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过程启发教学中要注意的三种心理效应
2015-07-20蔡凤莲
蔡凤莲
过程启发式教学如张庆林教授在《高效率教学》一书中所提到那样:“是指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式。”是课程改新理念提倡的教学方式,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长期以来对过程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实施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教师需要注意“霍布森选效应”、“定势效应”、“权威效应”这三种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
一、打破“霍布森选择效应”,倡导答案多样化
霍布森选效应指的是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像这样的“选择”时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
师: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首诗,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生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诗中既然说“不觉晓”,为什么作者还能够“闻啼鸟”呢?
师:这里写的是清晨睡醒的情景,你再认真读读。
生2:老师,我也有一个疑问。作者都睡着了,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
师:孟浩然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他的《春晓》流传至今,哪里会写错之理!坐下!
(教室里一片嬉笑声)
师: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大家应该多从欣赏的角度去看看哪儿写得好。
在过程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虽然教师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还有什么疑问”,然而教师的答案指向只有一个——“从欣赏的角度去看看哪儿写得好”。因此学生的疑问被教师视为无理取闹,而引来了“一片嬉笑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预设的,然而在课程教学,学生则是灵活多样的,显然教师想引学生入“圈套”,只允许学生欣赏的角度而不能质疑态度,显然教师受到“霍布森选效应”的影响,扼杀了学生的合理质疑。往往质疑是创新的种子,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过程式启发教学中要打破“霍布森选效应”,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和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真正让过程启发教学落到实处。
二、突破定式效应,提倡教学灵活化
定式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教师怕学生说不出“使眼睛愉快”就是“悦目”,于是在上课之前提前将答案告知学生。没想到在课堂上反而出现了尴尬的场面: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泉声的好听的?
生:从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清沌悦耳。
师:这里出现了课文的一个生词——
生:悦耳。
师:“悦”是什么意思?
生:悦目。
(教师为之一怔)
师:听清楚,我问的是“悦”是什么意思?
生:是高兴、愉快的意思。
师:那么“悦耳”的意思是?
生:愉快耳朵。
师:使耳朵感到舒服,那么使眼睛感到舒服可以怎么说呢?
生:悦目。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
生:赏心悦目。
从上述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与学生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中得到了预先设定的答案——赏心悦目。正因为教师为了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生怕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于是将预设的答案提前告知,然而没想到学生也提前说出了答案,这样的尴尬或许不止发生在这一堂课上。通过随堂听课,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公开课时,常常将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甚至有部分教学内容已经提前在班上授课,为的就是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效果,便是一种定势结果。教师往往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性,难于开展过程启发式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谨防定式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进行灵活教学。
三、击破权威效应,呼吁课堂民主化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传达信息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传达的信息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使其正确性不容置疑,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这种效应时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堂作文教学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写作前先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学生开始动笔画起来。很快一位小男孩画好了,兴高采烈地拿给老师看。原来他画的是在一棵大树上有四个太阳,而且太阳的颜色各不相同,分别是粉红色的,绿色的,金黄色的,火红色。老师看了看,有点不高兴,说:“这是你的家乡吗?你家乡这么奇怪吗?”小男孩本想解释,可是他看了看老师一脸严厉的样子,收了回去,乖乖回到位子上,开始重新画起来。在课下我们了解到,小男孩画的意图:他画了一棵树表示自己的家,四个太阳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粉色的太阳代表春天,人们常把春天比喻成一位姑娘,所以是粉红色的,是女生的颜色;绿色的太阳是夏天,他觉得夏天太热了,绿色表示清凉;金黄色的太阳是代表秋天,秋天里有很多果子,是丰收的季节;火红的太阳是代表冬天,冬天太冷了,要多一些温暖。
小男孩的创意被老师的一个眼色,一句话压制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权威效应”所起的负面作用。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权威效应,学生在教师的权威压迫下,常常不敢言,生怕得罪老师。教师的权威成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阻碍。因此在过程启发教学中教师击破权威效应,创设民化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漳州市颜厝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