定使穿刺侧肢体活动受限不明显,从而减少了由于置管后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同时随着舒适度的提高,患者依从性也相应提高,能安静配合治疗,减少躁动,从而降低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的发生。表1显示,观察组置管侧肢体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
3.2 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能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自粘性敷贴需要每日更换,且其不透气,纱布绷带易受汗液、渗液、血渍影响,容易脱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WS/T433-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7d更换1次。为此,本院将自粘性敷贴固定更改为用无菌透明薄膜敷贴固定留置针,3 M 加压固定带固定导管延长管,在固定过程,由于不再像原传统固定法般使用纱布绷带及夹板环形包扎,固定操作时间短,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只需注意观察,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及时更换即可,从而显著减少了护士换药频率,做到了节效节力。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固定方法所需要时间,观察组(3.5±1.5)min/次明显短于对照组时间(4.5±2.0)min/次(P<0.05)。
3.3 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能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 动脉置管主要并发症是远端肢体缺血及肿胀,其原因为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动脉留置针固定包扎时护士凭主观感受,无量化指标,因此,要求固定置管肢体时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7]。传统固定法中,使用的自粘性敷贴容易受潮造成置管周围皮肤发红,纱布绷带弹性差,用其缠绕手臂环形包扎,容易包扎过紧,同时此方法包扎不容易观察置管连接处、置管处局部皮肤情况,不利于及时发现管道扭曲、折叠、连接处松脱等情况,容易造成管道堵塞和留置针意外脱落拔管。改良固定方法,采用透气薄膜敷贴固定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处,不易受潮脱落,对于留置针观察一目了然,能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有无发红、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时发现管道有无扭曲、折叠、连接处有无松脱,同时3 M 加压固定带有自粘性好、变态反应少、患者皮肤不易受影响等特点,使用其覆盖包扎,起到了保护和固定双重作用[8],因此管道不易堵塞,留置针不容易滑脱。表2显示,观察组发生肢体末梢肿胀、周围皮肤发红、管道堵塞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3显示,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安晓霞,曲丽娟,张乐玲.桡动脉穿刺术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112-113.
[2]陈锦凤.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新方法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06.
[3]刘光娣,唐志红,田永明.保易定自粘性压力绷带固定桡动脉置管中的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2013,28(2):287-288.
[4]陆爱玲,石彩静,黄桂香,等.53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艾伦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50-152.
[5]陈丽光,陈姬雅,吕秀燕.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4,13(2):147-148.
[6]陈春华,赵林芳,曾旭芬,等.上臂中下部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护理与康复,2013,12(11):1017-1019.
[7]姚芳.ICU 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1):106-107.
[8]耿荣梅.外科危重病人动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1B):2924-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