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们致敬:2015军工领域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2015-07-23
4月28日,中央表彰了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七大常委出席,有媒体曰,“时隔36年的高规格”。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军工战线。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谐,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军工事业的发展与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向他们致敬,向工匠精神致敬!
胡石林,全国劳模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总设计师
有“拼命三郎”之称,节假日经常在实验室度过。2000年担任项目总工程师以来,在多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掌握了某项目的核心技术,确保了我国在该项目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王 强,全国劳模
216大队钻探公司经理
夏斗酷暑、冬战严寒,他带领公司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钻探施工队伍,近5年完成钻探工作量200余万米,为单位创造产值近10亿元,形成了年50余万米的钻探能力。
王多明,全国劳模
中核四〇四公司第一分公司维修中心副主任
加班练习焊接技术,“巧学”别人的焊接绝活,啃理论,他的技能一次次有了质的飞跃。对自己严之又严,做事有预见性,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发现解决问题,为公司创造价值数百万元。
陈维民,全国劳模
中核北方公司总会计师
他是“本土”总会计师,经历过公司的辉煌与低谷,但始终保持自己的闪光点。曾争取优惠政策为公司节约资金约5亿元,创新财务制度,寻找创效途径,仅2014年实现降本增效上千万元,对外创收近800万元。
沈赤枫,全国劳模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长期从事高、精、尖、复杂产品零件的加工,尤其擅长复杂、精密零件的加工。她参与开发的各种阀门,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件和实用新型专利23件,申请并已进入实审期的发明专利8件。
粟 建,全国劳模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台山项目部管道队RX分队长
虚心、主动、好学、吃苦是他的品质,曾是最年轻的班组长。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缜密的施工逻辑,使得很多核电工程既节省了周期,又节约了成本。以敢打硬仗出名,多项工程因他名声在外。
高凤林,全国劳模
一院211厂14车间组长,国家高级技师
2006年,被美国宇航局(NASA)委任为特派专家,监督项目实施;2014年,在奖项高含金量的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位中国男士一举将3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收入囊中,震惊四座。他就是“金手天焊”高凤林。
杨 峰,全国劳模
六院7103厂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
扎根三尺钳台20多年,他手上诞生了数千台火箭发动机阀门,型号多达数十种,攻克了斜孔、小孔、相交孔、特殊材料等加工难题,探索一套精、巧、快、好的绝技。在他眼里,“颗颗螺钉与民族尊严息息相关,道道工序与航天事业紧紧相连”。
李 兵,全国劳模
七院7102厂“李兵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高级技师
已到“知天命”的他,荣誉越来越多,名号越来越响,但相比于荣誉,他似乎更在乎手里焊枪那团“火”的未来。传道授业解惑,分享多年的工作笔记,他希望焊工后继有人,未来焊枪的火成燎原之势。
邓建华,全国劳模
九院高级工程师,289厂视频首席设计师兼研发中心视频室主任
从中专文凭起点的设计人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能手,邓建华凭的是对持续创新的“猛劲”。他说,做研发看着光鲜,但要坐得住冷板凳,作为基层研发者,要顶得住压力,下得了功夫,撑得起门面,拿得出产品。
李华锋,全国劳模
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背板破垄断”说的就是他。主持研发成功3个系列10个型号的太阳能背板,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优化配方后,成品率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90%左右,当年创造价值千万元。
史平彦,全国先进工作者
五院西安分院院长,总装备部、航天科技有效载荷专业组专家
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事,看到航天员在太空中利用他们主导建设的天基测控网络与地面进行天地通信,人机界面愉悦工作,顺利收到地面发来的邮件……他的工作的专有名词叫做——“空间信息链路”。
徐洪青,全国先进工作者
八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型号总指挥
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和雷达系统的研制和科研管理工作,自从“双肩挑”后,每天如履薄冰,带领八院“弯道超车”抢先机。他说自己是一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人,如果事情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自己就放不下心”。
马季军,全国先进工作者
八院811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参加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及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研发、研制和飞行试验任务,电源分系统被认为是飞行器的“心脏”和“翅膀”,他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是飞天造“心”人。
戴天方,全国劳模
二三九厂首席技师、机加车间职工
人们称他为捣鼓出来的“机械控”,学出来的“万事通”,是因为他能把难事干成干好,让产品成为艺术品,他的“强迫症”就是“把活做得精致”。所以设计总师觉得“把活交给戴师傅,晚上睡得踏实”。
阎 敏,全国劳模
三江集团江北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术
一线28载,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和“学习型、创新性、实干型”的工人本质。“常胜将军”、“武坛名将”和“质量免检岗”的背后,是15本工作日记的积淀。
王 阳,全国劳模
三院111厂车工
他在三尺机台上,在平凡的车工岗位上,创造出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惊人记录。主动和义务加班,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防杀手锏武器装备等项目上,车出了别样的人生。
王国俊 ,全国劳模
航天通信江苏捷诚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车载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工作,为公司实现年产值几千万到六个亿的跨越作出重大贡献,其研发的产品遍及国防、人防、电信、公安、消防、石油等领域,拓展了企业的市场业务。
苏日新 ,全国先进工作者
十院科技委主任
虽是制导控制专业出身,但在雷达、导引头等领域有很强的对话能力,重理论、求真知的她,在技术攻关上执着,在关键任务前能坚守,在重大试验前身先士卒,领衔攻克上百项技术瓶颈,只为“航天梦”。
李志强,全国劳模
中航工业黎明装配厂总装班班长
作为首席技术专家,他是攻坚克难的先锋,创新工作的榜样,敬业奉献的典范,为强健“中国心”,带领团队能战善战从不退缩,为排故昼夜兼程,为进度通宵达旦。工友们称他是发动机装配的“活图纸”、“活标准”。
王 刚,全国劳模
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铣工
他技艺超群,完成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他是优秀的带头人,班组员工不断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他无私奉献,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为公司培养了大批技能精英。
秦世俊,全国劳模
哈飞数控车间铣工
14年,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85项,创经济效益488万元,首创的“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等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已纳入产品工艺规程中。近3年,完成多个技术创新(攻关)项目。
马跃辉,全国劳模
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洪都钳焊液压附件厂铣工
在担任铣工班组长期间,他年均完成工时达8000余小时,连续多年实现安全、质量“零缺陷”。近两年来,他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达240余条,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10余万元。
孟祥忠,全国劳模
新航平原公司机加分厂钳工组组长
钳工造诣高,尤擅长不规则零件的划线、难加工材料(如高温合金、钛合金等)的切削加工以及高精度平面和孔的研磨加工,对薄板类零件加工变形校正有独特的方法。在公司“鲲鹏”项目研制过程中,攻克多道技术难关。
袁健松,全国劳模
南方航轴加工中心管理主管,集团特聘精益讲师
先后做过车工、钻工、磨工、钳工,“客串”过工艺员,集多项技能于一身的他逐渐在工艺及管理流程上发现许多可改进的地方,先是在本岗位上悄然实施,“战果”很好。他改善某技术使零件合格率从50%提升至100%。
程福波,全国劳模
成飞董事长、党委书记
他长期奋战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多次在项目研制中立功受奖。他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产品研制中,提升了研制质量和效率,正带领成飞实现“创新成飞”、“数字成飞”和“精品成飞”的奋斗目标。
韩 冬,全国劳模
贵发所所长助理兼型号副总设计师
他主持了四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两年间实现了一型发动机配装某飞机首飞、一型发动机配装某无人机验证机首飞、另两型发动机首台整机台架试车的优异成绩,对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等作用巨大。
黄 海,全国劳模
贵飞座舱班班长
1980年到原双阳飞机制造厂总装分厂军品工段座舱班工作。20多年里,他共完成多型号上千架飞机的座舱安装、调试工作,以“老黄牛”式的精神承担起一次次艰巨的任务,高质量、按节点交付了一架架战机翱翔蓝天。
赵 平,全国劳模
汉中飞机分公司部件厂中外翼总装架外班铆装钳工
不喜捷径、不吝付出,用最简单朴实的方法成就一身真才实学。作为运8、运9系列飞机中外翼多个重点和关键工序的主操作手,凡他经手的工序优良品率达100%,年度完成总工时永远名列分厂前茅。
邹金文,全国劳模
航材院粉末高温合金材料学术带头人
她带领团队突破了母合金高洁净熔炼、粉末处理、热等静压、等温锻造和热处理等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研制的技术难题,创立了粉末涡轮盘技术体系,在世界发动机飞速发展的舞台上,扛起中国粉末涡轮盘发展的大旗。
褚晓文,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航工业直属单位专职监事会主席,曾任沈阳所党委书记
创新实施“三位一体”人才战略,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入科研一线,组织完成十几项国家高新工程研制任务,开展了推力矢量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实现了我国战斗机研制从三代到四代、从陆地到海洋、从有人到无人的历史性跨越。
李周复,全国先进工作者
气动院总工程师、副院长,空气动力技术首席专家
在担任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复杂流场测量”等项目和复杂流动机理研究、风洞试验支撑技术等课题研究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某些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低速增压风洞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科璞,全国先进工作者
自控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是我国飞行控制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飞控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参与了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国家、总装备部、中航工业奖章不计其数。
陈云琪,全国劳模
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主持上海世博会船舶馆龙之“脊”的设计与建造,以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享誉各方,突破常规创新设计的一系列时代建筑,得到了业界的诸多好评,彰显了九院建筑师对建筑空间构成的独特研究和探索。
郭志刚,全国劳模
江南造船总装部技术调试室副主任
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能挑重担、技术过硬的团队领头羊,他实现了成为一名掌握高新技术、能够贡献核心价值员工的目标,解决大量调试技术难题就是证明。
陈庆城,全国劳模
中船国际高级技师
“电焊工苦,电焊工难,浑身是伤疤,衣服全是眼儿”,但陈庆城却用焊枪谱写华美人生。38岁的他在船体焊接上度过了19个春秋,也完成了从学徒到技术达人的历练,解决的技术难题和节省成本,是价值的最好阐释。
马加友,全国劳模
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从钳工到工段长,他熟悉掌握了船舶动力装置的结构原理以及修理技能技巧,30年练成“副机大王”,创下所修项目一次报验、一次交验合格率均为100%的最高纪录,赢得了中、外船东的高度赞扬。
肖 石,全国劳模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总建造师,正如他的名字,他甘愿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块小小的基石,靠着铁一般的意志,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向党和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胡 震,全国劳模
七○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他是“深蓝梦”的追寻者,长期从事水下机器人及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是我国载人深潜器高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玉璞,全国劳模
七二五所所长、研究员
他科研成就等身,荣誉等身。参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全国先进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带领七二五所从一个传统的军工材料研究所转变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李开琼,全国劳模
华舟重工副总工程师、国际贸易部总经理
在外贸营销的岗位,他有“技术专家”的优势。他主持开发的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多次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作为中国派出的桥梁专家,多次受到缅甸国家元首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董洪林,全国劳模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总工艺师、高级工程师
他是智能化制造的探路者,获得多项国防发明专利。善于将新知识、新理念灵活融入设计之中。主持研制的国产液压马达,打破了国外对大吨位海洋平台吊机的技术及市场垄断,推动了国内海洋平台吊机领域的发展。
顾根香全国先进工作者
七一一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他是热气机专业学科带头人,从事热气机技术研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国防重点预研、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国防科工委军转民技术开发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国际级奖章。
杨金成,全国先进工作者
七一九所所长、研究员
在他的带领下,七一九所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营业收入和利润四年实现“双翻番”,民品收入五年实现“翻两番”,战略装备研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多个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毛 明,全国劳模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研究员99A坦克总设计师
50岁出头的他已满头华发,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99A坦克的多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著提高了我军装甲部队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在我国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潘成忠,全国劳模
北化集团庆化公司检测中心过控室主任
一直从事自控技术研究、应用及自控设计工作,一次次高质高效完成艰巨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工作任务,在自控技术设计、安装、调试之路上不断攀登,展示了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孙 涛,全国劳模
动力集团616厂396发动机装配组组长
参与国家多个重点工程科研试制工作并担任骨干装试人员,在海军新型舰船动力396发动机装试领域创下了许多个“历史之最”,工厂最年轻的集团级关键技能带头人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带领的班组被冠名为“孙涛工作室”。
王飞桥,全国劳模
特能集团西安庆华公司冲压件厂王飞桥班班长
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挑战“洋技术”,自创加工工艺技术方法,参与了上百种重点器材科研和重点军品专项生产任务,是产品试制的“领军尖兵”,为提升国家制造技术能力和国防军工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单永志,全国劳模
哈尔滨建成公司副总工程师、某型号总设计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航空制导炸弹/航空布撒器的设计工作并多次获奖。
刘 勇,全国劳模
一机集团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
在研制公司关键产品期间,节假日在他的日程表中消失,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图纸和计算中渡过。在科研产品试验中他承受了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极限挑战,为试验保障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罗 军,全国劳模
江麓集团科研攻关组组长、阀芯班班长
25年来,他共提出合理化建议80多项,优化加工方案60多项,自制工装夹具80多套,以他名字命名的“罗军大螺距螺纹反向车削法”,被编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技能创新成果荟萃》一书。
郑贵有,全国劳模
北重集团液压机械厂402车间工人、工程师
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某高难度项目在最短时间,摸索出从装卡、选择刀具和各类参数整套加工技术,节约了大量资金和时间。二十年里,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达80多项,节约资金达260多万元。
吴何庆,全国劳模
武重集团机械模型厂模型工
白天钻研操作技能,晚上学习理论知识,对待产品精益求精,改进加工工艺,先后设计和制作了多种高精尖机械产品的模型,将自己多年来摸索出来的一套模型制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模型工。
于东海,全国劳模
辽沈集团工具制造厂热处理工段长
“70后”的他不惧困难,挑战自我,立志向老一代劳模尉凤英学习,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于东海命名的“三瓣内胀法”胎具应运而生。编制完成多项工艺等,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吴宏立,全国劳模
东北工业集团奥威公司数控车床编程调整工
公司唯一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一线工人。他是个“爱找事”的人,不合理的地方,都要精打细算一番,然后动手修一修、改一改,为公司累计节创数百万元。他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行动超越了工人的身份。
孟祥志,全国劳模
华安集团机械公司班组长、高级技师
十多本读书笔记,为他针对复杂零件的工艺分析、解决公司重大、关键技能攻关提供了知识保障。平均每年完成劳动量4000多小时。苦干、实干,使他成为新一代优秀的知识型员工。
杨 芳,全国劳模
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加工分厂数控铣工
面对艰巨的产品开发任务,总能根据新产品的特点,设计专用工具,形成独特的加工技术。先后承担了50多项科研试制生产任务,面对众多难题,想方设法,并用一系列独创性的方法解决了加工难题。
郭 志,全国劳模
华锦集团尿素车间工段长
利用有限的时间系统学习了化工工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深入现场,研究设备的性能、参数,针对多个项目,提出改造生产器械,创新生产工艺,为企业作出重要贡献。
胡卫华,全国劳模
集团首席科技专家、云箭公司项目总师
一只脚打着石膏,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打着绷带还拿着资料,项目答辩历历在目。为一件事情奋斗一生的誓言需要用时间和思考来坚定。愿为此事奉终身,是他的誓言;愿为国防探险锋,是他的追求。
谭祖安,全国劳模
湖南华南光电公司产品研发部科学试班班长
先后承担了近70项国家级、省部级高新武器装备生产的装调任务,解决近50个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主动写出建议和改进方案。他用他的技能,解决难题、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为公司也为他自己争取了应有的荣誉。
张永忠,全国劳模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动修理工
有人叫他“土专家”,为成千上万用户排忧解难;也有人叫他“老中医”,将 “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推广到全国汽车行业;还有人称赞他为“活雷锋”,在他身上能看到雷锋精神的存在和雷锋般的人格魅力。
孔祥俊,全国劳模
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他抢先抓早,项目研发与时间赛跑;他业务精干,敢与行业龙头掰手腕。精益求精、敢于质疑、善于钻研是孔祥俊一贯坚持的工作态度,只为永远追求最优的设计。他说,劳模的精神是“传、帮、带”。
魏学义,全国劳模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中国兴波管领域技术引领者
在中国行波管领域有着重要话语权的科学家,研制出中国人的“争气管”,秘诀就是“在特殊的行业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负得起担当,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
要志宏,全国劳模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中国微波/射频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13所副总工程师
蒙古汉子的勇毅和闯劲,让他成为专家;懂市场、懂管理,更懂人才培养。直率、洞察先机、知人善任,“放权”,却“能把人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技术带头人,更是魅力四射的领导。
黄春燕,全国劳模
38所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焊工
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一把时刻握在手中的焊枪,在焊接这个一些男性都望而却步的领域,“啃”技术、“钻”理论她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是当之无愧的巾帼“焊”将。
苏智慧,全国先进工作者
10所副总工程师
因为睿智、果敢,用户单位称她为“苏军长”;已是航天测控领域专家的她,投身到陌生的情报处理领域,却像一辆动力充沛的战车,不知疲倦地冲锋。众多项目成功,就是她——打不垮的娘子军的价值所在。
胡树清,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国电科能源专业首席专家,18所副总工程师
他是年轻的老专家,又是传道解惑的专家,管理能手。20年前已功成名就的他,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电能源事业,矢志不渝致力于推动我国化学电源新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电源技术水平的提高。
李 跃,全国先进工作者
20所所长
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天线专家”,从“天线专家”成为二十所“最年轻的所长”,在他的带领下,改革10年,20所销售收入增长约10倍,人称他为“科技攻坚先锋,发展谋局儒帅”。
李听斌,全国先进工作者
21所电机事业部主任工程师,航天步进电机型谱首席专家
他的项目跟核辐射密切相关,曾有过犹豫与放弃的念头,但却还是选择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处变不惊、严谨、坚持、不松懈是他的品质,临危受命来源于他所有优秀科研品质的自信,嫦娥三号、天宫一号见证了他的硕果。
杨小牛,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首席专家
凭着执拗的尽头,一个个“首次”的传奇在他身上诞生,他突破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不少成果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只因痴迷,只因“科研是他最热爱的工作”。
郝樊华,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开拓是他的精神,潜心于放射化学分析、军备控制核查技术和军民融合技术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国防试验放射化学测试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科学技术难题,将放射化学诊断的能力下限向下拓展了三个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