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强化与创新意识培育探析
2015-07-22贾春佳王学如
贾春佳++王学如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教育水平不仅体现着实践能力,更在于强化对创新意识的培育。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需要专项运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外,更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这绝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增减与教法改进能解决的,而需把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育人目标放在首位。本文结合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探析了体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强化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黑龙江省;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2-0060-04
Abstract:As part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 graduate education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 the level of educ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more i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hysical graduates inaddition to further improve in specific sports skills, mo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cess, improved with increase of teaching this is not sim-ply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so on,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independent thinking of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Combining with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University Sports Postgraduate Student majoring in education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nthe basis of analysis.
Key words: Sports majors ; Postgraduate ; Practical ability ;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研究生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强弱与科研实力高低的战略大计,其地位、使命的定位体现着科技队伍后备人才的现实培养方向。在体育领域如何面对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化的问题时,还应思考如何培养高端体育人才。从近年来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生的培养上看,其教学理念等还显得陈旧、落后,束缚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导致培养质量滞后于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培养出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的人才研究迫在眉睫。
1 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实践课程严重不足
相当多的高校“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及科研无太高要求,没有太大问题,都可以获得学位,演变为实质上的‘宽出,这样毕业后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白身质量同社会实际需求间的矛盾[1]。在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T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以及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下分别简称“哈工大”、“哈工程”、“哈师大”、“牡师院”与“哈体院”)五所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高校的实地考察中也发现:在三年的攻读中,第一学年修学分,包括有关理论课与运动专项课,其中以理论课为主;第二学年为毕业论文准备“开题”阶段,并按照要求发表相关领域的科研文章(一些院校还设有英语六级等考试);第三学年全力准备毕业论文。在对相关研究生教育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正是由于这样的培养模式与程序导致研究生无法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社会实践。相应,学生的实践(课题)研究也难以得到提高。
1. 2 独立研究与思考的教学性改革缺失
现行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缺少对学生高素质的要求。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培养高校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有学者在对哈T大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中认为,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2]。但大多数研究生的论文仍存在唯名人、导师是从,以及从众随大流,莫做出头鸟的观念。甚至一些高校的“培养”在独立思考、研究能力上大打折扣,使学生成为俯首贴耳、谨小慎微、唯答案是从的学习奴隶。
1.3 课堂上师生互动方式单一
在分别对五所高校的课堂进行听课后了解到,师生互动方式一是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互动”,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其次是教师搬出有关理论,规定上课的几个环节,强调学生必须要提出相关问题,由于学生事先未读到有关理论,在来不及思考前提下,难以提出问题;三是有的课堂中教师“满堂问”,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此外,更多授课形式,规定一定要用多媒体,陷入一种形式主义,有的教师课件缺乏学术深度与广度。对此,学生对这种被动式的授课方式普遍感到不满。endprint
研究生“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但相当多的教师难以做到“游刃有余”,更少有教师“左右逢源”。
1.4 研究生体育社团缺位明显
体育社团不仅是提供他们树立深入思考社会公共问题的毅力、信心和意志的有效组织,也是培养他们以“逻辑性、严密性、现实性以及实事求是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提高社会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平台”[4]。可见,研究生社团在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许多难以在校内、课堂上被量化的自我认同感、白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挥,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却被高校忽视了。
调查表明,五所体育专业研究生院(处)缺少研究生体育社团。有的所谓“体育社团”在多数情况下开展活动仍局限于单纯健身与赛事的狭窄范畴内。这种“单打一”社团组织必然失去他们从内心去体验、实践以及弥补课堂等不足的良机[5]。
2 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成因
2.1 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
目前,学校尚未把要求学生参加社工义工,即强调在帮助别人的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以及对加深专业的更深理解纳入培养计划中。有89%的研究生认为,由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难以达到待人处事彬彬有礼、进退得度,为他人着想。他们也知道为人处事是将来毕业后在社会上成功的关键,但在“理论圈子”内难以达到社会实践所具备的能力,对此他们显得无可奈何。
通过调查发现,在管理环节上,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缺少一套客观的、公正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成就。如教授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时间(officehour),即为学生答疑、解难的基本要求缺少考核。同时,更难见到指导或授课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选课、修课等提供帮助的考核。
2.2 研究生想象、创造与发挥能力受制于僵化机制
首先,研究生培养机制是通过其培养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灵活高效的特定功能。因此,机制运行规则要靠高校主动性的设定,如对授课教师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的竞争机制、创造发挥机制等等。要是缺乏这样的制度,就会由校内下达指标,每年需要带几个研究生的指标,对教师按职称任多少门课折几分,完成多少论文折几分。这种管理方法必然滑落到对数量的追求,而没有激发学生想象、创造等质量标准衡量教师的业绩办法。因此,研究生教学无异于本科生,其根源在于剥夺研究生学术自由。
在对五所高校研究生院(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调查发现,均缺少让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各门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实用性,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育专业,都缺少他们想要学的课程。同时,必修课需要在一年内学完,几乎没有学生能拿出精力选修其他课程。其次,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科研”。即每个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提出研究计划,并通过动手试验、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或反复讨论等环节,完成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针对性到培养和锻炼。
2.3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陈旧
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机与活力,某种意义上学校以及授课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完全的教育对象。从所调查各校研究生的课堂听课效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形成提问题、质疑、挑战老师以及发表白己观点、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这些学生不仅难以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且难以培养创造力。例如,课题组成员分别对五所高校体育人文领域的课程进行听课表明,授课教师不太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其观点要以教科书的为准等。这就禁锢了他们的发言权。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精力关注当今学术动态与课时所限,所讲几乎是课本知识;学生为了快修完学分,赶考外语等也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阅读相关著作,因此就难以提出学术上不同的看法与意见。此外,授课教师没有专职,无暇更多顾及到研究生教学特点、规律以及实践课程以及学校尚缺少对教师的管理没有使用一套客观的、公正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成就。
2.4 研究生社团组建缺失
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社团定位已经明确,对它在构建培养人才目标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发展方向是否合理、可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关于研究生体育社团在培养中的价值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近期规划目标是否有地域性等也并非十分明确,高校缺乏相应的探讨。
所调查的高校也不注重学生在校园组织白发社团活动,不仅无法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更主要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能力。在对调研高校相关负责人访谈中得知,没有一所尚未列入培养计划的学校不鼓励组建相关社团,如组织读书会等,自己选择一些书来读,讨论学分的要求,更主要的体现在研究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独立学习和思考分析的能力等普遍下降。某种程度上缺少社团中的学术白由往往导致研究生被视为被训导的对象与工具。因此,师云我云、校云我云的培养模式形成开来。
3 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路径
3.1 注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广度
有学者认为,在遵循研究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综合评测的结果,研究生招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另一种是未来面向实践就业为主导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并且随着偏好的变化可以动态调整。在研究生实践教学中从灵活的课程设置、动态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严格的教学考核等四个方面去探讨改革方向[6]。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应从学术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相结合的角度确定创新意识培养向。
研究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培养符合社会以专才教育为主的人才需要。不管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都要为其创造社会实践的平台。他们的创新意识无非就是在充分掌握古往今来全人类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探讨,不是局限在一时一地的狭隘经验。其次,通过社会实践对所学理论可以试错,波普尔的理论试错,是“让错误的理论代替我们去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提倡“学术理论无禁区”,启动创新意识机制显得更为迫切。endprint
3.2 扩大选课自主权,建立高校选课资源共享机制
从所调研的五所高校来看,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因此,建立高校研究生选课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扩大研究生的选课白主权,同时也对开阔视野,从中学到在本校难以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等开辟有效途径。体育硕士研究生致力于智能型与创造审美型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立学分认可考核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如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生可以与“哈师大”的社会学研究生一同上课、“哈工大”等运动训练专业,特别是冰雪方向的可以到“哈体院第二教学区”上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白由、质疑、批判的科学素质。
3.3 发挥研究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创建师生联动氛围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启发诱导一自学一提示、发现问题一专题讨论、专题讲座一辅助指导的教学手段。”[7]。笔者认为,首先学生先阅读教材,上课以后以提问为主。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尤其是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们阅读的材料不同的观点,不一定是相反的,只要是不同的就好。因为这表明一个学生读懂了一个材料才能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个观点本身多重要多正确并不是很关键。第三,这种联动教学氛围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一过程使其白由空间得到最大发挥,鼓励他们去挑战现有知识,去寻找新知识。
改变学生必须发表论文的僵化要求。一个学生的论文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发表,而在于能不能够白己独立思考,寻找不同的文献,然后提出一套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与已有的教授的想法不同,这样才有潜力。
转变考试方式。研究生教育考试应着重设计一些标准开放性的问题,即没有唯一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学生能否凭白己的想象空间发挥,提出一种独特的看法,才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解力。
3.4 以研究生社团为载体弥补社会实践不足
借鉴国外高校在体育社团中“以学生为本的科研”(Student-centered research)经验[8]。制定相关制度,为授课教师与导师的有效参与,在课时量、科研等指标考核上进行量化要求,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根据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数量、规模以及单项等组建社团组织,将日常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为一体进行有机融合。研究生体育社团独立性体现在独立学校行政等组织,并在“硬件”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与帮助,这样依据他们个人兴趣,提出研究计划,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动手试验或反复讨论等环节,完成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注重师生比例,一般1:7较为适合,教师更重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在社团中可以有效弥补“依赖”课堂导致缺乏生机与活力的不足。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社会中其他体育社团等合作办学,成立诸如“社会实践基地”等联合形式,学校在实习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4 结语
当今教育主要沿袭了希腊教育,其核心为“科学理论教育”,而对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分析与实证精神则受到某种程度的轻视。研究生教育白1999年随着本科生的扩招,其规模与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高校新增的体育教育硕士学位,无论从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现实状况,多注重运动项目技战术以及理论知识传授,即以理论形态与书本知识为考核依据,致使研究生虽然比本科生多一些书本与理论知识,但仍缺少实践能力,缺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更强调培养智能型和创造型学生及具有更强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国强,等.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体育师友,2008 (4):60.
[2] 于桐,冯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探索实践,2013 (9):9.
[3]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21.
[4] 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社会学月刊,2004 (4):34.
[5]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9.
[6] 余永泽.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不同模式初探[J].科技文汇,2013(30):46-47.
[7] 丛培信,等.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优化[J].航海教育研究,2010(4):79-80.
[8] 陈雷.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5-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