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石哪知玉,披沙始遇金
2015-07-21焦文林
焦文林
提升高考作文内容质量,必须学会优选材料,加工材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选入文章中的材料要精心打磨,让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让材料与观点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1.材料的选择
(1)2014年高考作文材料选用现状
从材料对象看,主要选用两大类材料:一是与语文、历史教材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材料。2014年高考采用全国课标Ⅰ卷地区的考生,使用最多的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二是当代生活里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如电商风云人物马云、奥运会跳水冠军郭晶晶等。
从材料性质看,考生选材突出正面材料,如历史人物王昭君出使和亲的故事,董明珠领航格力制冷团队的故事等。
从材料数量看,考生大多习惯一篇中引述两三则材料,不会引入丰富的材料。
从选材态度看,部分考生选材随意性较大,以致材料与观点不一致。如论述“合作共赢”观点,引入寺院住持宽容偷东西逃走的小沙弥的故事。
因此,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常出现以下现象:选材视野还不够开阔,域外材料以及内涵丰富的名言警句、新近发生的热点鲜活素材比较少;不会拓宽思路,不能从反面选取材料,在正反对比中论述观点;素材积累不够,材料陈旧、单一;思维不严密,引述材料失误。
(2)2015年高考作文材料选用对策
①开拓视野,阅读时事杂志、报纸,汲取素材营养。
②分类整理素材,追求素材的多元化,注意域外典型、新鲜素材的搜集。
③关注最新的热点事件,并对其进行多角度思考。
④引述材料,注意“事例”与“观点”的高度一致。要达到“高度一致”的要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明确自己的主张是什么,或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二是弄清“事例”的本质,进而考查它与“观点”的相应情况(相同、基本相同、有一定联系、没有联系),选择本质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材料入文,剔除那些“有一定联系”或“没有联系”的材料。
2.材料的加工
(1)材料加工的现状
材料的加工,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引述材料的叙述方式、角度、创新性;二是对材料内涵的发掘及剖析。
从材料转述的角度看,部分考生写议论文引入材料时,叙述性强(甚至有描述性的言语段),概括性差。
从材料内涵发掘、分析的角度看,发掘的角度单一,深度不够,甚至根本没有发掘分析的文字。
从分析问题的角度看,不会从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材料,看法陈旧,没有新意。
考生缺乏加工材料的意识,关注材料的“组接”,忽视材料内涵的发掘,材料实质的分析和文章观点的证明,使材料与观点变成了“油与水”的关系。
(2)2015年高考材料加工的对策
①概括转述,避免转述材料描述化倾向;转述灵活,根据证明观点的需要来确定;使用创新引入方式,让引入材料“陌生化”。
阅卷老师心烦的是考生动不动就让屈原、李白、文天祥等古人登场,可很多时候又避不开他们。这怎么办?创新引入方式,“省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作者开始只叙述屈原的事迹,引用屈原的诗句,却不点出屈原的名字,直到叙述完毕,才点出名字,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如此,也可以使材料化熟悉为陌生,给读者以含蓄之感,从而增加了这段广为人知的材料的魅力。
②“引议”结合,突出“议”字,体现议论文特色;推因论果,避免浅尝辄止的表面化论证;辩证分析,避免偏执一端的绝对化。
例: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生命相拥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人对自然的亲近、保护与敬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里;梭罗隐居瓦尔登湖,身居木屋中,读书写文章;海子关心粮食、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观荷塘,赏月色;俞平伯,泛秦淮,听清唱;余光中,听冷雨,思故乡——让生命沐浴自然风雨,替灵魂洗尽铅华浮躁,返璞归真,谦卑地与自然万物共荣辱,人类的良知、理想才能归来,才能与天地相拥,达成和谐。
(河南考生《生命因相拥而美丽》)
文章采用排比的方式,引入系列化材料,而后结合剖析材料本质,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由“因”及“果”,深刻而自然。
因此,只要同学们把握住“选择”“加工”这两个环节,你也能写出材料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