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的“一层”与“二层”
2015-07-21在孟延豹
在孟延豹
2015年的青岛必然会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一笔。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一句废话。毕竟,像今年这样由国际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教育部共同主办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通过了“青岛宣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不常见的。
且不说在往年国内教育会议中属于最大规模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包含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内最顶尖的教育信息化参与企业的90多个展台,8万余人次的参观量,却也只算青岛大会的“配套”;同期召开的“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2500人的参会人员破了往年纪录之外,甚至出现了超过500位全国各地组团而来的教师被劝退的场面;除了高规格的教育和信息技术管理者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青岛会展中心七号馆的国际级、国家级沙龙场场爆满,近3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走廊都站满了人;而在青岛市区各地,静悄悄地还进行着不可计数的由企业、教师们自发组织的小型沙龙……
这样的盛会当然不会在中国教育史上不见踪影,但这一笔如何去写,却是笔者思考的重点。在笔者看来,青岛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中国国家元首明确地向全世界宣示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国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大会的贺信中,罕见地在国家层面承诺,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另外,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习近平从对于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大力促进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等几个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对于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无疑是一剂长效的强心针,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吹响了全面发展的“号角”。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预见到国家、地方、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和不遗余力的投入。
其次,大资本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地带——公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通过青岛会展中心一号馆二层的企业展区,在沙龙中亮相的中国移动“和教育”等企业联盟,以及各种企业对于各种系统(甚至包括用于网络阅卷的高速扫描仪硬件)的免费策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015年进入中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市场的资本比起以往要超出千倍以上。
总体的结论就是,未来几年内,中国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中国公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将得到更多行政的支持,也将非常有钱。
但是,笔者要说“但是”了。同样从这个盛会中,笔者看到了非常不和谐的信号。在大会之后,笔者与不少从事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朋友交流。大家对于本次大会都有一个观感,集中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区(青岛会展中心一号馆的一层和二层展台)的表现就是,企业展区(二层)与各省市展区(一层)基于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似乎是脱节的。在笔者看来,青岛会展中心一号馆“一层”和“二层”是对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各自表述。
在企业展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极其神似的大平台的构想。在此,笔者以中国移动的“和教育”为例,为大家展现一下企业在表达什么。企业都在谈“互联网+”,都在谈打造“互联网+”的各种应用,都在谈打造世界一流、中国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教育”汇聚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大讯飞、新东方、好未来、凤凰传媒、华师京城、北京四中等知名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要以K12教育为切入点,围绕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真实的客户关系,构建以知识点地图为核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为客户提供各类教育细分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中国移动4G网络,客户可在手机、Pad、Web端随时随地获得同步学习体验。“和教育”平台入口为edu.10086.cn,客户登录网站或下载客户端后可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应用。教师可利用“教师助手”等备授课一体化教学工具及“教学设计”“智能组卷”等应用,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可通过“名师导学”“精品微课”等应用,获取北京四中、新东方、好未来等名校及机构精选课程,并通过“在线答疑”“每日精炼”等应用进行巩固学习;家长可通过“家校圈”“成长帮手”等随时进行家校互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动态,进行学习情况分析,并接受专业的家庭教育辅导。总结一下,就是一个覆盖传统授课、评测、考试方式的全流程、资源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
而在各省市展台上,我们却看不到对于上面的各种大平台的应用。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北京展台上,我们看到了景山学校的Scratch课程、创客课程,学生如何利用传感器、单片机开发出可以改善生活的自制产品。我们看到了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老师如何利用iPad上的Garageband软件,重构他们的小学音乐课,让四年级的小学生学会在iPad上自己编曲,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浙江、江苏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各种创客作品,看到了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机器人。上海展台上,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云手表记录学生的体育锻炼效能,如何利用云厨房教会学生生活技能,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企业想到的是把我们过去的教育系统一样样搬到互联网上去。而我们的教育者已经开始想到,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是否还要像过去那样教学。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系统推广得当,培训充分,支持服务到位,“和教育”的“教师助手”类产品一定能够助力教师的教学,解放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前提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主管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企业、学校、教师个人都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去把现有流程以及资源应用的方式完整地搬到“和教育”的大平台上。其成本之大,可能远远大于开发平台的成本。笔者不知道,是否有人准备好了为这部分成本买单。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这样做了,就真的能够完成“信息技术推动未来教育变革”的使命吗?我们做到了“二层”的全流程全覆盖的平台后,是否能完成“一层”的教育理想呢?
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效率,改变了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与效率,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如何利用这种改变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呢?
要完成这种转变,一定不仅仅是在现有教育的情境下引进互联网,引进信息技术;而是要在互联网条件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重新思考教育,思考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的重构、课堂的重构。这个课题是很大的,笔者甚至认为,重新构建开发符合新的技术条件的课程将成为未来公立中小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首先,这种重构一定要从学习者出发支持学习,学生是他自己生活与成长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助力因素。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于更好地促进学法变革、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而在这次重构中,一定要促进我们学校的教育从“讲授与被动接受”的教育观向以“‘探究/研究’中的建构、协商和参与”为核心的学习观的转变。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很多省市已经开始深入研究STEM这样的新课程建设。其次,这种重构一定要从学科出发,注重学科知识本体,注重学科逻辑,从关注一节课转变到重新思考一门课。学科教学信息化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唯有占领主战场,才可能有后续的“大规模、常态化”。
在北京展台的景山学校展区,我们就能看到这样“常态化”的课例。教学中,景山学校北校区8年级的历史老师把课程搬到了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免费协作平台QUIP上。在讲到文艺复兴的内容时,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了关于文艺复兴的一个学习基础资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简介”,作为导入。同时发布了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基础资料的引导下,通过互联网搜索更多的关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资料。要求对查阅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并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要求介绍的内容包括:人物、国籍、称谓、名人名言、代表作品或杰出成就、对他的评价等,并把信息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文档,保存于专题文件夹的文档中。后续还发布了学生课后任务——制作自己的电子小报。学生在接受任务的过程中,一直在交流栏中进行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兴致勃勃的交流。在执行教师发布任务的时候,特别是在课外,几位同学一边进行协作学习,一边在信息栏中不停地沟通。课堂中的讨论后,每个组确定自己的选题任务,并且进行了分工,每个人搜索组织相关资料,将资料整理后添加到协作文档中。然后由负责制作的同学制作好电子小报发布到共享文档中。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讨论确定最终的版本。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学科教学的设计。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知识进行讲解灌输,而是将问题提出来,并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将教师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协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基础信息的加工整理,协作探究,学生们逐渐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与内化,最终用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方式,对于内化的认知进行表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协作探究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学习到了如何进行表达,以及如何制定计划、通过小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站在充分了解技术优势的角度,用好那一两个点,着力于重新进行整体课程设计的痕迹。这样的课程在技术手段的使用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应用的技术都是简单技术;第二,应用的技术大部分是学生在生活中会用到的技术。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之余,还学会了应用这些技术手段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为教育系统开发平台时,我们一定要把过程记录、资源建设等使用者“不可见部分”与教师、学习者界面等“可见部分”区分开。前者要根据教育的特色进行定制化建设,而后者要尽量采用教师和学生常用的软件。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青岛会议之后,资本以及互联网公司大力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后,这已经是可以实现的了。
这可能是我们要真正思考的“互联网+”模式吧!“一层”的使用者要站在技术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而“二层”的供给者要从教育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正如北师大李玉顺老师在青岛某公司沙龙上讲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其实就是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改的融合。
当然,对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重新思考不是简单想想,行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新的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有基本了解和对有关教育技术的熟练应用,特别是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系统地看待这个问题。传统教育的信息化绝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三板斧,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管理者需要有决绝的勇气,更要有深入的思考和过人的毅力;需要有战略变革的高度,更要有组织变革的深度。
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博雅智学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