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从书来画随心至 因画映趣

2015-07-20张彩英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添画毛毛虫图画书

张彩英

艾瑞·卡尔不仅是一位绘本大师,更是一位拼贴画大师。《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经典图画书,它讲述了毛毛虫从卵到蝶的蜕变过程,情节随着每天食物的不同展开,从星期一毛毛虫吃了1个苹果开始,每天一样水果且数量逐一递增直至星期五;星期六毛毛虫贪婪地食用了10样食物导致“肚子好痛”;而以星期天食用1片“又嫩又绿”叶子后“舒服多了”收场。之后,它又结茧、休眠直至破茧为蝶。以此绘本为载体的大班半日活动,是我园“多元阅读活动中的感受与表达”研究中的一个成功作品,它包括:阅读图画书;了解艾瑞·卡尔本人及其作品,并模拟他用大刷子刷出彩色纸;最后开展剪剪贴贴“好饿的毛毛虫”。再次,我以拼贴画“好饿的毛毛虫”为例(其活动目标是:1.在充分阅读绘本以及了解作者艾瑞·卡尔作画方式的基础上,尝试用椭圆形纸片拼贴出不同形态的毛毛虫,并画出细小部分完善毛毛虫形象。2.添画背景并能用恰当、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毛毛虫故事。3.感受创作的乐趣以及成功感。)与大家分享美术教学中的感悟。

一、“趣”从书中生

《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从“感受与欣赏”(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表现与创造”(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来呈现。目标中三条都用了“喜欢……”因此,让孩子喜欢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喜欢也饱含了喜爱、愉悦甚至于仰慕的情愫,它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因此,前期大量的经验准备为最后拼贴毛毛虫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1.在画面阅读中识趣。在绘本阅读中,毛毛虫的造型以及色彩给予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其中星期一至星期五的食物画面则根据数量递增呈阶梯状排列,食物上与毛毛虫打洞觅食习性相吻合的洞眼深受孩子喜爱,阅读时孩子忍不住伸出指头抠抠,这正体现了作者喜欢把图画书做成玩具那样好玩的特点。同时,教师围绕“变”采用的策略是:(1)用图卡呈现毛毛虫从卵—幼虫—成虫—茧—蝴蝶的蜕变过程,其中在幼虫与成虫之间用食物图卡填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情节,为后期讲述幼儿创作的毛毛虫故事积累经验。(2)找出毛毛虫的变化。毛毛虫从“又小又饿”幼虫到“又肥又大”成虫;星期六毛毛虫因贪婪导致肚子痛后脸色大变,以及星期天只吃1片“又嫩又绿”的树叶后脸色红润。这一策略旨在将幼儿的学习指向于细致观察,并从中再次感受书中“趣”。另外,毛毛虫因贪婪导致“肚子好痛”的经历以及食物数量富有节律的变化,均引发了孩子情趣上的共鸣。

2.在大师对话中添趣。阅读图画书后组织幼儿认识艾瑞·卡尔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教师运用ppt出示了《今天是星期一》《棕熊棕熊 你看到了什么》《臭脾气的瓢虫》等绘本封面,再次感受作者的画面风格。同时,让孩子们模拟大师用大刷子刷出彩色纸,体验作者“作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游戏”。为此,教师为每组幼儿准备黄、翠绿、橄榄绿、深绿、墨绿水粉颜料(刷色后用于制作毛毛虫身体),将8k的铅画纸铺在垫了报纸的地上,人手1支大号水粉笔。而教师示范时则夸张地用干净的扫把刷色(纸同样铺在地上),提示幼儿蘸上颜料并在盆沿上轻刮一下,然后顺着一个方向刷色;刷完后不要洗笔,蘸上另一种颜料继续刷直至刷满整张纸。之后,孩子们开始刷色。教师的示范已经让孩子们跃跃欲试,而首次使用大号水粉笔蹲在地上刷色更让孩子甚觉“豪放”,“出格”的刷色体验让孩子们童心荡漾,也大大缩短了孩子与大师的距离。喜欢书的作者(作品以及作画方式),为孩子们拼贴毛毛虫奠定了情感基础,真可谓“趣”从书中生。

二、“画”随心而来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对老师来说,幼儿美术活动要呵护孩子的本真,遵从孩子的内心,维持或是激发孩子艺术表现与创造的欲望。

1.在剪纸游戏中准备。在模拟大师涂抹出纹理丰富的色纸后,再次模拟他剪出拼贴毛毛虫身体的纸片。从毛毛虫“身体是一节一节”过渡到用刷好色的纸剪出像蛋那么大的片片。尽管《指南》中对大班孩子的要求是“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缘吻合且平滑”,但本次活动我鼓励孩子徒手剪,只对纸片的大小提出大概的要求。“像蛋那么大。你可以剪出鸡蛋、鸭蛋、鹅蛋,但鹌鹑蛋和恐龙蛋可不太受欢迎哦!”。孩子自己刷色、自己剪,在此基础上自己拼贴毛毛虫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在观看动画中积淀。在前期充分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好饿的毛毛虫》作为拼贴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动画片中毛毛虫动态的爬行过程、吞噬食物与吐核的音效,以及在食物里穿行留下洞洞等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同时,动画片还生动地演绎了毛毛虫的“饿”状,且将它的“贪婪”与“享受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两次“变脸”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积累了红润代表“舒服”,黄绿代表“不舒服”的经验,供孩子们拼贴毛毛虫的“头”(一面红,一面为黄绿)作选择。

3.在分析示范中传授。教师通过“毛毛虫爬的时候身体会怎么样?”“找食物、吃食物时又是什么样子?”提问,分别出示不同动态(全拱、前半身拱、后半身拱)与表情(好奇、贪婪、享受、不舒服等)的动画片截屏,引导幼儿简要讲述,为孩子拼贴毛毛虫的动态、添画表情与场景以及讲述作铺垫。而在教师示范拼贴毛毛虫身体时,唤醒幼儿“一节紧挨着一节”经验,演示时渗透纸片与纸片衔接的要求。另外,在“你想让毛毛虫的身体向哪拱?”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将纸片挪上或挪下以表现毛毛虫的“拱”态。同时,通过“摆一摆”的演示,启发孩子毛毛虫的头可以按在身体的任何一头。此处,教师有意将毛毛虫的头按在哪边以及使用“红”脸还是“绿”脸的选择留给幼儿。最后,继续运用师幼互动方式一起说出头上(眼睛、嘴巴、一对触角)、身体上面(绒毛)以及身体下面(对足)添画的内容,但教师不予示范,以期待孩子个性化的表达。

4.在分层添画中丰满。在作画的过程中,待大部分幼儿完成了毛毛虫的拼贴后教师分两次提醒幼儿添画。第一次是:你的毛毛虫头上、身体的上面以及下面还有些什么呢?提示幼儿添画细致部分。又待大部分幼儿完成添画细致部分后,教师通过“你的毛毛虫在哪里?在干什么?”再次启发孩子添画背景。同是添画却分两次讲,旨在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作画的心理环境。同时,分层添画有利于调控孩子在完成作品主体部分后再适当添画背景。另外,在幼儿着手画之前教师则说:“请你拼贴出一条自己喜欢的毛毛虫”。同时收起了ppt,并播放背景音乐。这些策略的使用都是希望孩子的画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表达,画随心而来。

三、“书”因画映趣

《指南》解读中如是说:“艺术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因此,艺术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做出精神层面的回应。

1.在表扬激励中固本。教学活动结束时我将全班幼儿的作品全部呈现出来,然后用激励的口吻说:“哇!大家做的毛毛虫好可爱,给自己来点掌声呀!”之后,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毛毛虫。教师所有的行为均指向于肯定每个孩子个性化的童趣表达,从源头上为实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这一目标提供保障。

2.在个别回应中创新。教师通过“你的毛毛虫是什么样子的?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提问引导幼儿丰富他的毛毛虫故事,并在此过程中完善、肯定孩子们的表达。

幼儿1:毛毛虫吃了1个苹果、2个梨、3个李子……它继续向前爬,要找更多的东西吃。

教师:真的哎!毛毛虫的舌头(教师指着画面)都伸出来了,她好馋啊!

幼儿2:毛毛虫吃了草莓从洞洞里钻出来,可好吃了,就是有点累,爬着爬着就睡着了。

教师:身体出来了一半,草莓里还有半个身体呢,而且它闭上眼睛睡得好香哦。

幼儿3:毛毛虫病了,它的肚子好痛,于是它打了120到医院去检查身体了。

教师回应:真棒,xx的毛毛虫的脸都变绿了,但是很聪明,会想到打急救电话请求医生的帮助哎!

……

例一中孩子添画了图画书里毛毛虫吃过的食物,又融入了动画片里毛毛虫伸出舌头“扫”的动作,这源于孩子的细致观察。例二中孩子添画的草莓是一个剖切面,毛毛虫通体看得见,半个身长在草莓外面,画面布局与众不同;而“睡着了”来自动画片里吃了4个草莓后的画面,它表现出毛毛虫享受美味后的满足与慵懒。例三的内容缘于故事,又因融入了生活经验,情节有了新的发展。

3.在汇集图书中延伸。活动中每个孩子的画面各不相同,既有大师作品丰富厚实的肌理质感以及刀剪裁切的硬边纸缘;又有幼儿真实率性的笔触与充满童趣的情节表达。由于孩子第一次用扁的水粉笔刷色,其笔触依然是稚拙的,色彩是随性的。因此,毛毛虫有的偏黄有的偏黑。徒手剪纸片,虽然老师不断鼓励孩子“剪刀拐弯时拐得大些,但部分孩子依然会很小甚至仅剪出大半个圆。评价时教师并没有拘泥于作品的颜色、纸片的大小与形状,更看重每一条毛毛虫都有自己的姿态,从肌理、色彩、造型、表情、场景等诸方面肯定来自孩子心灵深处的表达!100个孩子也就有了100种表达,每一幅画都有了它独特的精彩。因此,活动结束时我建议:把每个人的毛毛虫装订成一本书。又用师幼互动的形式取名《好饿的毛毛虫》(升级版),作者为大(5)小朋友。

本次活动是我的一次尝试。拼贴画《好饿的毛毛虫》由阅读图画书开始,又以装订成升级版的《好饿的毛毛虫》结束;画源自于书,画又终结于书;同为“书”而阅读的对象已从观众升格为作者兼观众,这是深层的表达又是深度的阅读。在幼儿美术教学上,不以画面的合适为目的,更求真实的表达为过程,我将继续徜徉于“书”“画”之间,静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单位: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添画毛毛虫图画书
图画书
毛毛虫,动起来
好饿的毛毛虫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毛毛虫和蚕
可爱的毛毛虫
花是一本图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