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

2015-07-20董凤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过桥小班幼儿园

董凤华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良好行为易于塑造,不良行为易于矫正。诚如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做人,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好习惯。而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多是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小班幼儿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造成幼儿骄纵行为的出现

独生子女的特有环境及经济条件使得幼儿误以为我是“中心”,要什么就给什么,并将这种思想带到幼儿园。在晨间桌面游戏中,孩子们的“自我中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见有的双手紧抱着玩具不放,唯恐哪个小朋友抢了去;有的抓着玩具框不放,不让其他幼儿拿玩具;有的去抢其他幼儿手里的玩具,抢不到就摔玩具甚至动手打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谦让与合作,不懂得幼儿园是“平等”的,要玩大家一起玩等道理。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夺,因而造成幼儿之间冲突不断发生。

二、幼儿自身心理发展不均衡,造成行为缺乏控制,脾气暴躁易怒等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到这样的幼儿:他们脾气暴躁易怒,大哭大闹不分场合,动手打人,摔东西习以为常,破坏性、侵犯性行为严重。这种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出现,跟他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气质类型不无关系。他的心理发展水平局限于他在家里的一切活动,而幼儿园生活与他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他一下子无法适应,因而造成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

三、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急于模仿,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岁左右的幼儿,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发展了,开始被电视中的一些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在满足了好奇心的同时,电视中的一些暴力场面武打动作也必然影响幼儿无邪的心灵,使他们不加选择地进行模仿。这种难免有些假戏真做的危险动作,轻则把同伴招哭,重则伤及身体给幼儿正常的游戏活动增添了一份隐患。

四、与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太少,造成幼儿在平等竞争中发生争执

目前幼儿园教育面对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怕孩子受欺、学坏,怕孩子之间互相接触、交往发生纠纷、打架等行为问题,总是想方设法避免矛盾,设置安全保护区,让孩子在框框里自成天地,剥夺了幼儿彼此交往和接触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相容性差,不善交往等弱点,因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常常看到小班幼儿合作性差,总爱与同伴争抢玩具等物品,给他们的社会化发展造成阻碍。

对于小班幼儿的行为问题,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时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在维护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艺术地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

一、加强行为规则的教育和训练,督促幼儿在思想品德上“自辨是非”“自我修养”

3-4岁的小班幼儿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教育者必须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并引导他们养成遵守这些规则的习惯。但这一阶段的幼儿,是非观念还不太分明,教师必须在幼儿行为问题出现萌芽的时候,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为他们提供正确的规则。

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谦让,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我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过桥”。活动中我先要求每个幼儿都走过一座“独木桥”,只见孩子们呼啦一下全都冲上来,你推我挤,争抢着最先过桥,好不容易大部分幼儿都已完成任务,但仍有几个胆小内向的幼儿还没过桥呢。于是,我提出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刚才你是怎么过桥的?这样过桥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情?应该怎样过桥呢?接着我再适时提出排队的要求,指导幼儿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再一个接着一个依次过桥,这一次全体幼儿以较快的速度全部过了桥,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最后,我以问题“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排队”教育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喝茶、入厕、洗手等环节上要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懂得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帮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努力克服争抢的行为问题。这种提出规则的方法,使幼儿感觉到:老师是相信我、尊重我的,幼儿不但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且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增强了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

同时,在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和训练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小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对成人化或关系复杂的语言听不懂,教师应该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时提出规则,当幼儿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时,教师首先应该反省:孩子理解了我所提出的要求没有?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无可替代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被学习。因此,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幼儿不做的,教师更不能做。有时,这种无声的教育比批评更为有效。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能等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才向幼儿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坚持一贯,常抓不懈,良好的品质才能慢慢在幼儿身上体现出来。

二、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情绪情感,并逐步养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师幼之间良好的关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如果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地执行,碰上胆大的幼儿,就会跟教师顶撞。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非要跟幼儿比个“输赢”,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幼儿。表面看,往往是教师“取胜”,但幼儿由于内心受到压抑而容易慢慢养成攻击性强、无理取闹等毛病,出现逆反心理。结果使幼儿以后对教师的要求更不容易遵守了,如我班相屹小朋友上课时常常坐到地上或在地上打滚,课间游戏时总爱和班上几个男孩追打吵闹,每次老师批评他,他不是说:“是他先打我的”,就是把脸背过去大哭,根据他的情况我首先从感情上、态度上去亲近、体贴、感染他,常和他拉拉手、摸摸头,微笑着和他说话,接着耐心指导他和同伴一起看图书、玩玩具和做游戏,使他尽快和老师、小朋友建立感情,帮助他尽快从行为问题的阴影中脱离出来。当他再出现行为问题时,我单独给他提出来,他会高兴地点点头接受并改正。有时还会骄傲地对小朋友说:“你们知道吗?老师说我是个好孩子,老师最喜欢我了。”

另外,教师平时应注意从情感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的语言、行动,适时适度地满足他们精神需要,使幼儿体会感受老师的真诚情感,得到精神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要求、愿望兴趣和爱好。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孩子,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不用反话刺激他们,不管他们是漂亮的、丑的、乖的、淘气的都应一样对待,不表现出亲疏。在教育过程中,不感情用事,忽紧忽松,而应前后一贯,始终如一,努力寻找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其长处,尽量避免直接批评,采取正面表扬为主,间接批评为辅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足,使幼儿的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家长与教师间的相互沟通,提高家园同步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大都是直接从家庭进到幼儿园生活的,这是孩子生活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孩子经历这一转折便会在生活习惯、行为要求、生活环境等方面带来一些不适应,并导致孩子许多行为问题的出现。生活习惯和环境适应上,只要教师耐心引导,多加关心爱护,便会很快适应。而行为习惯受长期家庭生活的影响是不易改变的,教师只有与家长不断沟通、配合教育,方能见效。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预约谈话、家园联系手册、家园天地等方式方法和每位家长保持经常、及时的联系,让家长了解近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以便加强配合教育。平时及时将幼儿的情况向家长通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问题,做到家教有针对性,并适当教给家长一些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有关幼教知识,使家教方法更切实可行。同时也请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家园合力、互相配合、相互沟通,以最佳的综合教育手段,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增强其是非观念,更好地培养其群体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幼儿的心灵是一块纯洁的田地,只要教师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适时播下良好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良好行为的硕果。

【作者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过桥小班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过桥
黑夜过桥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