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流岸坡净化径流中氨氮的实验室研究

2015-07-19陈晓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4期
关键词:沿程陡坡氨氮

陈晓华

(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1 引言

土地处理作为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代表,具有构造简单,投资低,有效的解决富营养化等优点,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1-3]。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作用[4-7],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最终实现污水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8]。

各种形式的岸坡布置在河道周围,并由土壤及砾石等不用介质组成,天然岸坡多由土壤组成,人工岸坡可由砾石组成。污水经岸坡流入河道,期间经过了土壤或砾石的吸附、过滤和净化,属于土地处理技术的范畴。本文依托室内建立的两种河流岸坡,对径流中氨氮在岸坡内部的净化效率及浓度变化进行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水质

根据径流水质特征[9-10]配置模拟水样,模拟污水水质特征见表1。向除氯后的自来水投加葡萄糖、氯化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进行调配,水质pH 呈中性。

表1 模拟实验进水水质

2.2 模型构造

缓坡模型长3.5m,宽0.6m,高1.0m,土坡高约0.8m,坡比为1∶2.5,在坡角处由碎石压盖;陡坡模型长2.7m,宽0.6m,高1.0m,土坡高约0.8m,坡比为1∶5,在坡的末端由大块碎石压盖,考虑到土体的压力和水压力,在模型底面用梯形的浆砌块石做挡墙,墙高0.5m。

图1 缓坡模型

2.3 填充介质

实验用土选择微生物种类较多、土壤结构较疏松的细沙壤土,土壤特性见表2。

图2 陡坡模型

2.4 实验方案

(1)工艺流程。在集水池调配实验水质,由潜水泵将配置的污水抽至各岸坡进水口,经岸坡内部净化处理并汇集到出水池。在进水处安装独立的阀门和流量计,确保流量恒定,进水管使用布满小孔的PVC 管,使出流均匀,尾部安有出水阀,便于调节出水水位。

(2)进水方式及负荷。8月22日至8月27日进水负荷为7~9 升/小时;9月9日至9月14日进水负荷为10~12 升/小时;9月21日至9月26日进水负荷为13~15升/小时;采用连续进水方式。

(3)采样及监测方法。实验在2005年8月、9月进行,进水水温在25°至28°,每个模型有6 个采样点,包括进水和出水,其中将同一断面上两个取样点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得出两点之间平均浓度。氨氮监测指标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1]中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2 实验用土特性表

3 实验结果

3.1 缓坡模型对氨氮的净化效果及沿程浓度变化情况

由图3 可见,缓坡模型在第一断面浓度下降最快,之后的断面浓度总体呈平稳状态。其中第一断面处氨氮的去除率为84%~97%,平均去除率为91%;第二断面处氨氮的去除率为89%~97%,平均去除率为94%;出口处氨氮的最终去除率为86%~98%,平均去除率为94.5%。氨氮在三个断面处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0%。

图3 氨氮沿程浓度变化及净化效果

3.2 陡坡模型对氨氮的净化效果及沿程浓度变化情况

由图4 可见,陡坡模型在第一断面浓度下降最快,第二断面浓度出现波动,第三断面浓度回落并趋于稳定。其中第一断面处氨氮的去除率为85%~96%,平均去除率为92%;第二断面处氨氮的去除率为60%~95%,平均去除率为78%;出口处氨氮的最终去除率为82%~98%,平均去除率为94%。氨氮在第一断面及出口处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0%,在第二断面的平均去除率小于80%。

图4 氨氮沿程浓度变化及净化效果

3.3 水力负荷变化对氨氮净化效率的影响

当进水负荷在10~12 升/小时情况下,两种岸坡模型出口处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96% ±2%;当进水负荷低于或高于10~12L/h,则出口处氨氮的去除率将出现较大波动,波动范围±7%。

4 研究结论

(1)缓坡模型及陡坡模型对微污染水中氨氮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90%以上),且在第一坡段浓度下降最快。氨氮的去除是由于土壤介质对氨氮进行离子交换的结果[12],并且介质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对氨氮也进行了同化作用[13]。

(2)沿程氨氮在缓坡模型的第二断面、第三断面的浓度及净化效率较为稳定,而在陡坡模型中的第三断面浓度及净化效率均出现较大波动。氨氮净化效率下降可能与土壤介质深度有关,随着深度的增加,溶解氧降低,硝化反应受到限制[14],从而导致深层土壤中微生物的消化强度减弱,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

(3)当水力停留时间不变,进水负荷在10~12L/h时,缓坡模型及陡坡模型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96%左右,而当进水负荷低于或高于合理限值时,则氨氮的去除率将出现相对较大波动,水力负荷变化对氨氮的影响较大[15]。

(4)相比较而言,缓坡模型沿程对氨氮的净化效率要比陡坡模型稳定。因此,确定合理的缓坡长度有助于其工程实际应用。

[1]杨星宇,彭润芝.地沟式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管理与维护[J].贵州环保科技,2014,增刊第10 卷:42.

[2]曾扬,阮晓红,孙敏.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环境,2002,9(6):20.

[3]NETTSCH S L,ARNOLD J G,KINIRY J R,et al.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theoretical documentation,Version 2005[EB/OL].(2005-01).

[4]兆运.土地处理系统治理城市污水的机理[J].枣庄师专学报,2001,18(5):101-102.

[5]慧,王俊岭.污水的土地处理特性分析[J].北方环境,2004,29(5):36-37.

[6]张建,黄霞,施汉昌,等.地下渗滤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4):47-48.

[7]成徐洲,吴天宝,陈天柱,等.土壤渗滤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4):33-34.

[8]王红旗,陈家军.污水土地处理模拟试验比较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6):288-289.

[9]吴建强.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现场中试研究[R].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5:14-17.

[10]曾扬.污水SAT 处理试验研究[R].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22-25.

[11]国家环境保护局.水与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2]任南琪,李建政.环境污染防治中的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96-98.

[13]陈晓强,刘若鹏,王鹤立.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对微污染水体净化效果的现场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37(9):81-82.

[14]凌子微,仝欣楠,李亚红,等.处理低污染水的复合人工湿地脱氮过程[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3):323-324.

[15]聂志丹,年跃刚,李林锋,等.水力负荷及季节变化对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影响[J].给水排水,2006,32(11):29-30.

猜你喜欢

沿程陡坡氨氮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不同微纳米曝气滴灌入口压力下迷宫流道沿程微气泡行为特征
纯电动汽车陡坡缓降控制系统功能研究
典型生活垃圾炉排焚烧锅炉沿程受热面飞灰理化特性分析
基于FLAC3D的陡坡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分析
基于井下长管线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研究
氧化絮凝技术处理高盐高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高削坡高陡坡柽柳扦插生态实验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氨氮去除的影响因素
间位芳纶生产废水氨氮的强化处理及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