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慧广电的功能建设与协同发展
2015-07-22张君昌熊英
张君昌++熊英
摘要:智慧广电是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广电网络为中介,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施,集信息传递、管控和相关服务的智能化、安全化于一体的高级传播阶段。主要由内容生产传播、政务资讯互动、生活服务平台三大业务板块构成,赖以互联互通、能够支持多屏联动的云平台支撑,是中央关于建立“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目标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智慧广电 智能平台 延伸业务 协同发展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数字景观”,日益嵌入并且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掀起一轮又一轮“智慧浪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广电媒体必须顺应这一重大变革趋势的需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广电网络对接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更加贴身优质高效的数字生活服务。换言之,智慧广电就是以智能化的下一代广电网络为中介,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施,推动信息科技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信息传递、管控和相关服务的智能化、安全化,使信息社会进入更加理想的高级阶段,最终与智慧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智慧广电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内容生产传播、政务资讯互动、生活服务平台三大业务板块构成,三大业务板块又能够互联互通、支持多屏联动。所以,智慧广电战略要求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必须转换思路,由广电专网建设向IT架构转变,由内容制播机构向生产、聚合、分发、运营一体化管理平台转变,打造无处不在、无缝切换、可管可控的新型数字网络,形成多媒体多终端智能协同的生态链和双效兼得的价值链。
建设智慧广电,必须打造一个智能传播平台
互联网对于媒体的影响,不只改变了传播渠道,在传播界面与形式上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输出源,用户多数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融入互联网后的媒体形态则是以双向、多渠道、跨屏等形式进行内容传播与扩散,此时的用户参与到内容传播当中,并且成为内容传播介质。互联网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掌握了先进的生产要素:云、网、端。“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生产要素,传播能力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构建,都源于对数据的加工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为用户低成本运营打开了便捷之门。“网”使万物互联,无处不在,其承载功能不断提高,新附加值持续提升。“端”则指用户直接接触的PC机、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及传感器等,既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逻辑实质上就是利用高效能整合低效率,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再分配,并以此来提升整合系统的效能。
传播是广电的主业,实现智能传播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信息匹配。建设智慧广电,要在“云、网、端”方面做足文章。一是建设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海量信息的分类筛选、精编和深加工;二是打造大数据处理平台,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准确定位和把握;三是采用通用技术低成本地实现信息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智能化匹配,并有方便快捷的商业模式给予支持。广电应依托核心资源,加快构建一云多屏的聚合、传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新媒体业务,把传统受众转变为用户,改变原来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由“中央厨房”向多终端分发内容,把聚合、组织、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智能化传播平台。
“中央厨房”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机制,它不仅是技术平台,还负责聚合、生产和分发内容。一般下设统筹推广、内容定制、可视化创作等专业团队。身兼制作、编成、分发、统筹等多项职能。制作就是利用HTML5等技术对平台聚合内容进行可视化创作;编成是将记者采集、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多次切割编辑,生成适合多渠道传播的产品;分发即推广,不仅要将产品推送给集团内各终端,还要为集团外媒体提供定制服务;统筹则是联络工作,通过智能传呼系统,将记者报题与编辑要求、传者意图与受方反馈无缝对接,避免重复或无效劳动。
广电云信息服务平台不但是一个传播业务工作平台,还是一个综合性管理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服务平台。在这平台上,信息传播是双向互动的,用户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传播者,可以最大化地让用户参与到品牌传播并分享中去,消费者基于他们的体验形成对品牌的认知,使媒体营销进入全域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能够有机对接、证伪和采用;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广告客户实现精准投放并实时监测投放效果,大数据全样本分析可以衍生出新的业态。监测监管、研判处置能够做到全方位、一体化,可管可控,安全可靠。
建设智慧广电,必须延伸两项重要业务
智慧广电除了做好主业,还要向两翼延伸业务范围,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之中。其中,联通政务信息网络,打通新的生活服务消费渠道,是必不可少的两项重要业务。
一、助力政务信息公开,重塑政府网络形象。政府信息公开主要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强调行政机关要公开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准备进行的工作,如城市建设、道路规划、医保措施、事务处理等进行分类公开,并让公民可以通过特定渠道,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政务公开目的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明确权力清单,公开运行流程,方便群众办事和问政。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务公开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透明、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进,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形式轻内容、选择性公开等,有的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有的不能妥善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共享机制不健全;有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服务运行不规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这些都需要在新传播时代得到加强和改善。
互联网时代具备信息高度公开透明的技术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使“政府办自媒体”成为潮流,政府网站从1.0到2.0再到3.0,不断升级更新。2014年,新浪政务微博达12万家,腾讯政务微博达18万家,政务微信公众账号2014年底达到6万个。2015年又出现政务新媒体O2O模式,特点是“线上重沟通,线下重服务”。随着各类政务网络平台开通,政务机构迎来智能自助服务的新阶段。智能化传播帮助传者和受者两端的有机对接,实现了信息的对称和透明。智慧广电建设要及时与之接轨,承担政务信息公开双向平台建设和发布任务,一方面做好两个舆论场的引导,一方面辅助政府网下解决问题。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体系,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服务中心运行,重塑政府网络形象,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政务服务各个环节,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公众服务与交流,缩短与公众的距离,让信息传达更精准、公共服务与办实事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