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着泥沙里的陶片,他找到了龙窑

2015-07-23周湘瑜

海峡旅游 2015年7期
关键词:烧窑窑口同安

周湘瑜

坑仔口现存5条龙窑,制陶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洪天亮创烧。这里曾是同安历史上相当出名的制陶胜地,听说5条龙窑中还有3条可用,但很可惜,因环境等因素,它们均停用近十年。

在后溪龙窑等着我们的老汪,是四川人,16岁开始在老家学烧窑制陶。1990年来厦门当建筑工人,但最终,他还是因为“喜欢制陶”,到了后溪,跟这条龙窑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本地从事陶艺的人,很多都知道老汪,连洪树德老先生听我谈起汪师傅,也称赞他“非常能坚持”。

老汪找到后溪,也是奇妙的缘分。他在运至湖里区建筑工地的泥沙中,发现了一些陶瓷瓦片,内心激动,“原来厦门也有烧窑的地方”。他沿着泥沙运抵的线路一路询问村民,最终找到了同安的后溪,从此扎根。如今,窑上的师傅都是老汪从四川请来,他的家也在龙窑临近的路口旁。我们在低平的库房里,见到许多拉好胚的模子,小器物有茶杯、茶壶、种植多肉的小花盆,大器物则有大缸、景观花盆等,老汪说同安古龙酱文化园里的大缸,不少是在这里烧制的。我们的带路人杨先生,跟老汪买花盆买成了老相识。老汪自家更不用说,泡茶的茶盘茶壶茶杯,都出自这口窑,门口路边种着一株孤独莲花的大缸上,陶器营造出雅致的怡情小景。

我小心踏过68米龙窑拱起的窑身,去跟老汪打招呼。窑内是1100度的高温,喧腾的热气,穿过运动鞋的厚底,蒸烤着外露的小腿。沿窑身两侧摆放的猛烈摇摆的大风扇,把热气卷动,环绕至全身。老汪跳下窑脊,往方形窑口内添柴火——柴火是一些收来的木板,而窑身每隔几米,两侧都会凿出可添柴火的小洞口,以保证火势均匀。我透过窑口往内探,窑壁是非常透亮、融化了的红,大缸一上一下叠合。

这样的一窑器物,要烧制36个小时,然后在窑内冷却5天,再开窑出货。这段龙窑烧制的多为大缸、花盆以及其他小物件。在其延伸处,还有一段更短的龙窑,烧制更大件以及更复杂的订制作品,比如按比例缩小的5米高的美国五角大楼,放在法国巴黎市政府门前的法国古民居,西方的斗兽场……老汪并不清楚经他烧制的所有作品的去处,有的在博物馆,有的在国外街区,有的在一些别墅院落。他只知道,从1990年开始,他烧制的陶艺品,销往36个国家,与美国方面的生意往来延续了15年。当年,一条龙窑每个月要烧5次,单次出品的件数有一万来件,现在烧窑频率降低为1次,外销的路子也是越来越窄,大订单基本都是内销,合作的多数是景观公司,像生产酱料、罐头的古龙,老汪说现在也很少合作了。名声在外的老汪,对现在的烧窑似乎只剩一声叹息。

一位烧窑师傅正在拉胚,用一方一圆的两个木槌敲打胚面定型。他十几年前在坑仔口烧过窑,后来坑仔口熄火,不再使用。他向我们打听,说有天听广播里说坑仔口龙窑是文物,要保护,是不是真的。

2010年,后溪龙窑也一度陷入“可能熄火”的泥淖,老汪说,这个在城区近郊占了一块地皮的工厂之所以一直坚守,很大的原因是“老板对这一行有情怀”。

我一直追问老汪龙窑烧制的作品是不是跟现代化的窑口烧制的不一样,他却说并没有,“只不过新式窑多是阶梯式,不太能烧出很大件的东西来”;但他也说了,很多人是奔着“龙窑”来的,因为从一口纯人工劳作、使用柴火的古老窑口烧出的作品,气场必定也不一样吧,而这里最年轻的师傅都有40多岁,他们的经验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我想,一定会有人愿意为这份辛劳和坚守买单吧。

全国现存最大龙窑怎么盘活?

坑仔口龙窑是全国现存最大龙窑,同安拟把占地约75亩的坑仔口龙窑遗址建成5A级景区,建成一个集文物保护、收藏品展览、大众参与习艺、观光于一体的陶瓷文化旅游胜地。除了对龙窑群进行保护性修缮,还拟设立收藏品展示中心、建立陶艺制作和展示基地,邀请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大师驻点教学,创办陶瓷创意学校等。

猜你喜欢

烧窑窑口同安
明清鱼纹瓷器装饰研究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元代出土瓷器鱼纹装饰研究
浅谈延长窑口浇注料寿命的措施
最后的砖窑
宋代“窑系”概念考辨
同安的山
学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同安进修附小为例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