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修蹄的四项措施
2015-07-20
编者按:奶牛由于运动量较小,蹄部不能正常磨损,出现变形蹄和病蹄的概率很高。近年来,大多数奶牛养殖场对奶牛修蹄不够重视。具体原因是:不懂修蹄技术,缺乏专业修蹄人员和专业修蹄工具,不了解奶牛蹄部保健知识等。因此,奶牛肢蹄疾病逐年增加,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普及修蹄技术,降低奶牛肢蹄病发生率,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奶牛修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一概述,供养殖户参考。
一、治疗性修蹄和跛行牛记录
对跛行牛来讲,修蹄的前四步既是蹄形修整的过程,也是检查的过程。修蹄,可确保蹄形恢复正常,重建负重平衡,并能全面地对蹄部进行检查,查找引起跛行的原因。虽然蹄病常发于后肢外侧趾和前肢内侧指,但其对侧指上角质的修整、检查也要全面进行。减轻病灶处的负重可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病损恢复,改变负重状态既可通过仅对患指进行修整,健侧不进行修整以减轻患侧负重来达到,也可通过黏附蹄垫的方法来达到。如果治疗时病灶创面已清理至真皮层,则应采取上述任一方法来减轻患侧负重。如果有条件,则应将治疗后的牛饲养于水泥地面或干净干燥的环境中,以免创口被污染。对于患白线病的牛,要尽可能将其病灶周围角质削除干净,以便排出坏死组织、脓汁。对患白线病的牛,要尽可能削掉病灶旁的蹄壁,以免内部有潜在的窦道或潜匿的污物。治疗蹄底溃疡病例时,患指的底球结合部轴侧的凹陷应尽可能削大,使病灶处不再负重。将病灶表面异常角质全部削掉,最好在健侧趾黏附蹄垫减轻患趾负重。进一步治疗,如局部或全身用药、是否包扎,由兽医或修工决定。
跛行的牛应作为牛场记录体系的一部分详细记录,以便通过定期地回顾性分析监测场内主要病原的变化并调整控制方案。通过良好的记录,还能找出重复治疗慢性跛行的牛,以便加以关注或及时淘汰。记录体系尽量简单化、标准化,应包括牛的基本信息、检查情况和损伤情况,通过记录能确定相应的防控方案,需记录的信息包括牛号、日期、病损类型。
二、蹄部包扎和绷带的使用
角质病变的处理常会导致真皮裸露,普遍认为累及真皮的小的病或创伤无须治疗和包扎。真皮裸露区域较大的严重病损,应局部使用温和的消毒药或抗生素处理后用绷带包扎,包扎3~5天拆除。尽量避免直接将具有腐蚀性或局部刺激性的药物撒在裸露的真皮上,以免引起创部愈合。如果难以包扎或包扎后绷带易脱落,则可不包扎。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绷带包扎能够起到止血的作用,对于出血严重的病牛可用绷带包扎。对于实施截趾术的病牛,应用绷带包扎。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根据处理后奶牛的饲养环境状况,建议隔日更换一次绷带,尽量将患牛饲养在干净干燥的环境中。
三、蹄检查和修蹄的频率
牛群中,每头牛的蹄部每年应至少检查两次,以便于发现变形蹄或早期损征。无论发现哪种情况,都应及时治疗。但是目前现在大多牛场,无论牛需不需要,都是每年修蹄2~3次。对于饲养于水泥地面上的奶牛来讲,角质磨损速度可能与生长速度相当,或磨损速度大于生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而对于螺旋状指或蹄叶炎的牛,可能每年需修蹄3~4次,以维持其蹄形正常。规模化牛场可按照需要在春秋两季集中修蹄,或在干奶前修蹄一次,在产后参配前修蹄一次,以达到蹄保健的效果。
四、疼痛控制
手术、创伤和炎症反应均可导致疼痛,奶牛发生蹄病和治疗过程均可能伴有剧痛。疼痛反应造成的应激会增加奶牛对营养的需要量,长期疼痛可导致奶牛虚弱,还可能使奶牛易感其他疾病。控制疼痛有助于恢复健康。有些镇痛药可用于控制奶牛的疼痛,但需按用药规程使用,如吗啡,每公斤体重0.2~0.4毫克,肌内注射;喷他佐辛,每公斤体重1~2毫克,肌内注射;丁丙喏啡,每公斤体重0.005~0.008毫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皮质类固醇类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使用尚有争议,但后者对创伤或炎症反应中产生的前列腺素有颉颃作用。NSAID对炎症反应和关节病引起的疼痛有效,但因其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使用。常用的NSAID药物有阿司匹林,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口服或灌服,每天两次;氟尼辛,每公斤体重1.1~2.2毫克,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天一次。二甲基亚砜是一种经典的可局部使用的抗炎药。
(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场直居民点动物防疫站 宋昌原 邮编:1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