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条军规》中小人物明德宾德之探析——独辟蹊径的特殊视角
2015-07-20李光
李 光
(华北电力大学 英语系,河北 保定 071000)
《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自小说问世以来,便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黑色幽默的经典作品等。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批评家都是围绕着小说的黑色幽默、荒诞性、后现代性、美国军方的官僚腐败等方面展开批评的。至于对小说人物的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约塞连,很少有学者对小说中的其它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本论文试用詹明信(Fredric James)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理论对米洛这一人物进行分析。
一、米洛的“面纱”
米洛表面上恪守道德的伪装便是他的这层所谓的“面纱”。比如在小说的第35章,即标题为“勇敢的米洛”的一章,作者交待得很清楚,其实米洛并不想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执行飞行任务,他和卡思卡上校兜了半天圈子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对方让其他人替自己执行飞行任务。飞行任务所得的勋章归米洛。但如果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那人送了命,概不负责。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海勒把资本家虚伪、无情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旦触及利益问题,米洛马上就会撕下这层伪装的“面纱”,从外表诚实守信、满怀爱国热情的义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道德君子变为一个唯利是图、不论是非、没有人性的凶残可怕的怪物。他的一切行动都贯彻了资本主义利益至上这一最高准则。如果说卡斯卡特上校、佩克姆将军、德里德尔将军等人是美国政治官僚机构的代表,那么米洛则是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代言人。
二、米洛将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小说第24章,当米洛的4架派往英国去采购的德国飞机返程时被美军扣留并要将其没收时,米洛对他们进行了斥责:“这是在俄国吗?”,“没收”,“美国政府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执行没收私人财产的政策了?你们真不要脸!你们竟会生出这么一个可怕的念头”。米洛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神不可侵犯为由,从而认为个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也应是神圣不可侵犯。既然个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使用德国人的飞机为辛迪加联合体赚钱显然也是合理合法的。因此,尽管在战争中德、美国处于交战的双方,但他并不认为和德国人做生意有什么错:“不错,我们是在同他们打仗。不过德国人也是咱们辛迪加联合体里声誉很好的成员。作为我们的股东,我有责任保护他们的权利。也许是他们挑起了战争,也许他们的确杀了成千上万的人,可他们付起账来却比我所知道的我们的一些盟国痛快得多。”米洛的逻辑正好与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不谋而合。通过二十二条军规,米洛成功地将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三、米洛经济集团的扩大
如前文所述,在小说《二十二条军规》这样一个微缩的世界中,表面上的统治者是卡斯卡特上校、佩克姆将军、德里德尔将军等人代表的美国官僚政治集团,而实际上以米洛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集团利益往往凌驾于个别政治集团、甚至是国家利益之上。米洛正是利用二十二条军规这一无形的、意识形态的力量使他的经济集团成为社会实际上的统治阶层。同时,他以他的市场“人人都有股份”为口号,不仅吸引着普通的士兵为他效劳,而且还吸引着一些军官,以及像卡思卡上校、德里德尔将军等人这样的高层人物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为了能在这个“市场”中获利,他们不惜处处为米洛的经济集团开绿灯,使他成为实际上的幕后统治者。随着米洛的市场的不断渗透,他的“统治”也不断扩大:“米洛的飞机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享有在各处随便通行的自由。”
四、结语
海勒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荒诞的手法刻画了米洛这样一个小小的伙食管理员凭借积累资本和扩大市场,不仅成为其领导的经济帝国的领袖,而且凌驾于国家政治利益之上。同时,他又通过利用文化符号等意识形态的渗透,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神一样的人物。米洛的成功看似荒诞,但却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资本和市场控制一切的本质,对研究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很有借鉴意义。
[1]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杨恝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高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6,(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