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社会生活,满足学生需求

2015-07-20徐禄春陈洁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思考建设

徐禄春+++陈洁

【内容摘要】该文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开发、优化课程实施、优化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校本课程 建设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初中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是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功能、落实课程目标、贯彻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必须“三位一体”。

我校是无锡市一所普通公办初中,近70%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以我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做到既能突显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需求。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

目前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有:①专题辅导类:环境保护、心理健康(心晴社团)、礼仪(文明、服务)、无锡方言;②兴趣特长类:文学、书法、绘画(小小鸟、小鱼、PS绘画)、运动(足球、排球、田径、篮球)、科技(赛车、直升机、科学魔法车、科学小实验、杆身飞机、电子百拼)、音乐(小黄莺、小百灵)、书法(硬笔书法);③学科拓展类:趣味英语(七年级)、趣味数学(七年级)、国风(七年级历史)、探索(七年级地理)等十四个科目。有些课程列入课表中,有些课程由学生自主选科,每学年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确定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校本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体现实用性、多样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总体来说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评估需要,分析资源

通过专题培训与研讨,充分理解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积极实施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方言等)的同时,努力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要,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学校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和社区的支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等相关课程资源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学习实践系统。

2.确定目标,编写教材

为使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结合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和社会资源做好“学校定课程、学生选课程”的工作,既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又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提高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方言》是我们最先开发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之一,在2013年江苏省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多次组织有关教师(包括退休老教师)进行研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在广泛调研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按规范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不是简单的编写、出版教材就完事,也不是仅供师生阅读的“读本”,而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又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以《方言》为例,学校制定了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目标、指导思想、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任教细则、评价方式、实施要求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文件。

3.创新教学,反思调整

学校将课程实施与专题教育、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社会体验相结合,发挥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作用。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打破单一由学校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采用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授课、学生互教互助的新型授课模式;学校、家庭、社区、多媒体、网络、广播视频等多种通道相结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交流多种学习方式。学校本着“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愿景,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展示与表演的平台,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检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一直是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采用个案访谈、抽样问卷、群体调研了解课程实施效果、教师教学效果、学生体验效果、社会评价效果等,促进课程实施的完善,真正实现“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目标要求。

二、校本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在课时数、教师积效计算、师生活动时间、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首先,普通初中习惯于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无论是周课时数、教师编制还是学生在校总时间,都是按国家课程计划来严格执行和考核。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有待纳入统一规划,否则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

其次,在严格控制教师编制的背景下,学校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第三,学校内部经费及硬件的不足也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广泛选择性和活动的分散性经常与学校有限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发生冲突。

第四,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不仅要有一支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早已定型于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转向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身的综合性教师发展确实有难度,这制约着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很难满足“95%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或社团活动内容”这一需求目标。

问题之二:考试制度的显性影响

目前的考试制度影响着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对学校质量的评判标准。不可否认当今绝大多数人还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的质量,因此有些家长不支持、不配合、不认可,有些学生积极性不高。因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国家课程的执行效果而忽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问题之三: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尚未形成体系。

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优化课程开发。在总结现有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应体现校本特色,应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应呈现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特点。我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6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将升入职业类学校,所以在优化校本课程时应更多地结合学校的校情。学校拟开展问卷调查,对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另外,鉴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理论支撑、多元整合,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的专业研究工作,学校将根据需要,尝试与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结对,加强校本课程设计及师资的培养,聘请专业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感强、专业过硬、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2.优化课程实施。目前虽然学校校本课程科目并不少,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时间得不到保障、部分课程授课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我们将组织分管领导、相关教师进行学习参观、取经培训,提高领导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实施细则。

3.优化课程评价。有别于知识考查,目前学校对课程评价的总体原则是重在学生和教师的自主参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学生在自评、互评中不断进步。学校也将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校本课程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有个性地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将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继续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生活,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注释】

①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② 郑金洲. 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06):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金星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思考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