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病?
2015-07-23丁菲菲
丁菲菲
被朋友圈“诛杀”的人贩子
朋友圈的鸡汤这几日被诛杀人贩子的消息顶替了。
这张“不求点赞,只求扩散”的“贩卖儿童,一律死刑”的图片,以接力的方式刷爆了朋友圈,引来更多的扩散。
点赞者不少,理由很充分:国内拐卖妇儿22%的破案率,远低于40%的刑案平均破案率。
喊停者有之,理由也很充分:“浓重的‘文革气息扑面而来。”有个家伙,为此拉黑了一百多个好友,因为这些人让他感到害怕。
其实仔细想想,跳出朋友圈的满屏红字黑图,那些接力转发支持死刑的父母,与其说是支持死刑,倒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恐惧的情感表达。在“人贩子一律死刑”情感宣泄的外衣下,是父母对“打击人贩子不力现状”的抗议,是对“如何改变”的恳求。
那些喊停者,也应设身处地考虑一下,如若对这满屏“诛杀”背后的恐惧和辛酸抱以同情之理解,将散在朋友圈的“诛杀”,合力变成可具操作性的公共议题,以此督促制度的改进,总比纠缠于点赞者的激进有意义吧?
施暴的“弱者”
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拍视频……浙江庆元四名十几岁的少年,如虐凌小白鼠一般,将这些暴行施加在一名六岁男童身上。
视频里男童的哭喊求饶让人心痛,施暴男生的无动于衷更让人心寒、心惊。
有些人把这当做无害的恶作剧。比如在美国因为群殴同学而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中国留学生翟云瑶,直到出庭时她还不以为然,以为这只是在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小事。
这事在不少家长那儿好像也没多大。在他们眼里,这顶多是“孩子不懂事”。当然,打了人,该赔礼该道歉,家长们一样没少做,也满口答应“严加管教”。
于是,少年暴力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视频里,随着警方的介入,施暴的熊孩子眼看要摊上事儿了。
很快,庆元官方宣布称已协调促成打人者向被打者及家属赔礼道歉,并要求监护人加强对子女的监护。不出所料,“打人事件”就这样严肃正式地不了了之。
看来,认为“恶作剧事小”的不单只有翟云瑶一个人。因为付出代价低,太多“熊孩子”和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对少年暴力不以为然。因为年纪小,即便有施暴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也不过是“小事”。
只是,这种不用付出代价恃强凌弱带来的快感,会不会是让暴力少年上瘾的毒品?如此下去,又会冒出多少个翟云瑶,直到站在法庭上,依然毫无悔意、不痛不痒?
【原载2015年6月24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