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二代幼鱼耐受性研究

2015-07-21吴俊伟等

河北渔业 2015年7期

吴俊伟等

摘要: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评估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二代幼鱼的半致死盐度、半致死(碳酸盐)碱度与半致死盐碱度。结果表明,选育二代幼鱼96 h半致死盐度为21.809 g/L;96 h半致死碱度为8.514 g/L。10 g/L盐度条件下,96 h半致死碱度为5.925 g/L;15 g/L盐度条件下,96 h半致死碱度为4.583 g/L;20 g/L盐度条件下,96 h半致死碱度为1.897 g/L。该结果为罗非鱼耐盐碱选育研究与养殖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盐碱度;半致死浓度;急性致死试验

随着我国对内陆淡水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加强,淡水养殖利用水域将面临短缺。另一方面,我国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利用的盐碱水域,这类盐碱水域具有高盐、高碱、高pH和复杂离子组成等特点,常规鱼类品种基本无法进行养殖[1]。因此,培育出耐盐碱能力强的新品种,对开发利用盐碱水域及发展水产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快速、极易繁殖、耐受能力强,是罗非鱼养殖中的最大品种[2]。研究表明,未经过驯化尼罗罗非鱼的最适生长盐度为5‰~10‰[3],直接转入的盐度上限为18‰[4],缓慢转入的盐度上限为36‰[5]。碱性毒性试验表明,尼罗罗非鱼幼鱼在pH为9.44、总碱度为41.6 mmol/L条件下96 h内全部存活,对碱度的耐受能力高于常规淡水养殖种类[6],因此,尼罗罗非鱼可以作为耐盐碱养殖品种的培育对象。本课题组自2012年始开展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驯化与选育试验,2013年、2014年分别得到了选育一代、选育二代。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致死试验,评估选育二代幼鱼的盐碱耐受能力。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育基础群体分别取自上海海洋大学罗非鱼种质资源试验站的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代(F16)、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转引2006年由马来西亚引进的吉富罗非鱼后代和河北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于2001年转引国内1994年从菲律宾直接引进的吉富品系后代(F13)。2012年6月,将当年繁育鱼苗(基础群体)运至河北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开展盐碱耐受性与驯化选育试验;2013年6月,由基础群体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重复驯化选育试验;2014年6月,由选育一代繁殖获得了选育二代。

1.2试验用水

单盐组是通过良种场内的盐卤水和地下水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单碱组是由NaHCO3分析纯和良种场内地下深井水配制而成。盐碱混合组是先通过盐卤水和深井水配制成不同的盐度,再加入一定比例的NaHCO3分析纯,配制成各盐碱梯度。配好的试验水体沉淀2 d后,取出上层清水用于试验。试验水盐度值用WYY-I型光学折射盐度计测量,碱度值用 HI83200型多参数水质检测仪测量。

1.3急性致死试验

试验在室内玻璃水族缸(0.3 m×0.7 m×05 m)中进行。根据预试验结果,各实验组浓度梯度设置如下:(1)单盐组 设5个浓度梯度(18、20、22、24、26 g/L);(2)单碱组 设6个浓度梯度(2、4、6、8、10、12 g/L);(3)盐碱混合组 设9个浓度梯度(盐度10、15、20 g/L,碱度2、4、6 g/L组合)。试验开始前一天停止喂食,挑选体质健康、规格相近的幼鱼(0.6~0.7 g),直接放入各试验组中,每个试验组随机放置50尾幼鱼,设置3个重复组。采取微充氧方式保证水体中溶氧充足,试验期间不换水,注意观察,及时捞出死鱼。记录放养后24 h、48 h、72 h、96 h幼鱼死亡尾数。

1.4数据统计分析

整理数据,并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在不同盐度、碱度及盐碱混合浓度下特定时间(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不同处理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盐度试验

由表1可知,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幼鱼在18 g/L盐度下96 h内全部存活;在20 g/L盐度下48 h开始死亡,96 h死亡率约1/6;在22 g/L盐度下,24 h内开始死亡,96 h时死亡率超过一半;在24 g/L盐度下,24 h内就有大量幼鱼死亡;在26 g/L盐度下,幼鱼基本无法适应。根据幼鱼的致死情况,计算出选育二代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23.078 g/L,22.618 g/L,22.203 g/L,21.809 g/L。

表1不同盐度下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幼鱼致死情况

盐度/g·L-1死亡数/尾24 h48 h72 h96 h1800002003102322435673902411312313014326136143150150

2.2碱度试验

由表2可见,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幼鱼在2、4、6 g/L 碱度下96 h 内全部存活;在8 g/L 碱度下,24 h内有近1/3死亡,96 h死亡率为2/5;在10 g/L 碱度下,24 h内已有近半数死亡,到96 h死亡率为4/5;在12 g/L 碱度下,幼鱼基本无法适应。选育二代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碱度分别是9.541 g/L,9.112 g/L,8.824 g/L,8.514 g/L。

表2不同碱度下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的致死情况

NaHCO3浓度

/g·L-1不同处理时间下的死亡数/尾24 h48 h72 h96 h2000040000600008475656601073809712012130143150150

2.3盐碱混合试验

2.3.110 g/L盐度下的盐碱混合组由表3可见,在10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在碱度为2,4 g/L时96 h内都不死亡;当碱度为6 g/L时,24 h开始死亡,96 h死亡数目已超过试验鱼总数的1/2。10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的96 h半致死碱度为5.925 g/L。

2.3.215 g/L盐度下的盐碱混合组在15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在碱度为2 g/L时96 h内都不死亡;当碱度为4 g/L时,幼鱼24 h后开始死亡,96 h死亡一半;碱度为6 g/L时,12 h内就有死亡,96 h死亡率约为4/5。15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的96 h半致死碱度为4.583 g/L。

表3不同盐碱度下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的致死情况

盐度NaHCO3

浓度/g·L-1不同处理时间下的死亡数/尾12 h24 h48 h72 h96 h101520200000400000601633508020000040275063836235080931132105370779049014315015015061271501501501502.3.320 g/L盐度下的盐碱混合组在20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在碱度2 g/L时12 h内就有死亡,96 h死亡数目达到总数的3/5;在碱度4 g/L时,12 h内就有大量幼鱼死亡,24 h几乎全部死亡;碱度6 g/L时,幼鱼基本无法适应。20 g/L盐度条件下,选育二代幼鱼的96 h半致死碱浓度为1.897 g/L。

3结论与讨论

盐度急性致死试验表明,随着盐度升高,选育二代幼鱼耐受性能表现下降,96 h半致死盐度为21.809 g/L。与基础群体幼鱼和选育一代幼鱼相比,选育二代幼鱼比基础群体(18.584 g/L)、选育一代(21.691 g/L)都有一定提高[7-9],选育二代幼鱼与选育一代半致死盐度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基础群体幼鱼的半致死盐度间差异显著。表明经盐碱驯化选育,尼罗罗非鱼选育世代盐度耐受性能有所提高。

碱度急性致死试验中,当碱度达到8 g/L时,选育二代幼鱼才会开始死亡,随着碱度的升高,耐受值也在不断下降。选育二代幼鱼96 h半致死碱度(8.514 g/L)明显高于基础群体幼鱼的半致死碱度(7.705 g/L),略高于选育一代幼鱼的半致死碱度(8.238 g/L)[8-9]。选育二代幼鱼和选育一代幼鱼的碱度耐受性能间差异不显著,与基础群体幼鱼的碱度耐受性能间差异显著。

在盐碱混合试验中,幼鱼死亡率随盐碱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盐度从10 g/L提高到15、20 g/L时,选育二代幼鱼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5925 g/L,4.583 g/L,1.897 g/L,碱度耐受值会随盐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相较于选育一代幼鱼的96 h半致死碱度(5.766 g/L,4.311 g/L,1872 g/L)有一定的提高,较基础群体幼鱼的96 h半致死碱度(盐度为10、15 g/L时,半致死碱度为4.435 g/L,2.930 g/L)则有较大的提高[9]。有研究认为,盐碱混合对鱼类的毒理作用并不是单个因子的作用,而是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0-13]。在本试验中,同一盐度下,幼鱼死亡率随碱度升高增加;同一碱度下,盐度越高,幼鱼死亡尾数越多,这也说明了盐度和碱度之间对尼罗罗非鱼存活率存在着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慧,耿隆坤,房文红,等.中国对虾往西北内陆咸水水域移植的生产性试养研究[J].海洋渔业,1997,19(1):9-12

[2] 叶婉初,陈大刚,马琳.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a Linn.)幼鱼渗透压调节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19(2):88-98

[3] Alfredo M H,Hector S L.Blood gasometric trends in hybrid-red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aeus) × O.mossambicus (Peters) while adapting to increasing salinity [J].Journal of Aquaculture in the Tropics,2002,2:101-112

[4] Al-Amoudi M M.Acclimation of commercially cultured Oreochromis species to sea wat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J].Aquaculture,1987,65:333-342

[5] Payne A I,Collinson R I.A comparison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rotherodon niloticus (L.) with those of Sarotherodon aureus (Steindachner) and other tilapia of the delta and lower Nile River [J].Aquaculture,1983,30(1):335-351

[6] 雷衍之,董双林,沈成钢.碳酸盐碱度对鱼类毒性作用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5,9(2):171-183.

[7] 赵丽慧,筴金华,张艳红,等.不同盐、碱度下3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网箱养殖的生长比较[J].南方水产科学,2013,9(4):1-7

[8] 梁从飞,赵丽慧,筴金华,等.尼罗罗非鱼基础群体与选育一代幼鱼盐碱度耐受性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227-231

[9] 赵丽慧,筴金华,张艳红,等.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耐受性和生长比较[J].渔业科学进展,2014,35(5):26-32

[10] 尤 琦,尤 洋,胡庚东.运用正交设计法检验盐度和碱度对大银鱼的联合毒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2):192-194

[11] Lee C L,Fielder D R.The effect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freshwater prawn,Macrobrachum australiense Holthus,1950 from South-eastern Queensland,Australia[J].Aquaculture,1981,26(1/2):167-172

[12] De Silva C D,Premawansa S,Keembiyahetty C N.Oxygen consumption in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salinity,temperature and time of day [J].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86,29(2):267-277

[13] 余艳玲,张永德.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及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1):60-68

(收稿日期: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