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研究
2015-07-22顾佐佐,任静
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研究
文/顾佐佐1任静2
任静(198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
摘要: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美术教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从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结合新课改背景进行创新型探索研究,旨在促进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提高其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美术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创新型;探索
作者简介:顾佐佐(1982-) ,男,汉族, 安徽合肥人,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思潮、艺术管理和新媒体艺术发展等。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作为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塑造人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中极大的作用,因而在以培养综合性全面复合人才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其关注点也从单传注重“学科本位”转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却大大落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许多高校美术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其与当前教学目标想脱离,不能满足与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如何有效进行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型探索,提高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效果,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自90年代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这就给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一方面,高校美术专业纷纷进行扩招,专业设置不断扩大,甚至许多非美术专业学校也开设美术教育课程,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提高了专业门槛,除了本科学士的培养之外,硕士以及博士的培养工作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尽管高校美术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其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性
美术教育需要有创造性,与时代发展接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仍然受到应试体制的束缚,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的进行学习,从而抑制了个人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创新性不足的弊端,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的单一性也阻碍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美术教育强调“技法”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往往过于着重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艺术鉴赏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于艺术的深刻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转化为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将大部分课堂时间以及课后安排都用在学生作品的练习与临摹上,对于艺术理论和美术史则涉及较少,片面的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美术内涵相对来说较为欠缺。
2.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评价机制僵化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者”,其教学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模式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成,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学习的精髓,从而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内容。特别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传统教育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美术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能以统一的所谓“好学生”的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标准化、一致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评价机制僵化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对艺术的表现力。衡量学生作品的标准应多元化,而不应仅停留在“像”或者“不像”上,也不应以一两个老师的好恶和审美习惯作为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按照个别老师的绘画模式进行创作,以期得到较好的分数,最终使得美术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师人格
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美术教育领域的变革,首先都是由其思想领域的变革所引发的。高校美术教师应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让自己始终走在教学理念的前沿。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将美术教育仅仅作为传授技能与知识的狭隘思想,改变以教师作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单边教育观念,真正做到自主教学、探究教学,与学生增加交流的同时,强化其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把握能力,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的地位,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沟通,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常常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书”与“育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就美术教学来说,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胸襟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都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只有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懂得鉴赏美,欣赏美,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好的表现美,真正赋予作品以灵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2.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传统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往往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下,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与探索,这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良好的审美情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美术教育改革应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与氛围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进行创作。
美术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展示名人名家的作品,向学生传递美,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动画作品,创设生动的画境,营造高度审美价值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在美的熏陶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心灵得到净化,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审美情趣带入未来的作品创作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得到升华。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美术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注重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贴近实际市场需求,建立新型交叉美术教育体系。美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改变过去无重点、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生实际专业技能为课程设置依据,安排教学。此外,美术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课,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增加美术软件学习课程,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以教为本”过渡为“以人为本”,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品内容,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和前沿信息,更新教学内容,更应加强学生对基础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以及技法、空间、色彩等方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更好的了解美术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真正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全面型、创新型美术人才。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合肥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黄志华.略论新时期高专美术教育教学的转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150-152.
[2]安静斌.大学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81-182.
[3]赵春明.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外延——兼议美术教学现状和改革方案.美术观察,2004(5).53-56.
[4]吴冬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