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间无所不能的实验室

2015-07-20陈卓

读者·校园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伊尔托尼眼神

陈卓

好莱坞制片人米克·埃贝林的日程表上,排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刚刚完成的一个,是让加拿大农夫唐·莫伊尔先生开口说话,这事儿看起来比登天还难。

自从被诊断患了俗称“渐冻症”的可怕疾病,唐·莫伊尔体内的运动神经元正在被一点点侵蚀。他已经靠呼吸机生活了16年,嘴唇早已无法活动。

“让渐冻人可以说话”—对米克·埃贝林来说,这远非他的全部志向。除此之外,他要做的事情包括用3D打印机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制造廉价的步态训练器,用脑电波让瘫痪者写字……

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于是干脆给自己的团队起了一个名字,叫“无所不能实验室”。

开一张不知道如何兑现的支票

“我爱你,罗琳。”不久前,沉默了整整16年的唐·莫伊尔转动着眼珠,对妻子说。

尽管这句话由机器合成、语调平平,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米克·埃贝林站在人群中鼓掌,他的“日程表”可以画下一个新的对钩了。而由他创办的“无所不能实验室”又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变为可能。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海岸,两间平房就是这个实验室的全部。高高的书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和厚厚的活页夹。一台3D打印机放在架子的角落。房间里最显眼的大木桌上摆放着各种假肢的原型和成袋的螺丝钉。被涂成芥末黄色的墙壁上,不知道被谁用笔潦草地写下了英文单词“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单词的前两个字母被画上大大的红叉。

从2009年成立以来,在这个看起来杂乱不堪的实验室诞生的产品包括:可以用眼球转动来控制作画的“眼神书写器”,可以让四肢瘫痪者用嘴控制鼠标的操控杆,3D打印假肢……最重要的是,这些装置并不昂贵,甚至连“战乱中的难民也能负担得起”。

“这里就相当于我们的惠普车库。”喜欢穿休闲装,留山羊胡子的米克·埃贝林曾经告诉记者。他习惯于和好莱坞明星打交道,曾经成立埃贝林集团,参与过《007:大破量子危机》《追风筝的人》等影片的制作。

如果不是和“渐冻人”的一次偶然接触,这位美国加州大学的政治学硕士,或许永远和科技沾不上边。

2009年,埃贝林的影视制作公司为一位患上“渐冻症”的街头涂鸦艺术家—托尼·奎恩进行慈善捐赠。那时,曾活跃于纽约大街小巷的奎恩,已经安静无比地躺在病床上,全身上下只剩眼球还可以活动。

在布满错综复杂管子的病房,奎恩的哥哥告诉特地从加州赶到纽约准备开出支票的埃贝林,他“只想听托尼再说句话”。

“我见过史蒂芬·霍金,难道不是所有瘫痪的人都可以通过机器交流吗?”埃贝林问。

长久混迹娱乐圈的他被告知,霍金使用的发声机器要花费1万美元,大部分病人无力承担。

埃贝林收起支票簿,并向托尼·奎恩的家人“开了张完全不知道如何兑现的支票”:“他会再次说话,我要给你们一台机器,甚至让他重新开始创作。”

“一个人的思维正常,却不能交流,这实在太荒唐了。”埃贝林说,他的初衷非常简单。

接下来,他“敲毁了保险公司的大门”,给奎恩弄来一架可以让他发出声音的机器,然后找来7名程序员,住在自家的房子里,自己和妻子搬进车库。两周后,他们真的捣鼓出一样能让涂鸦艺术家重拾画笔的玩意儿—“眼神书写器”。

这不过是一副框架上绕满线圈的太阳镜,却可以捕捉托尼的眼神运动,将绘画和字符线条投影到墙面上。

“7年来我第一次绘画。我觉得一直被压在水下,终于有人伸手拉了我。”奎恩在医院的墙上再一次画出字符后对埃贝林表达了感谢。

在这部眼神书写器问世之前,埃贝林和他的合伙人—杂志编辑艾略特·柯特科,已经用铅笔列下了20件事情,并组建了“无所不能实验室”。

“激励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我不可能,”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45岁的埃贝林说,“这是很孩子气的反应,但我就是这样。”

把科技看成一套乐高玩具,你可以从中搭出什么东西

为了给托尼制造眼神书写器,埃贝林和程序员、街头涂鸦艺术家一起,在加州威尼斯的海滨路上买了一副便宜的太阳镜和一些铜线,拆下旧的PS3游戏机摄像头,安装在一个LED灯上。

这副眼镜的造价是250美元,和十几个依靠咖啡才能熬过的夜晚。

“这就好像把全世界的科技发明看成一套巨大的乐高玩具,看看你可以用它们搭出什么东西。”曾经的“技术盲”埃贝林得意地对美国帕克城的媒体说。

去年,埃贝林把那段关于实验室成立的故事搬上了TED大会,至今这段演讲视频已被播放88万次以上。

站在演讲的舞台上,像平常一样身穿休闲衬衫、戴着鸭舌帽的埃贝林挥舞着双手说:“我就是想让每个人在每一天中,当想到一些你觉得应该完成的事时,都应问问自己,如果现在不做,那何时做?如果我不做,那谁来做?”

加拿大农夫唐·莫伊尔的妻子罗琳·莫伊尔一边开车,一边从广播里听到了“无所不能实验室”的报道。

自从使用呼吸器以后,莫伊尔彻底丧失了说话能力,只有依靠一个特制的字母板,拼命转动眼球,他才能在妻子的配合下表达一句话。

“我们愿意做埃贝林的小白鼠。”瘦弱的罗琳说。而“无所不能实验室”很快决定,为莫伊尔搭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乐高玩具”。

当埃贝尔和他的“极客”们见到呆坐在轮椅中的唐·莫伊尔时,他们发现这个从20世纪末就瘫痪的中年人,完全和先进技术绝缘,“连电脑怎么开关都弄不懂”,帮助发声的机器必须用他熟悉的方式呈现。

年轻的工程师贾韦德·甘吉尝试把字母板搬到一台惠普电脑的屏幕上,然后同样由坐在轮椅中的唐用目光来点选字母。

改进一次次进行,以解决输入速度不够快、定位不够准确的毛病。经过3年尝试,唐·莫伊尔终于通过电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在多次输入以后,电脑还会自动联想,猜出他想要说些什么。

“当看到唐的时候,我想着他可能会是我的父亲,也可能会是我的叔叔,这叫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工程师贾韦德·甘吉说。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能实在地帮助这个世界和人类

贾韦德·甘吉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是通用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作为“无所不能实验室”的二十多位发明家之一,他长着一张典型的东方人的面孔。

这些实验室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工程师、理疗专家、设计师和程序员。比如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卫·布其诺,是一位拥有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学位的物理治疗专家。

他们中有的平常就待在这两间平房里,有的只通过电话会议参加某次“头脑风暴”。

发现问题、找到最有创意的人解决它、寻求大公司的技术支持,是这个实验室里常见的工作流程。

“我喜欢把聪明的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衬托我的愚蠢。”埃贝林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Airbnb(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发布可住宿房源信息,供旅行者挑选的网站)、Uber正在改变社会经济,而众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

如今,给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的公司包括英特尔和惠普等,好莱坞出身的埃贝林会找来优秀的导演为每一个项目拍摄精美的短片,并在其中打上赞助公司的标志。

唐·莫伊尔和托尼·奎恩的故事,也被放在了为他们专门建立的网站上。通过浏览网页,可以免费获取眼神书写器的全部制作方法、所需材料和制作成品。

“我们并不想开发一件东西然后找到硅谷的朋友卖了它,”埃贝林说,“我们只希望制造出的设备有用,让更多人能用得起。”

在2012年南苏丹武装冲突中,14岁的丹尼尔·奥马尔在放牛时被炸弹夺去了双臂。“如果能死的话,我早就死了,因为我已经是家里的累赘。”奥马尔告诉《时代》周刊的记者,他只是当地因战争失去手臂的5万人中的一个。

“你看到这个故事后,怎么能合上电脑然后离开呢?!”埃贝林说。他立即从美国飞到苏丹,在居住了超过7万人的南苏丹伊达难民营里找到奥马尔,并在仍处于冲突地带的医院里,当场架起3D打印机,为丹尼尔打印出一副假肢。

接着,埃贝林找了6名当地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3D打印机打印出假肢,然后安装在被战火夺去的残肢上。

“我们想要告诉人们,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复杂事情,它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埃贝林说,“现在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

那个让涂鸦艺术家托尼重拾画笔的眼神书写器,曾被《时代》周刊选为当年的50大发明之一。在伦敦的一座博物馆里,这部由廉价眼镜改制成的简陋机器,被陈列在谷歌眼镜和刚刚问世不久的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旁边。

随着病情的恶化,托尼·奎恩已经很难有意识地眨眼,很快就无法使用眼神书写器了,无所不能实验室的新课题随之产生。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研究脑电波书写器—依靠捕捉脑电波信号,人们只需要在脑子里动动念头,就可以把电脑的光标变为输入模式,再用眼珠的转动输入字符。

这个听起来还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念头在“无所不能实验室”的官方网站上,很快又被一系列新消息淹没。米克·埃贝林的下一步计划,是帮助失聪的人重获听力,帮助盲人感知头顶上方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只知道脚下有什么”。

“我想象自己95岁,坐在门廊上,牙齿都掉光了。我回想这么多帮助了别人的设备是我参与创造的,我会想,‘无所不能实验室曾经是多么先进的地方啊。”埃贝林说。

(朱权利摘《中国青年报》2015年5月6日)

猜你喜欢

伊尔托尼眼神
生命的顽强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空洞的眼神
我敢
借你一双慧眼
走得快和走得远
致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