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
2015-07-22朱萍
朱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语文课后作业也渐渐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线。课后作业即课外作业,《教育大辞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1]。“温故而知新”,定量的课后作业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积累,从而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进行知识迁移,以便更高效地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多种能力,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诊断反馈的作用,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所以,为了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后作业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然而,经过调研,笔者发现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
对课后作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语文课后作业的内容主要是抄写、习题和写作。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相悖的作用,而且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量大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增多,考试压力的增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后作业的布置量也越来越多,从课后练习到学校发的练习册再到周报和各种资料书,往往只多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是面面俱到,无一遗漏,没有考虑到其它课程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作业内容的庞大使学生埋首于各种作业之中而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休息时间,学生感到疲惫,对作业没有了兴趣甚至是敷衍不做,以致这种对课后作业的厌烦渐渐转化为对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厌烦。与此同时,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去批改,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二)单一化
现有的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主要是书面作业,讲求的是一种“题海战术”。学生除了做练习还是做练习,且练习内容大多和课本以及考试相关,人为地切割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使作业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学生眼里只存在课本的内容,只关注考试的内容,以致眼界狭窄且封闭。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它与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学习语文的空间也应该是无限广阔的。千篇一律的作业设计只会使语文作业变得更加枯燥,会让学生越来越厌烦,甚至产生不愿做和不想做作业的心理,导致了大部分时候语文课后作业名存实亡。
(三)机械化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教师都认为掌握课堂中的生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抄写,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语文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抄写拼音、生字词。对于这类作业,学生们无需动脑,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没有思考的机械重复,不能使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另外对课文和知识的死记硬背现象也是作业机械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记忆只是记住了浅显的表面的知识,是不能够长期保存下来的;且知识越来越多,死记硬背只会增加记忆负担,无法顺利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机械化的作业单纯为了考试服务,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实现全面发展。
(四)划一性
课后作业不仅有作业量大、单一化、机械化等特点,还呈现出划一的趋势:班级所有学生的作业是一样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对于作业是否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没有做出分析。有的学生基础差,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应作业,为了避免责罚甚至去抄袭,这类学生欠缺的知识,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并作出弥补;有的学生基础好,作业不能对他起到提高能力的作用。这种划一性的作业没有区分度,学生不能选择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作业,教师也很难从学生的作业中获得有效的反馈,判断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创新性课后作业设计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语文课后作业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鉴于现有的课后作业设计存在以上问题和应该改进的正确方向,创新性课后作业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精简化
课业重一直是很多学生不愿学习和不喜欢学习的原因之一。课后作业的布置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并不在于量的多少。教师应该精简作业量,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还有一些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需要探索。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语文课后作业能达到它应有的作用。另外,这种精简化的作业在于量的少更在于质的精,还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内容出发,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喜爱和对学习的热情,又能使他们拥有更多自由地时间去支配,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
(二)多元化
语文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映射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亦是如此。书面作业只是写的一种,“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2]因此,要实现课后作业设计的多元化教师要将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的作业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业上也可以得到体现,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设计自主型、合作型和探究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研究探索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3]多方面多角度设计,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和现代化科技去学习和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放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机械的作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考试能力是一种较低级的能力,我觉得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小孩子培养成拥有健康心智、健全体魄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公民”[4]。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将考试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认识到考试只是学生作业的一个目的,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是需要培养与训练的,教师应将作业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选择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这些作业才会对他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又能让他们自愿完成的作业。“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5]同时,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作业时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出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让他们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作业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大多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这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并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现创新性作业设计的建议
教师是课后作业的主要设计者,创新性作业的设计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一)转变教师思想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很多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性的作业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需要动脑、动手、亲自指导等等;而传统的作业只要动口随便布置就可以了。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认识作业的重要性,是教师进行作业创新性设计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语文教学的展开,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会受到约束。创新性的作业设计没有现成的方法模式,需要教师结合班上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不断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关于专业和非专业的相关知识,丰富自己,提高教学惠及学生。
(三)注重多元评改
学生完成作业,需要及时进行评改。教师应该注重评改方式的多元化,把自评、互评、师评等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做到从关注作业完成的结果到关注作业的内容及其中出现的新的思维方法等,还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鼓励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肯定学生的成果,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在作业的精简化、多元化、开放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努力。学生课业重的负担得到减轻,在积极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地同时自由地按照喜好来支配剩余时间,师生的教学也能够有效进行。但是怎样使创新型作业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俞世燕.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
[4]叶开.对抗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朱 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