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宾国时代
2015-07-20邢明旭
邢明旭
和5月温润的空气一同作别纽约的,还有史上最大批的东方书业来客。
500余名参展者、上百场活动、近万种好书,这场中国文化的盛宴虽已“散席”,但它的魅力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仍在持续发酵。
尽管已多次在大型国际书展中以主宾国身份亮相,但此次与BEA的惜别多少带着点不一样的意味——告别美国的同时,中国出版的“走出去”之路也基本与“主宾国模式”说了再见。从莫斯科、首尔、法兰克福、伦敦到今年的美国书展,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出版业在过去的八年间充分利用参加大型国际书展的契机,让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登台亮相。
事实上,包括主宾国模式在内,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出版业从未停止“走出去”的步伐。从最初的“借船出海”——版权走出去,“造船出海”——品牌走出去,到如今的“买船出海”——资本走出去,中国的出版机构“摸着石头过河”,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走出去”之路。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出版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再次踏上征程?告别主宾国身份后,哪种模式又将成为带动这艘战舰远航的那张风帆?
那些年与主宾国结的缘
细数中国出版业近些年与国际书展结下的缘分,长长的一串地名见证了中国出版界的努力。
时间回到2004年,彼时,恰逢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之初,图书版权贸易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版贸剪刀差”。
形势确实不容乐观。2002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数量是1317种,对美、加、英、法、德、俄几个发达国家版权输出数量只有可怜的18种,而同期引进的图书版权数量则以万计。2003年,输出引进比达到最大逆差1:15。在实物出口方面,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海外重量级图书馆和科研单位采购量不大,普通读者难觅中国图书的身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法两国领导人亲自倡导的“中法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2004年3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阿来、陈建功、方方、潘琦等30多位作家组成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法与法国作家、读者进行座谈交流,并举办签售活动。同时,60家中方出版社还与法国出版商协会旗下60家大型出版社进行了专项合作交流,收获颇丰,也为中国出版的“主宾国模式”开了个好头。
接着,尝到了“甜头”的出版人们愈战愈勇。近年来,相继在俄罗斯莫斯科、匈牙利布达佩斯、韩国首尔、德国法兰克福、希腊萨洛尼卡、埃及开罗、英国伦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斯里兰卡科伦坡、白俄罗斯明斯克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成功举办书展主宾国活动。
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是近年来中国书业对外交流的一个高峰。612场文化活动、2417项版贸合作,中国出版业在有着“书业奥林匹克”之称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成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次重要突破。
2012年的伦敦书展主宾国活动上,中国军团取得了版贸方面的最大丰收:仅书展现场便实现输出版权1859项,引进版权1411项。
“这些主宾国活动,不仅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形象、加快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而且表明中国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曾多次参加主宾国活动策划并参与活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巡视员陈英明说,主宾国活动是推介中国文化的很好抓手,是一个集中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更是当下做好文化交流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平台。通过主宾国活动,既能集中展示中国出版取得的成就,又能全方位介绍当下中国的文化状况,对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作别BEA后,主宾国模式也随之告一段落了。回过头来看,中国出版业是否在一些方面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在接受《出版人》杂志采访时,有一个问题被业界人士多次提及。“从实践来看,除了现场举办活动外,在输出品种的准备方面,可以更加充分一些。”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指出,“对于具体的产品,应该准备有英文样书和样章,便于外国出版人了解,目前的主宾国活动中,还是可以见到不少纯中文图书的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方了解中国文化的‘绊脚石。”
“不论是不是以主宾国身份参展,对于有推广价值的图书,都应提前准备英文目录及样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对李学谦的看法表示赞同,“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版社也应建立起一套适于输出的常备书目,并在发展经常性的合作渠道方面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而在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看来,中国展团在国际书展上的表现还有更多值得提升的空间。比如,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容易在“场次多”和“热闹”方面使更大的劲,这有自娱自乐之嫌,却忽略了实效性。李朋义指出,我们不应以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和方法去做国际推广和国际会议,而是应该充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他举例说:“包括培生、爱思唯尔等在内的国际一流出版公司在书展上的展位面积普遍都不小,但他们往往都在除展架外的可利用空间里摆放尽可能多的会谈桌,以方便商务洽谈与合作,很少看到他们举办首发式等活动。办活动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中国展团应在实效方面下更大功夫。”
跟版贸“剪刀差”说拜拜
除主宾国模式外,从政策推动到摸索实践,从版权贸易到资本输出,中国出版业从政府到企业,在过去十余年间为“走出去”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的成效也有目共睹:版贸逆差不断缩小,出版物实物出口稳步增长,印刷加工服务出口顺差明显,走出去渠道不断拓展,外向型人才队伍日渐壮大……世界因此更好地认识了中国。
“十年前,谈论最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版权贸易。”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道。“为了实现版权输出,我们甚至把版贸洽谈会安排在船上,中外出版商泡在一起几天几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初,有的出版社不得不通过这种类似“绑架”的方式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
曾经的“笑谈”如今已成过眼云烟,出版企业在过去十余年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曾经的“一股脑儿”主打中国传统文化,到今天摸准国际市场脉搏准备合适产品;从争相与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签订“框架合作”,到今天更加细致和精准的资本及业务合作,中国出版“走出去”日趋理性,运作日趋成熟。
在这次美国书展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展的“大飞机出版工程”三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便是其与英国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合作出版的该系列第一批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广良介绍说,2012年,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正式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但这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
像上海交大社这样进行国际出版合作的出版社近年来逐渐增多。如外研社和麦克米伦公司的合作范围已经拓展到高等英语教材、科学出版和对外汉语出版等多个领域,成为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与荷兰布里尔出版社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结成合作伙伴;安徽出版集团与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基于共同的利益,中外出版商优势互补,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这对于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逐渐从依靠引进选题过渡到“实力联姻”,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拥有版权、共同推广销售。这样的国际合作,促使中国出版不仅“走出去”,更加“走进去”,真正在国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买船出海,开启未来新征程
“上市融资、整合并购是中国出版业未来一个阶段的重要发展主题,中外出版企业资本层面的合作已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李朋义眼中,中外出版在资本层面的合作是一种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模式。
从最初的“造船出海”到如今的“买船出海”,中国出版企业开始尝试用更大的力度参与国际竞争。
追溯中国出版社在海外设立分社的最早记录,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在美国纽约设立的分公司(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是为“开山鼻祖”。接下来,出版企业海外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2年,中国外文局(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收购美国的中国书刊社,并成立长河出版社(Long River Press);2002年6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纽约成立了北美分社;2007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成立;2007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出版(巴黎)有限公司挂牌;2007年10月,中国出版集团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注册成立中国出版(悉尼)有限公司;2008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同时该社还收购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医学图书资产;而去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85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最大儿童有声书出版公司PIL无疑将这一趋势带上了全新的高度。
可以看到,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国内出版单位已在海外“安营扎寨”。
面向海外的资本输出,成为业界人士们一致看好的未来“走出去”之路。“如今,‘走出去工作已经从过去的政府组织逐渐演变为企业自觉,市场主体在走出去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而资本输出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李学谦指出。
“通过国际书展建立影响至关重要,但这是暂时的。若要建立常态的影响力,则必须需要海外分支机构的协助,不管是实体书店抑或电商渠道,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沈元勤如是说道。
李朋义也指出,要真正走向国际,就要扎扎实实地把已经建立起来的分支机构办好。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建起来容易,办好很难。这就需要正确的国际化战略和人才选择,特别是国际出版资源的配备。只有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国际化,海外机构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指出。
“之前十余年的尝试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增加多少版权销售,而应是加大国际兼并联合的步伐,实现本土化。”李朋义介绍道,培生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有分公司;爱思唯尔集团的总裁为更好地协调全球业务,一年有200多天在飞机上。“主宾国的成功举办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中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要在这方面下更多功夫,以后的路程会更长,更艰苦。”
对于海外并购的战略,绝大部分出版人达成了共识,但包括成本、财务及法律方面的诸多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对于大部分出版社来说,在海外设立机构或直接兼并海外出版机构所带来的各方面成本还是偏高,尤其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经常遇到两难的情况,若请海外本土资深出版人帮忙打理,成本着实不低,但若委派本国人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国际主流文化。”沈元勤的话道出了不少出版机构的心声。
“目前我们‘造船出海,建立分支机构的效果还不明显。”对于这一问题,李朋义认为核心问题是国际化手段和人才不足。在他看来,“走出去”未来很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就是用国际化的人才来占领国际化的资源。
尽管困难重重,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企业成功上市,不少资金充沛的企业已经做好了“买船出海”的准备。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国际出版舞台上会看到更多 “中国买家”的身影。
(本期杂志封面图片和封面报道专题中的图片均由廖攀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