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
2015-07-22张雍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
文/张雍
摘要:近年随着艺考不断升温,艺术类考生形成逐年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下面就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表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艺术 大学生;就业心理
作者简介:张雍(1982.07-),男,汉,广东湛江人,本科,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精英型教育已经向大众型教育转化,全国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由2000年107万增长至2014年727万,14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579.4%,艺术类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同样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摸清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他们的就业心理素质,为他们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在就业心理上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主要有以下这些问题:
1、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艺术类大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资金甚至倾家荡产,因此家长对艺术生也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同时艺术生本身也有强烈的专业优越感,形象、谈吐也要优于理工科学生,以致大多数艺术毕业生选择工作时过分追求高薪高职,容易脱离实际,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有较大的落差,容易导致就业难的情况出现。
2、择业范围过于单一
艺术类大学生从小接受专业基础学习,对专业有较强的依赖性,加之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大都希望将来能从事艺术专业的职位,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或许一部分专业拔尖的学生可以如愿以偿,另一部分专业平平,综合能力不突出的同学可能要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目标,拓宽就业范围,易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形成就业心理障碍。
3、过度依赖家长“保驾护航”
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优于文理科学生,加之当下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到了大四依旧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一味依赖着家长、亲属的安排或其他社会关系安排工作,自己也没有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一旦愿望落空,就易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失去信心,加重他们的就业心理负担。
4、就业选择区域单一
由于艺术生的学费较其他专业要高,所以部分学生易把工作的定位在珠三角、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其他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偏远山区的工作机会不屑一顾,缺乏对工作机会的分析与把握能力。而且目前一线城市的岗位需求有限,竞争也相对激烈,毕业生想一开始就找到称心的工作并不现实,会给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加强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引导
由于艺术生受到自身家庭、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艺术生就业过程中易出现上述问题,所以加强艺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艺术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就像襁褓里的婴儿,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缺乏就业的紧迫感,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就业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大学期间学习、掌握专业文化知识,就是为了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告诫艺术生,竞争是无所不在的,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同学们必须做好接受竞争的准备,多引导艺术生主动参与竞争,提高参与竞争的勇气,为将来面对就业竞争打下基础。
2、引导艺术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艺术生自身条件较好,往往对自己未来有较高的就业期望,以致自我定位易产生偏差。高校辅导员应结合近年的艺术生就业情况,让艺术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的就业供求情况,引导艺术生针对自身的条件、情况,重新对自己进行自我定位,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鼓励艺术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高校辅导员应鼓励艺术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帮助艺术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生的自信心,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和艺术生就业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该从艺术生踏入校园开始,就应培养他们的就业竞争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鼓励他们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为他们未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9)
[2]陈腊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