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山西大学为例
2015-07-22高凯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以山西大学为例
文/高凯燕
摘要:本文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供求问题为目的,通过对以山西大学为主体的本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得出“对口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供求及地域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践经验与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构想了一些解决方法,以解决当前学生的困惑,从而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供求;就业状况
作者简介:高凯燕(1993- ),女,汉,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专业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为了解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我们对以山西大学为主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展开调查。我们设计网络调查问卷,共9个问题,共发出6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份,问卷涉及就业去向、对本专业前景看法、教育与就业三部分,虽然问卷回收有限,覆盖不一定全面,但从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情况,我们仍可见一斑。
1.就业去向
有大约一半的被调查者曾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工作,且主要是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和汉教工作。但只有大约18%的被调查者最终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难以长期从事的问题,当然工作中行业跳槽现象并不是本专业所独有的。
从被调查者当前工作的调查中,可得知超过八成的同学最后从事了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工作,而这其中文科或者说文秘类性质工作比例占66.15%,说明从就业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未发挥其专业独特性,反而是文学院专业的共性得以体现。这一方面说明本专业可能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差别不明显,这也是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文学院下辖专业中文课程过重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下辖专业英文课程过重的现象,本科研项目成员提出一种设想性方案,即由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甚至是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可供大家参考。
2.对本专业前景的看法
被调查者作为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他们的看法可能比在校学生的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结果表明有33.8%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本专业发展前景光明;而更多受访者对此有所疑虑,认为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人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问题,对口工作不好找,地域差异加剧了这一矛盾。
3.教育及就业
受访者都是从高校教育实际问题出发做出选择,“缺乏实习锻炼机会”、“未利用学校中留学生教育使学生得到实践”“过于重视理论”均是超过50%的被选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学生向从业者转变的困难主要是客观外在原因,其中需求量小(特别是内陆地区)是主要原因,有78%的受访者都认为之所以没有从事相关工作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工作岗位需求。从国家汉办每年的派出人数来看,据汉办2014、2015两年提供的海外及普通项目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位数量,约每年有5000个岗位需求。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于地域的要求很高,山西这样的内陆省份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需求少得多。再次,虽然国际交教育流学院正在扩招,但是外国留学生及外国人还是数量较少,满足不了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三类学生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供应大。在汉语热的感召下,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数量再不断增加,而已经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也在不断扩招,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数骤增,据网络统计相关资料,截止2013年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约有255所,截止2010年共有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就每年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数量。
对此,68.3%的被调查者认为利用在校学习期间的留学生资源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在学校教育中需要提供学生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对此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可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高校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随着全国各地留学生的扩招,此实践途径有所拓展;另一方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时时关注汉办及国际处的信息发布,以发现对于自己合适的机会。
在相关政策方面,60%的被调查者认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或相关从业者准入门槛,发挥专业特点,以此来使更多本专业学生得到工作机会。但这似乎又是二元悖论,由于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相比外语专业存在的语言劣势,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可能把更多本专业学生挡在门外。面对学校所教非工作所需要技能的问题,59%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更为具体的实践技巧类教学内容。同学们还提到当海外志愿者与向国外合作院校派遣志愿者,这需要构建学生—学校—海外合作院校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利各方。但现实中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据我们了解山西大学开办的两所孔子学院之一亚美尼亚孔子学院已于2013年关闭。
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对于“对口就业难”的两方面原因:供求及地域不平衡,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践经验与能力不足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探索性的解决方案,希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在山西省发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冯良珍本论文属于山西大学第十二期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编号:2014012062。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二辑
[2]俞敏洪.关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建议.政协提案.2011.
[3]张志洲.“中国机会”崛起:汉语热的背后.语言文字周报.2011(2).
[4]张凤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