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集成的内涵、理论基础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5-07-20黄黎萍
黄黎萍
供应链集成的内涵、理论基础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黄黎萍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及其集成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也开始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的集成来迅速应对动态的市场需求。本文从供应链集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经济后果四个方面,对国外学术界有关供应链集成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应着重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集成;企业绩效
一、引言
早在1961年,著名学者Forrester(1961)就指出,工业企业的成功在于对信息流、物流、人力与资本设备等各种要素的集成。其后,Porter(1979)的五力模型的提出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着重大影响。然而,直到1982年,Oliver和Webber (1982)才正式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随后的几十年中,学术界也不断深化对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并逐渐拓展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而供应链集成(Supply Chain Integration)则是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国外学术界与供应链集成相关的文献,并探讨未来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向。
二、供应链集成的内涵
Webster(1966)将“集成”定义为“对大量独立执行的连续性或相似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流程的统一控制”。因此,供应链集成非常强调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Maloni和Benton(1997)认为供应链集成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的更高水平合作的管理,从而为最终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Mentzer et al.(2001)认为,供应链集成是对传统企业职能的系统性战略协调,是为了改善企业个体以及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从而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流程进行管理的过程。Flynn et al.(2010)认为,供应链集成就是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战略合作,共同管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流程,从而实现高效的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最终为客户创造低成本高效能的最大化价值。Fabbe-Costes和Jahre(2008)根据集成的范围,将供应链集成划分为企业内部集成、与下游企业(即客户)的集成、与上游企业(即供应商)的集成、与上下游企业的整体集成。
上述回顾表明,供应链集成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供应链集成过程中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客户;第二,供应链集成的本质是对流程的集成,主要包括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第三,供应链集成突出的特征是成员企业在彼此信任、共担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合作;最后,供应链集成始终强调顾客导向,因此供应链集成的最终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最大化价值的同时追求效率最优。
三、供应链集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迄今为止,供应链集成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学术界试图借助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来探究供应链集成的动机及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首要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Friedman,1962),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投入和参与,企业应当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其中,供应商和客户作为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更是对公司的战略、经营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Freeman,1984)。Titman (1984)指出供应商、客户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当企业破产清算时,供应商和客户将会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供应商和客户都有强烈的动机通过供应链集成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交易成本理论
Williamson(1975)指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专用性投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氛围这六类因素相互影响,最终提高了交易成本。Ketchen和Hult (2007)、Danny et al.(2010)等学者均认为企业通过供应链集成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Ketchen和Hult(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只注重降低短期交易成本,而供应链集成则着眼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成本。此外,供应链成员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会共同投资一些专用性资产,从而增加了其转换合作伙伴的成本;另一方面,供应链集成有利于成员企业之间共享信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转换成本的增加以及互利互信合作关系的建立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且难以模仿、替代的稀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Wernerfelt,1984;Barney,1991)。由于企业无法拥有所有资源,而供应链成员企业拥有的异质且互补的战略性资源则成为了供应链集成的驱动因素。成员企业通过长期战略合作,共享对方稀缺的战略资源,不仅有利于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上述理论,学术界还利用权变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代理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来阐述企业进行供应链集成的动机。例如,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供应链成员企业通过对彼此拥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共享,可以降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成本(Peter et al.,1999;Danny et al.,2010)。
四、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有关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推导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Lee et al.,1997;Zailani and Rajagopal,2005);另一类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假设,再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和分析(Corsten and Kumar,2005;Flynn et al.,2010;Danny et al.,2010)。而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供应链集成程度的量化是关键问题之一。学术界主要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是案例研究法。Jones和Riley(1987)较早使用了案例研究法研究了供应链集成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存货管理技术。Robson和Rawnsley(2001)则以英国食品行业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并从供应链管理经理和食品监管当局的视角剖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前人的做法设计测量项目,并制成李克特量表,再利用该量表对调查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Narasimhan和Kim (2002)等在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主要从集成的内容来设计测量项目,包括信息共享、目标协同、决策同步、激励联盟、知识创造等方面,调查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越高,则说明在相应的方面集成度越高。
三是计量分析法。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供应链集成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如何为供应链集成构建替代变量并建立研究模型。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31号(1997)规定,公司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10%以上的主要客户。Danny et al. (2010)则利用美国企业披露的主要客户信息构建了两个反映供应链集成核心特征的替代变量——供应链集中度和供应链周期,并据此定量研究了供应链集成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二)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研究了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包括供应商集成(Das et al.,2006)、客户集成(Devaraj et al.,2007)、企业内部集成(Pagell,2004)以及供应链整体集成(Marquez et al.,2004)等不同维度。
目前,多数研究表明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信息共享能够帮助企业减弱牛鞭效应和市场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绩效(Lee et al.,1997;Chen et al.,2000)。Ragatz et al.(2001)研究发现供应链集成战略,尤其是与供应商共同研发新产品对缩短周期时间、质量改善、成本降低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osenzweig et al.(2003)对消费品制造企业的研究表明,供应链集成程度对企业竞争能力和资产回报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竞争能力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中介作用。Germain和Iyer(2006)探讨了供应链内部整合和下游整合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整合、下游整合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物流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绩效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ei Cao和Qingyu Zhang (2011)以211家美国制造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样本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及成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供应链集成能通过增强合作优势进而提高公司绩效。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不一致的结论。Vickery et al.(2003)发现供应链集成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是通过客户服务间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Cousins和Menguc(2006)研究发现,除了供应链中管理层的集成,其他层面的供应链集成并未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Fabbe-Costes et al.(2008)在其回顾性研究中指出,这种结论不一致的产生可能是学术界对供应链集成的概念及内涵缺乏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计量方式导致的。
五、总结与简评
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集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例如,迄今为止尚无清晰、完整的供应链集成定义;供应链集成的定量研究仍然缺乏科学的衡量方法;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上,研究结论因包含的供应链集成维度不同、衡量方法的不同存在着不一致。本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表明,供应链集成未来的研究需要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建立供应链集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相对来说还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集成像是一个不同学科的大熔炉(Larry et al.,2008),包括物流与运输、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和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均对供应链集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供应链集成相关理论体系较为混杂,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这项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集成的定义问题。目前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上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结论,许多学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应链集成的定义不明确也不完整。Flynn et al.(2010)指出许多研究只集中关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集成,却忽视了企业内部集成的作用,也忽视了不同维度的集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学术界有必要高度重视供应链集成定义这一基本问题,为深化供应链集成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完善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法。前已述及,学术界主要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数量分析等单一方法进行供应链集成的经济后果研究。虽然,案例研究等定性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供应链复杂的集成过程的理解,但数量分析却能够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经验数据。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使得相关结论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Burgess, K., O.J. Singh and R. Koroglu.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7): 703-729.
[2]Carter, C.R. and L.M. Ellram. Thirty-five years of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3(2): 27-39.
[3]Danny Lanier Jr., William F. Wempe, Zach G. Zacharia, Concentrated supply chain membe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chain-and firm-leve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28): 1-16.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