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发挥教师干预作用

2015-07-20褚兰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理化温度计动手

褚兰兰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这一饱含哲理性的语言,意在强调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儿童不仅内心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性情活泼、天生好动,对于能够动手操作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然而他们在动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性、盲目性和无序性的特征。这就需要外来力量的合理干预、正确指导和善于引领,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本文结合小学自然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教师干预内涵、基本原则及其主要方式

所谓“干预”,即“过问”或者“参与”之意。什么是“教师干预”呢?概而述之,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着“以生为本、素质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尊重学习主体地位前提下,针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目标而有效实施的总体性管理活动。教师在实施干预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地遵循“适时干预与适度干预”、“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合理干预与有效干预”的基本原则。干预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教師通过准确的观察和判断,并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以“心理暗示”、“行为干预”和“同伴传递”等,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进行积极性干预,以不断培养其手脑联动能力,进而锻铸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从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活动效应。诸如一些批评、惩戒、横加干预等方法和手段,必然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从而最终走向“过度干预”的误区。

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师干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自然课程活动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实施科学合理的干预。

1.在激发学生动手情趣中实施合理化干预。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有些时候他们对于必须完成的作业或者出于教师指令性的学习任务并不乐意好为,往往在行动上表现出简单应对、消极以待的现象。有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活动中蕴藏的各类情趣元素,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牵引和助推,从而实施必要的合理化干预。

案例一:根据课题研究合作分配,在科教版《自然》第五册第七单元《热传递与热胀冷缩》中,笔者执教的是第三课时《液柱为什么会升高》内容。基于学生发展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原想把温度计制作过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但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只好从中提炼内容并设计成《自制温度计》一课。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体现认识过程的完整性,笔者从教学形式、内容组织和课题等方面作了优化式改动——以“自制温度计”为主题,设计开发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主体模块。首先,在课堂中创设了“登山”情境:喜羊羊和小灰灰两名导游带领大家去登山,谁有能力登上去,谁就得到红旗。(全班学生很有兴致)接着提出如下问题:“桌子上分别有一杯热水和冷水,不准用手摸和嘴尝,你能做出准确判断吗?”“现在没有温度计,你又该如何判断呢?”由此自然地引入活动主题——自制温度计。(学生们乐于接受挑战,跃跃欲试)……小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在获得相应评价后,即可拿到红旗并继续“攀登”接受新的挑战……(不用扬鞭自奋蹄,小学生自始至终地动手操作,课堂上洋溢着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待本课内容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地提示引导:“刚才通过努力,我们和喜羊羊、小灰灰一起向山峰攀登,并拿到了两面红旗。大家知道,只有登上山顶才能欣赏到最美风景。还有谁想和两名导游相约下次继续登山呢?那么你接受的挑战是——(屏幕显示)①想一想,除了放进热水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液柱上升?②你能为自制的温度计标上刻度并测量水温吗?③你的温度计中除了装各种颜色的水外还可以装什么?”之所以围绕这些主题设计成后续性探究活动,是因为想让学生通过主题模块的学习,对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的确如此。在顺利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制作任务后,小学生不仅从中感受了科学探究过程,锻炼动手能力,而且较好地引发了自然科学的学习情趣,获得了动手制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可见,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中,以引导和启迪为主的教师干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2.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实施合理化干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表明,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同样如此。就普遍现象而言,小学生对于手工之类的动手活动大多很感兴趣,然而没有教师的合理化干预还是“层次较低、行之不远、难成气候”。为了加大培养和创新力度,笔者联合学校同科教师和班主任,坚持以自然课程活动为支撑,倡导开展“三小成果动态呈现”活动:在小组内以个体学生为单元,在班级内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在年级内以少先中队为单元,对各类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进行层层选拔,积极参加全校性成果参赛活动,优秀作品在实验室橱窗内进行展示,并推荐小学生不断地走出校园,走向更高层次的动手实践比赛,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效应。有了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和活动平台,小学生的动手热情和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动手制作成了校园内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合理化干预自然成了无形推手。

案例二:在小学自然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一段时期的认真观察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在寻找材料、使用工具、规范操作、按要求完成任务或手工制作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有创新性的基本缺陷。有鉴于此,笔者私下把他们作为动手教育的重点辅导对象(绝不对学生公开),并适时适度地进行合理化干预。 比如,在教学科教版《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温度的变化》一课时,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本单元刚开始,就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小学生对照说明书做足了“诗外工夫”——先是认识实验支架各种零件,接着反复地进行装拆支架、再装拆支架,并要求他们对实验器材进行收拾和整理。形式上以多人合作小组为单元,尤其对于“有创新缺陷”的学生,在编排合作小组之时予以特殊化安排——把他们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编为同伙,实行“强弱搭配”,并开展小组之间的训练比赛活动,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练”效应。为了能够实现创优争先目标,小组成员内部自觉主动地做到“以强带弱、相互促进”,从而全面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训练活动,学生对拼拆支架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既实现了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又为后来学生们能够正确高效地开展实验活动奠定了基础。

3.在打造学生动手品质中实施合理化干预。品质对于个体或群体来说,既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在培养和打造小学生动手品质活动中,教师可把合理干预可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动手兴趣和自主能力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②在校园活动中,我校现开展学生走班的各类社团活动,有科普吧、动手DIY、科学探秘等。与以前兴趣小组相比,社团活动更具有内涵和时代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学用结合和不断创新。③在家校连接上,可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不断拓展能力活动的范围和层次;并充分利用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合力效应,共同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动手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活动品质。④在实施评价上,无论对于个体重点干预还是小组群体干预,都要始终坚持以激励性为主的学生评价和活动评价机制,努力为打造能力与品质注入正能量。尤其对于活动意识不强、动手能力较弱、学习品质欠佳的“潜能生群体”,教师更要把关注、赏识、引导和帮助的精力予以倾向,以逐步赢得“激励、唤醒、鼓舞”效应。

案例三: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事,教师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实实在在的行为,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法,争取赢得社会家庭的全面理解、全力支持和良好互动。只有充分调动家校联动的力量性因素,才能形成培养活动的合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果。对此,笔者的习惯性做法如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发展需要,经常布置一些动手实践任务让孩子带回家去完成,能独立完成的更好,不能独立完成的可在家庭成员的支持下共同完成。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合作拍下活动的主要过程,然后把照片等资料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快乐共享。对于学生带到学校的手工作品,由教师尽可能地安排在实验室橱窗中予以展示,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新品更换。通过作品展示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激励传递,既让那些认真参与的学生充分体会到“动手做”的成功和无限乐趣,又能从中收获激励引导、鞭策后进的教育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进步情况和每期展示情况,通过学生反馈、手机信息、校讯通平台等方式,向家庭及时反馈、“实话实说”。多年来,笔者以“无形之手”实施间接性合理干預的效果非常显著。在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中,家庭教育指导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自然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和谐促进、健康发展”思想,努力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理化干预和谐共融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不仅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切实之举,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桐小学  上海】

猜你喜欢

合理化温度计动手
我也来动手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