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系统内部简化现象分析
2015-07-22任海潮
摘 要:从目前出土文字材料来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简化字,其简化的方式主要有删减和借用。战国文字简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原因;文字载体及书写工具因素;书写风格;书写者文化程度。
关键词:战国文字 简化 删减 借用 原因
汉字的简化现象,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能找到实证。何琳仪认为“趋简求易,是人们书写文字的共同心理。因此,文字从产生之时就沿着简化的总趋势不断地发展变化。战国文字简化现象,不但在各系文字中普遍存在,而且其简化方式比殷周尤为复杂”[1]。裘锡圭指出:“汉字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简化。”[2]可见,简化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地位毋庸赘言。汉字从产生之初就沿着简化的总趋势不断发展变化。
在汉字发展史中,战国文字上承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文字简化,下启秦汉后世汉字简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大变革的时代,其时的文字也较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时的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主要表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其简化方式之多样化,几乎囊括了后世所有可见的简化方式。战国文字简化方式的考察对于研究整个汉字的简化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删减类
(一)删减笔画
删减笔画,就是指通过单纯地删减正字形体笔画来达到简化的目的。根据删减笔画数目,可以将之分为单笔简化和复笔简化两类。
1.单笔简化
单笔简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时代。它是指对原来不该有缺笔的字减少一笔,诸如横画、竖画、斜画、曲画等。一般说来,这类一笔之差并不影响文字的总体结构,因而并不影响相关文字的释读。
(1)简省横笔
A.元 博三·周33 侯马16·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在构件顶部简省了一横笔。
B.斋 新蔡甲三134 十七年邢令戟,集成1136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示上部的一横。
(2)简省竖笔
A.归 博一·孔10 郭店·唐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字部件帚下部的竖笔。
B.言 尔玺3076 尔玺428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一竖笔。
(3)简省斜笔
A.马 博三·周22 博三·周3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右下侧的斜笔。
B.此 博一·孔1 博七·吴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匕右侧的斜笔。
(4)简省曲画
A.州 三晋63 先秦编32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了中间的一弯曲笔画。
B.囚(昷)集成2766 包山260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了右上的一弯曲笔画。
2.复笔简化
复笔简化是与单笔简化相对而言的一种简化形式。这类简化形体与通常形体相比较,书写时要减少两笔或两笔以上的笔画。
(1)简省同形笔画
A祸 新蔡乙一15 秦九九11,楚系36
前者构字部件骨所从构件冎包含两个构件冎,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其中一个同形构件笔画。
B.教 包山99 郭店·唐5
前者构字部件孝所从构件耂包含两个构件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其中一个同形构件笔画。
(2)简省处于字形中间的笔画
A.登 包山175(《说文》籀文) 包山27
前者构字部件豆下部表示圈足的笔画处于字形的中间,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这一构字部件。
B.复 新蔡零421 新蔡乙四54
前者构字部件复中间的甘字形笔画处于字形的中间,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这一构字部件。
(3)截除性简省
重 安邑下官钟,集成9707 春成侯钟,集成961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截除了田字形笔画下部的笔画。
B.质 侯马156:24 侯马156:2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截除了贝字形下部的笔画。
(4)其他
A.贞 中山王鼎,铭文选2.880 公厨右官鼎,集成236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鼎表示鼎足的部分的外侧笔画。
B.佥 博四·曹8 包山12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上部的构件亼。
(二)浓缩简化
一般是指通过浓缩文字笔画或形体的方式来实现简化目的的一种简化方式。它在战国之前的古文字形体中就有零星存在,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浓缩作为汉字简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凸显出来。将浓缩笔画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浓缩笔画
士 郭店·老乙9 博一·孔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中间的竖笔收缩,仅仅与上面的横相接。
B.周 尔玺1196 尔玺1197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中间的竖笔收缩,仅仅与字形中部偏上的横笔相接。
2.浓缩形体
A.岁 陈璋壶 子禾子釜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左侧部分“匚”浓缩为单笔,里面的部分浓缩为两点。
B.孙 尔玺1212 尔玺121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右下旁“糸”浓缩为一横、一点的组合。
(三)删减偏旁
删简偏旁主要是针对会意字和形声字提出来的。一般来说,偏旁在文字中都具有某种表意功能,轻易不得省简,然而在战国文字中,不但笔画可以删减,而且偏旁也可以删减。所删简者,包括删减形符、删减音符以及删减同形三个部分。
1.删减形符
所谓“形符”,特指会意字中某一偏旁,或者会意字中某一偏旁的部件。一般来说,简省这类形符会失去会意字或会意字偏旁表意功能。然而在特定的条件制约下,这类简化字任然可以识读。
A.咸 陶录6.9.2 陶汇5.405 集成285叔尸鎛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后删去内中“口”上一横和左侧竖笔。
B.相 玺汇3210 玺汇0788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右侧的“木”旁。
2.删减音符
这是形声字独有的一种简化类型。形声字的音符一般不能省,省声存形就不成其为形声字。然而在战国文字中的确已出现这类特殊现象。
A.违 上博五·三8 上博六·竸1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右上“韦”旁顶部。
B.敬 玺文4172 玺汇336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左侧形符“苟”。
3.删减同形
古文字中有许多所谓“即形见义”的“同文会意”字,这类“同文”叠体作为独体出现,其“同文”部分不能省简;如果作为复体出现,则往往可以省简“同文”中的一个或两个部件,这就是所谓“删简同形”。这种简化方式很早就存在于汉字系统当中,战国文字中最为常见。
羽 包山269 包山1号牍
前者所从构件包含两个构件习,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直接删去其中一的一个同形构件习。
B.药 小篆 玺文1·5
前者所从构件艹包含两个构件屮,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直接删去其中的一个同形构件屮。
(四)合文删减偏旁
所删简者,是合文内部某一个字形的部分偏旁,或两个字的部分偏旁。从目前所见例证来看,它与文字载体的形制及其空间大小有密切关系。
司马 玺文合1 玺文合1
将“口”和“马”合并在一起,然后删除重叠部分。
B.司工 玺文合2 玺汇合2227
将“司”和“工”合在一起,然后删去“口”。
1.合文删减笔画
合文删减笔画就是删减合文形体内部某一部件笔画的现象。它在玺印文字和货币铭文最为常见。
空侗 玺汇3972 玺汇3976
删去上部“空”字中竖。
B.工行 货系2963 货系2961
删去“行”字下部两侧外撇之笔画。
2.合文删减数字
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此类删减多见于货币铭文,删减的内容均为序列数“口十口”中间的“十”。
A.五十五 货系789
删除中间的“十”字。
B.五十八 货系2450
删除中间的“十”字。
这六种都是采用删简的方式,从删简单笔、复笔到偏旁、音符、形符乃至整个同形字体。通过删减的方式达到简化形体的目的。
二、借用类
(一)借用笔画
借用笔画,简称“借笔”,是晚周文字中非常有趣的简化手段。文字的两个部件由于部分笔画位置靠近,往往可以共享这两个部件的相同笔画。这类简化只要安排合理,尚不会影响文字的释读。在战国文字中,借用笔画的简化方式被广泛使用。
和 程训义1-148 玺印汇1875
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构件“口”的横笔与构件“禾”的右下斜笔共享笔画。
B.固 玺汇1604 玺汇071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构件“古”的横笔借用构件“口”上面的横笔。
(二)借用偏旁
严格说应称“借用相似偏旁”。一字之中两个偏旁或部件如果比较类似,可以借用。
皮 石鼓文·作原 龙岗8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口”形与“又”形体共享。
B.踦 说文小篆 玺汇1684
“足”借“奇”中的“口”旁成形。
(三)合文借用笔画
借用笔画,是一个字之内的笔画共享;合文借用笔画,则是发生在两个字之间的笔画共享现象。外在形式有异,内在实质相同。
A.上下 长沙帛书
“上”的下面一横与“下”的上面一横笔画共享。
B.至于 侯马355
“至”的线面一横与“于”的上面一横笔画共享。
(四)合文借用偏旁
合文借用偏旁,是借用偏旁的外延。当古文字中前后相因的两个字有共同的偏旁时,书写者为求方便,多将后一字的偏旁承前省略。它的实质是合文中下字偏旁承上字省略,形式便是上下二字共享偏旁。战国文字借用偏旁多见于“合文”。这是因为“合文”多是固定词汇,或地名、或复姓、或习语,借用笔画也不会造成误解。
1.有共同部件的借形
(1)借用上部形体
A.之时 上博二·容51
借“时”字上部作“之”字。
B.是日 新蔡零282
借“是”字上部作“日”字。
(2)借用下部形体
A.寡人 集成2840中山王鼎
“人”字借“寡”下形体为之。
B.货贝 睡虎地·日甲103
“贝”字借“货”下形体为之。
(3)借用左侧形体
A.驷马 曾乙146
“马”字借“驷”字左侧为之。
B.害割 郭店·语四18
“害”字借“割”字左侧为之。
(4)借用右侧形体2
A.并立 郭店·太12
“立”借“并”字右侧形体为之。
B.稽首 清华壹·祭3
“首”字借“稽”右侧形体为之。
(5)借用内部形体
旬日 清华壹·尹至1
“日”字借“旬”字中部为之。
(6)借用外部形体
禠衣上博四·昭6
“衣”字借“禠”外部为之。
2.无共同部件的借形
A.司工 玺汇0091 玺汇2227
“司”下借“工”字为之。
B.青中(精忠)玺汇5383
“青”下“口”形借“青”为之。
有相似部件的借形
A.教学 郭店·语一61
“教”字借“学”字成形。
B.旅衣 睡虎地·效41
“旅”字借“衣”字成形。
(五)合文借用形体
合文借用形体是战国文字极特殊的简化方式。即下字所借上字形体仅为上下二字的“共享”形体,而未必一定涉及偏旁。这类字以单字形式出现,却读二字。一般来说,首先读单字本音,然后读该字偏旁的读音。或顺序正相反。这类合文虽属借用偏旁,但所用的偏旁在合文中又是一个独立的字。因此称“借用形体”以区别之。或称“包孕合书”。
A.高安 货系1433
“安”借“高”下成形。
B.子孙侯马355
“孙”字左侧借“子”字成形。
三、简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社会对文字书写简便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许多下层人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使用文字。汉字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增高,这对文字的简化产生了新的推动力。例如:
为 赵孟疥壶,集成9679 温县WT1K1:3687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省略了表示大象躯干的笔画,这是因为随着文字被大多数人使用,这就要求其书写形式去繁取简,满足人们趋简的心理,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
(二)文字载体及书写工具因素
战国文字的载体主要有竹简、丝帛、青铜器物、陶器等,书写工具有毛笔、刻刀之类的刀具。文字载体、书写工具不同对文字的形体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由于宽度的原因,可能就需要删去某些部件。用刻刀等工具刻的文字,由于比较生涩,可能会使某些笔画出现断裂甚至缩减。例如:
害割 郭店·语四18
由于这是写在竹简上的文字,而竹简的宽度有限,所以就将这两个字合并,借用“割”的左侧。
(三)书写风格
由于文字用途不同出现了书写风格的不同,有些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书写风格比较端庄,有些用于日常生活,书写风格就比较随意,这同样会导致文字的简化。例如:
容 尔玺3060 公朱左官鼎,集成2701
前者是用于比较正式场合的玺印上的文字,写得比较端庄;后者是用于日常生活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写得比较随意。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化了许多构件。
(四)书写者文化程度
书写者大部分为普通工匠,其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文化程度高的书写者,写得比较认真端庄,而文化程度低的书写者,写得急就草率,因而字形简化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一个主旋律。战国文字简化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加深我们对战国时代文字的认识,有助于研究战国文字形体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某些文字的演变脉络,对古文字的考释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杨蒙生.战国文字简化[D].安徽: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刘云.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任海潮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