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

2015-07-22张晨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反省特级教师紫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强调地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虽然文学阅读与语文的阅读并非完全等同,但从育人的功能上看,它们的作用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阅读教学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其育人功能比起文学的渐进性和渗透性来说更直接、更有效。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并能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人文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常开不败。

一是启迪学生认识生活,发展思想。有人说“一本好书教你能够认识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仅能从中学到如何把书读得更好,而且会更深该地了解人生。”

好的语文阅读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如上海市特级教师肖家芸在教学《猫》时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照你们这么说,第三只猫受屈是咎由自取了?

生(甲):我坚决反对。第三只猫受尽冷落与苦难,是受害者,让它承担责任这不公平!

生(乙):不是要它承担责任,是说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争取机会改变自己。

生(甲):你说它怎么去争取机会?

生(乙):至少可以改变一下自己,比如让自己开心一些,越愁眉苦脸,主人越不喜欢你呀。

……

师:请大家表决,赞同该反省的举手(占绝大多数),赞同不担责任的举手(占小部分)。绝大多数赞成反省,我也赞成。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只猫没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责任的,从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的角度看,它也该反省。

生(乙):我倒觉得反省的意义不在于猫而在于人。

师:惊人之语!说说。

生(乙):这篇文章写的是猫,其实写的是人。像第三只猫那样不受欢迎的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好自己,才能不被冤屈。

教学中教师由猫的不幸遭遇发问,启发学生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学生能从环境因素想到猫自身原因,又从猫的悲剧联想到做人,从而得出人要“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好自己”的结论。这不仅拓展了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加深了对生活、对自己的认识,对学生今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在教学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些什么收获?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有的学生谈到课文诗的语言给人的感染,有的同学谈到优美的意境对人的熏陶,更多的同学谈到课文深刻的哲理给他们的启示:小溪的流程,是一条充满搏斗的道路,我们在人生中也要认识到搏斗的意义;小溪在行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不忘自己的终极目标——流向海洋,人生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小溪在与障碍的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什么困难也没有,同样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和生活等等。通过一篇散文的学习,学生能从中悟出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也使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发展学生个性,塑造高尚灵魂。培养学生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很多老师在培养、完善学生个性,感染、触动学生灵魂方面也做得很好。例如韩军老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设计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有学生就“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发问,问为什么“灵魂是紫色”的?韩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的彩球抛给其他学生,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高贵,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悲惨、凄凉,然后韩老师总结说:“正因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数不尽的苦难,命运悲惨、凄凉,所以她的灵魂才高贵华美。盘剥人的人,死后肯定不高贵。”并对学生对紫色的独特理解给予了高度评价。笔者想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弄清了“紫色”的象征意义,更在于它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陕西省特级教师吴文博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明确了诗人的痛苦处境后发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看诗人杜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他急于得到房子不是先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先人后已。”“只要别人得到房子,他就是冻死也心甘情愿。”教师接着说:“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进而想到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多么博大而崇高的情怀啊!”并趁势发问:“现代社会还有没有这种人?”学生答了雷锋、李素丽、焦裕录等,接着教师就在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美中结束全课。

在这里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受了杜甫那种由已及人、先人后已的博爱情怀,同时还联系到现代人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三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汉语言音节响亮,音韵和美,读起来抑扬顿挫,首先给人以听觉美。同时它意蕴丰富,描摹客观世界,展现内心思想,揭示生活哲理,无不逼真细腻、纤毫毕现,把人引入美的世界。(1)感受自然美。笔者在教学杨朔的《画山绣水》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词语和段落,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学生说喜欢“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因为作家用酒比喻漓水写出了水绿的颜色、绿的程度,又由比喻伸展开去,酒不用饮,只要看一眼就会醉了,桂林的水是如此让人陶醉,真把桂林的水写“绝”了;有人说喜欢“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萧……”一系列的比喻构成排比,描写细致,既活化了石乳的形象,又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真想亲自游历在神奇的山水之中。(2)感受人物美。黑龙江特级教师董一非老师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让学生讨论“河汉女”的形象,学生说:“河汉女美丽、勤劳,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思念。”教师接着问“河汉女”美丽的形象是怎样读出来的?学生说:“纤纤擢素手”啊,有着“纤纤素手”的女子一定是美好的。老师表示赞同,并联想到陆游的“红酥手”,《诗经》中的“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里的“指如削葱根”,董老师在让学生欣赏了一系列“美手”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3)感受哲理美。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上《提醒幸福》时,有一位学生说喜欢第22段中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这一段话中她最喜欢“朴素”一词,并说朴素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于是老师说:“‘朴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因为朴素是一种最高境界,对幸福的理解也是这样,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其实幸福是很简单的。教师很高兴这位同学这么小的年龄就理解了这么深刻的哲理。”通过李老师的评点,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幸福的一种常见形式。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经常有这种师生思想的交流,课堂上就会时时碰撞出哲理的火花,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学会欣赏,提高审美品位。

“文学是人学”,我们在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文学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会忘记某篇文章中华丽的语言、精细的结构,却不会忘记他的心弦曾被某一个细节轻轻的拨动,不会忘记他的灵魂曾被某个人物深深地震撼。语文教师,我们是在教学生学语言,但我们同样在教学生学做人,让人文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吧,因为它是语文课堂上最美的花朵!

(张晨曲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215200)

猜你喜欢

反省特级教师紫色
紫色风铃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与克制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