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学女性博士生导师现状分析
2015-07-22陈庆伟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学博士培养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57名在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4个二级学科人数分布不均;梯队后备人才匮乏;学历和职称较高,7成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教授;4成以上女博导兼任本单位党政工作或有社会兼职;有海外进修经历者较少,不足3成;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主持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仅占半数。评聘条件比较刻板、导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不完善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体育学;女性;博士生导师;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2-0046-05
Abstract:Doct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the paper used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sis our 21 sports Ph. D. ad-missions colleges natural features 57 working women doctoral tut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 Ph. D. in Physical Educa-tion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in one place of a school. 4 two disciplin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 lack of reserve personnel echelon. High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more than70% have a doctorate, and are professors. Four more women into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work units Ph. D. concurrently or social work, but there were less overseas training experi-ence, less than 30%. H index average significantly lower, only haff the auspices of nationalresearch projects. Employment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rigid mentor team building - relatedsystem is imperfect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Female; Doctoral tutor; Present situation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的作用愈发突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力量。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女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赛场的表现有目共睹。金牌与鲜花背后,有许多女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员、教师、科研人员默默耕耘着。尤其作为培养体育学尖端人才的女性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女博导”),她们是体育界学术与科研的带头人,她们的职业水平不仅决定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1],而且关系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我国体育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在体育学女博导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尚未得到重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57名在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问题,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培养和选拔我国体育学女博导提供依据,也为提升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指出:“博士生导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职务中的固定层次和终身的荣誉称号。招生并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即为博士生导师,不招生且不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则不是博士生导师[2]。”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指当前在职并全职工作的(每年在所在单位工作9个月以上),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研究数据于2014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通过我国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电话或“百度”搜索工具采集各女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ISI-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采集研究对象的H指数及发文量、被引频次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研项目”平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年度课题名单”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检索各博导截止2014年11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了常规描述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专业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自然特征分析
2.1.1 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及博士生导师人数概况 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已有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17家: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体育学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5所,师范院校11所。
表1显示,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其中男博导242人,占80.9%,女博导57人,占19.1%;男女比例为4.2:1。据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博导数量为12 460人,其中男性10787人,占88.2%,女性1673人,占11.8%;男女比例为7.4:1[1]。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男女比例较全国水平更趋平衡。分布于我国六大地理分区(西北地区没有博士点)的全部57名女博导中,31人在华北地区,占总数的54.4%;其中仅北京体育大学就有23人,占华北人数的74.2%,占总数的40. 4%。其它地区人数由多到少排序:华东地区13人,占22. 8%;华南地区5人,占8.8%;东北和西南地区各3人,各占5.3%;华中地区2人,占3.5%。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半数以上集中在华北地区,并且超过70%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而且在21所院校中,有6所没有女博导。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第一个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体育学学科设置齐全,二级学科划分比较细[1],为体育学研究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广阔的平台,因而吸引我国体育学精英纷至沓来。但从长远来看,体育学女博导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对我国体育学科在全国层面的均衡发展不利。
2.1.2 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女博导人数分布状况表2显示,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女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运动人体科学博导21人,占36.8%;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20人,占35.1%;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15人,占总数的36.8%;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1人,占1.8%。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数量少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及武术传承中的“传男不传女”习俗,使女子不尚武、不能武的思想仍有残留的历史原因;二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没有模式可借鉴”[3]。人数最多的运动人体科学女博导中,北京体育大学8人,占该学科人数的38. 1%;上海体育学院5人,占23.8%;仅此两校即占去该学科女博导人数的61.9%,其次是天津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2人,剩下的几所院校分别是1人和0人。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为此实验室设备和条件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必备条件[4]。调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均有着比较先进与完善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条件。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女博导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等几所实验条件较好的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学科的女博导人数也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反差。在以现代医学、生物学为支撑的运动人体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之时,研究和探讨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理论性指导和加以解决的应用性问题,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当务之急[5]。从博导地区分布看,4个二级学科女博导在地区分布上,除1名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在华东地区外,其余3个学科的女博导均大多分布在华北地区。
表2显示,除1971-1980年间出生的女博导外,其它3个年龄段的人数之间明显形成一个由少到多的梯队结构,并且构成了有利于传承发展的梯次。由此可见,我国对女博导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1971-1980年间的女博导仅1人来看,在女博导梯队培养与选拔魄力方面存在矛盾,培养不出合格人才,没有坚实的梯队结构,在选聘女博导时,选拔的魄力越大则越危险,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2.2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教育背景状况分析
表3显示,57名女博导中,有博士41人,占71.9%;硕士9人,占15.8%;学士7人,占12.3%;41名有博士学位的女博导中,1961-1970年间和1971-1980年间出生的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占70.7%;1951-1960年间的有11人,占26.8%;1941-1950年间的有1人,占2.4%。由此可见,我国在女博导的选聘中对最高学历的政策性要求比较高,尤其对年轻女博导更高。从海外学习经历看,57名女博导中仅有16人有过海外进修经历,占28. 1%,进修形式以访学和培训居多。各年龄段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女博导人数占该年龄段比例由高到低正好与年龄成反比,越年轻海外进修的越多。
41名拥有博士学历的女博导在4个二级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体育教育训练学16人,占43.4%;运动人体科学15人,占36.6%;体育人文社会学10人,占24.4%;民族传统体育学0人。体育教育训练学女博导中的博士之所以多,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多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除曲阜师范大学外,其它都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少,女博导中没有博士,这与该学科的性质有关系。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6]。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只有我国白己培养,并且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培养起始于1997年,起步较晚。endprint
统计发现,41名女博导的博士学位在白己就职的单位或国内其他院校取得的各占40%以上,仅有不到20%在国外留学取得。4个学科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女博导人数占各学科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运动人体科学占38.1%;体育人文社会学占26.7%;体育教育训练学占20%;民族传统体育学是0。在海外留学的女博导中,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女博导最多。国外先进的医学、生物学研究实力是我们去交流学习的动力,这在4个学科海外进修情况中也有反映。
2.3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职称、职位(兼职)状况分析
统计显示,57位体育学女博导均为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的高职称传达出两方面信息:一方面表明体育学博导的进入门槛较高,博士生导师的整体水平高;另一方面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体制不够灵活[2]。过分强调导师的职称有时会限制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选择权,许多能力较强的教授以下职称的教师被剥夺了指导学生的资格,而学生也就失去了选择那些没有博导头衔的老师作为论文指导者的权利[4],不利于博士生培养。57位女博导中,23人兼任本单位党政T作或有社会兼职,占40.4%。
任用女领导干部从女博导中选拔符合择优选拔的用人制度,彰显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但作为肩负培养中国体育尖端人才的博导,尤其是在“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想尚存的社会中做一名女博导,若再加上繁杂的行政事务,辅导学生的时间将被占去几多,培养的博士生质量能否保证,这一系列问题均让人担忧。
2.4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科研绩效状况分析
2.4.1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论文发表状况 H指数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是指,如果一位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小于H,其他(N-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H[8]。
表4显示,21所博士生招生院校的57名体育学女博导的H指数值范围为3≤H≤18,平均值为9.3。根据乔治·赫希教授的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大约为12,晋升正教授大约为18[9]。57名体育学女博导的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H指数达到或超过12的有18人,占31.6%;达到18的仅1人,占1.8%。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每提高1个H指数需要发文4~6篇,经典文献也需要1~2篇,而一个科研人员正常情况下,1年大约发表4篇论文,这些论文有近1/4在发表后无人引证[10]。因此,H指数值的增长就是年龄的增长和发文量、被引频次的积累。
2.4.2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主持基金项目状况57位女博导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情况显示,57位女博导共有29(占50.9%)人次主持过共计44项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其中,12位主持了18项社科基金项目,占总人数的21.1%;8位主持了13项体育总局项目,占14%;5位主持了8项自然基金项目,占8.8%;4位主持了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占7%(见表5)。由此可以看出,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女博导仅半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女博导57人,占19.1%;我国体育学女博导半数以上集中在华北地区,并且超过70%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
(2)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女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从博导地区分布上来看,4个二级学科人数分布不均。
(3)梯队后备人才匮乏,统计的在职女博导有海外进修经历者较少,不足3成。
(4)女博导的学历和职称均高,7成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教授;4成以上女博导兼任本单位党政工作或有社会兼职。
(5)统计的在职女博导的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女博导仅半数。
3.2 建议
(1)从体育学博士生招生做起,加大对女博士生的培养,夯实女博导后备人才基础,搞好梯队建设。
(2)充分发挥各体育学博士点的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学科交叉,对女博导的选聘进行科学布局,不拘一格,有效促进我国体育学科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3)从女博导中提拔干部要把培养博士生工作质量作为重要提拔条件。
(4)从制度人手,鼓励外出交流,优化学缘结构,防止“近亲繁殖”。
参考文献:
[1] 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 (6):516-521.
[2] 吴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现状统计研究[J].现代传播,2008,150 (1):115-118.
[3]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25 (6):3-12.
[4] 何晓阳,朱亚军,余志,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3):107-109.
[5] 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4):59-62.
[6] 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25(1):56-60.
[7] 顾海兵.质疑“博导遴选”制度[N].南方周末,2003-08-14.
[8]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 (46):16569-16572.
[9] 王兰敬.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 (4):624-627.
[10] 崔建强,刘茂辉,刘文娟.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 2014, 26(3):217-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