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机遇就是遇到一个好老师
2015-07-21张文雅
张文雅
1986年7月,是樊仲维第一次见到王大珩时候。那时,樊仲维是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王大珩则是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长春光机所前所长的身份在浙江大学做讲座。
当时的浙大光仪系(现更名为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光学工程研究基地,长春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但,当时的樊仲维对王大珩和长春光机所并没什么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这次讲座不过是学校邀请学者嘉宾所做的众多讲座之一。
不过,樊仲维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学者,竟然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分量。
专业导师
1992年,樊仲维来到长春光机所攻读博士学位,王大珩担任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他博士生期间的阶段性学习以及课题研究有了直接的专业指导。
随着了解的深入,知识的积累,樊仲维渐渐了解到王大珩的学识、学风,他在我国科技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为中国光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樊仲维对这位导师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给樊仲维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王大珩对他毕业课题的指导经历。开题的时候,王大珩建议樊仲维选择“二元光学”,因为这个课题对当时国家国防有重大意义,对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王大珩为学生立题,不仅考虑国家需求,还会考虑学科发展前景。这些都让樊仲维渐渐感觉这位老师跟别的老师有些不一样:“王老属于战略科学家,无论在学术研究水平和判断能力方面,还是在战略策划上都有非凡的能力。”
等到了深入课题研究的时候,樊仲维才真正领略到这位导师要求的严格甚至严苛:“当时候觉得老师不大有人情味儿”,樊仲维像其他学生一样想着早点完成毕业课题,就能早点驰骋职场。但王大珩的要求显然不是简单地完成课题,而是达到可应用的最佳效果,“王老是做事追求成功的一个人,他要求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完成,尽力做到最好。”王大珩这一做事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在同样是博士生导师的樊仲维,“我现在也常常跟我的学生讲,一定要让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出核心竞争能力,让你做的事情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处,其他如职称和待遇的高低都是副产品,不必在意”。
毕业后参加工作,樊仲维会时常去家中探望王大珩,王大珩也十分关心这位学生的工作进展,对其研究工作给出指导性意见。有一次,樊仲维团队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写了一份报告请王大珩帮助修改,其中几百字的摘要,王大珩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改完之后,“王老笔往桌前一扔,身体往后一靠,长出一口气。”樊仲维至今对这个动作记忆犹新,回忆当初,十分感动,因为那时候的王大珩已是耄耋老人,视力严重下降,但仍如此认真地为他修改文章。
王大珩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是樊仲维反复向记者阐述的。即使樊仲维参加工作后,向导师汇报工作近况时,听到不满意的地方,王大珩还是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有时候甚至会生气地用拐棍敲打桌子。
樊仲维对恩师可谓是又爱又怕,不过这也不影响他年复一年地拜访恩师,甚至有几年是每个月都会去王大珩家里,向其汇报工作进展,直到王大珩去世的前几年,“因为王老年纪大了,不想让他过多地操心,我就不告诉他工作中的困难,只挑好的成绩告诉他,他听了后会很高兴”。
人生导师
虽说王大珩是一位严师,但在樊仲维的印象中,他也有亲切幽默的一面。
“进入王老的家,就会看到他专门为师母所做的宝塔倒影诗,我觉得这是一种个性,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在樊仲维看来,王大珩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此外,王大珩还十分幽默诙谐。一次会议间歇,他与一位声学界的院士聊天,那位院士笑谈:“光学虽然是小学科,但光学界却培养了众多院士、做出了诸多成就,我们声学界好像就没做出这么多成就。”王大珩略一思忖,笑回“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只是句玩笑,但王大珩的风趣与智慧可见一斑。
王大珩在世的时候,在每年中国光学学会的元旦晚会上,他都会表演一段精心自创的节目,而且表演得非常认真,“有些包袱或许不是那么好笑,但王老还是非常认真地表演着,人们反而被他的‘一板一眼逗乐。”
王大珩对任何事情都非常的认真,他的这种态度同样也感染着樊仲维。樊仲维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很多做法是继承了王大珩的行事方式。当年老师是怎样要求他的,他也会如此要求自己的学生。“培养学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老师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也是王大珩爱护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严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研方向的把握能力,这是他的为师之道。
在樊仲维眼中,恩师王大珩一直是一位高大威风的人,只有一次,樊仲维忽然感觉自己的老师原来这么瘦小。那是王大珩向他展示别人送给自己的新式放大镜仪器的时候,因为眼睛问题,年老的王大珩躬身探究仪器的用法,坐在一侧的樊仲维看着这一幕,不禁有些心疼:“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我的老师怎么这么瘦小”。
现已是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的樊仲维在回忆与王大珩的故事时,一言一语中包含了太多对恩师的怀念。而如今,他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把像王大珩这样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和责任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