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2015-07-19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366000
(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366000)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魏广林(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366000)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还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问题解决”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现代教学论认为,思维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解决又促进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精髓。所以,教师能否恰好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课件: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轴不在中心的圆形。同时出现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学生看了课件后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带着这种问题和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提出引发人深思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后,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 2,三角形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呢?学生的提问其实涉及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意识。
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教育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教学“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有的学生提出疑问:(1)用铁线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有没有表面,有没有面积?(2)平面图形有哪些?“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确定吗?这些疑问就是一种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巧于提问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用电脑演示在吊车上的沙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形状的画面,学生由趣生疑,趁热打铁,问:“看到这沙堆,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争着说:“想知道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沙堆占地面积是多少……”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这就促使学生寻求解决圆锥体积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如学习“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学生提问:“为什么要0除外?”三是习题上的问题。如三年级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后,出示一题:希望小学的篮球教练带领12名同学到福州参加省篮球赛,标准两人间每晚200元,三人房每晚150元,怎样租房最省钱?需付多少钱?多数学生这样列式:(1)200×1+150×4=800(元);(2)200×2+ 150×3=850(元);(3)200×4+150×2=1100(元);(4)200×5+150×1=1150(元);(5)200×7=1400(元)。这时,教师就问是第一种方案最省钱吗?聪明的学生经教师的点拨,立刻发现还有一种更省钱的方案:(6)150×5=750(元)。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融洽,乐于提问
教学实践证明:情感共鸣是思维共鸣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即使想得不完善,甚至思维产生错误,也不会产生思想压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再把断开的地方用螺丝旋上,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教师首先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让学生互相猜猜,看看是否稳定,为什么?有的说稳定,有的说不稳定。教师让他们互相争辩,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统一了认识。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总之,我们构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