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2015-07-22钱春富

亚太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微商大学生

“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文/钱春富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学文化的概念、特征及校园文化应持有的导向入手,结合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主要对以“微商一族”为代表的校园打工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利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而就如何恰当地引导这一校园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微商;大学生;校园打工;大学文化

作者简介:钱春富(1973-),楚雄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旨趣为高等教育管理及民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40文献标志码:A

引言: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近60%的在校大学生参加过兼职工作,以“微商一族”为代表的校园打工文化,正消耗着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另据台湾1111人力银行调查,台湾15至24岁在学生中,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比例同样接近6成,这些学生每月的平均工作量累计达58小时,相较其每月平均上课时数64小时,仅少了6小时。面对这组数据,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大学文化建设的“大学人”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大学文化的概念及导向入手,结合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对这一文化现象及其可能对大学文化良性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进而就如何恰当地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文化的概念与导向

大学文化这一概念,原本是针对“世俗文化”而提出的。许多学者对大学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与梳理为我们建构大学文化的基本印象提供了指引。如:大学文化是一个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互区别的文化系统;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其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要建立在这个本质特征之上……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基于这些认识与梳理,结合教育基本观念及大学机构的特殊性,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得到以下几点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认识:其一,大学文化具有特殊性,;其二,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教育性;其三,大学文化具有筛选性,存在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其四,大学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大学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其五,大学文化的建设,应坚持倡导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原则。

二、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与弊

透过上述认识来“拷问”今天在大学校园广泛流行的校园打工文化,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校园打工文化是大学非主流文化。基于大学文化教育性本质、大学教育及大学生活动的基本原则,校园打工文化显然不是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依存于这个环境的中国大学,毫无疑问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理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心骨,以“立德树人”的意识和精神为基本追求,以求知探新的态度、责任及其建构的文化作为活动潮流。这些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基本追求与主流文化内容。

(二)校园打工文化具有合理有利的一面。尽管校园打工文化不是大学文化的主要追求或主流文化,但大学是一个知识机构或文化聚集的地方,大学文化必然有包容的一面,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面。

(三)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显然,校园打工文化对于大学文化良性发展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大学文化成分。这种影响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形成挑战。由于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教育而是经济利益,因此打工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这与求知育人的大学文化在根本目的上是有背驳的。因此,过多的打工文化,容易导致大学文化的功利性,从而对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形成挑战。

其二,对主流大学文化形成挑战。这一点很明显,既然打工文化是非主流大学文化成分,任其增长必然对主流文化在大学的领航地位形成挑战。

其三,对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形成挑战。大学生毕竟还是处于成长中的个体,其学生的身份及心理发展、认知程度尚存在较多欠缺。因此,盲目的打工和加入“微商”,不仅消耗大学生大量求知创新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大学生完成学习主业及其思想航向,甚至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可能在打工和“微商”潮流中被欺骗或受到伤害。

三、合理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对“微商”为代表的校园打工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利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一)正确认识。“微商”及校园打工文化尽管在大学文化中属于非主流文化,但并不是洪水猛兽,校园文化没必要“谈微商而色变”,大学作为文化聚集地,大学文化的包容性应该以宽容的姿态积极对待校园打工文化。况且,“微商”及打工文化有利学生发展的一面,也是我们在认识、对待这一文化现象时应该加以考量的。

(二)积极引导。正确认识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弊,是我们正确对待的基础。所谓积极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就是要分清利弊,在接纳和包容校园打工文化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既做到有效防止和减少“微商”文化可能带来的消极事件,又充分利用其促进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业、创新意识发展的有利功能。

(三)适度发展。尽管大学文化不应拒绝“微商”文化或打工文化,甚至要以积极而合理的姿态引导其发展,但这一文化现象在大学文化框架中的非主流性质,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不能任由校园打工文化无限制地扩大和无控制地发展,在积极、合理引导其发展的前提下,还应该把握其在大学校园发展的“度”,做到适度发展。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1-26

[2]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57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3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微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直销的对手不是微商而是自己
与“微商”共成长
大学生之歌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警惕“微商”变成“微传销”
微商将迎来“大洗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