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工装在热处理中变形的工艺改进
2015-07-19王希多于世明张景民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沈阳110043
王希多 于世明 张景民 张 英(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浅谈某工装在热处理中变形的工艺改进
王希多 于世明 张景民 张 英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躯座(俗称拉刀盒子)是拉刀加工零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夹具,它的热处理变形问题一直限制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对躯座热处理变形进行工艺分析,对加热温度、升温速度、回火、校正、包装进行实验、分析、改进,使躯座热处理变形问题得以解决。
躯座;变形;控制
1 引言
躯座(俗称拉刀盒子)它的主要用途是拉刀加工零件中的辅助工具。躯座长1650mm、宽116mm、高70mm,由24-Φ7/Φ11、28-Φ9/Φ26组成,技术要求端面与底面相对∥⊥0.02mm,局部要求硬度HRC54-58。躯座的热处理变形、甚至裂纹造成产品的返修、报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及制造周期。
2 试验用钢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用钢
躯座采用CrWMn材料,它的化学元素含量大致为:C:0.90-1.05%;Si≤0.40%;Mn:0.8-1.10%;Cr:0.9-1.20%;W:1.20-1.60%。CrWMn钢具有淬火硬度高、耐磨性好、淬透性好,且碳化物细小、淬火后晶粒细小等优点。同时,对形成碳化物比较敏感,这种网状碳化物的存在使钢的韧性变坏,零件的薄弱部分易于变形、裂纹,所以应严格控制热加工工艺。
2.2 试验方法
2.2.1 不装包,电炉加热。低于300℃装炉,随炉升温至820℃-840℃加热,保温3.5h-4h,出炉,在油冷却至200℃左右出油,热校正。电炉回火,温度180℃,时间8h,回两次火。变形情况:底面凸出12mm-13mm,热校后底面仍凸出4mm-5mm,并且上面沉头孔裂纹多处。检验硬度HRC55-58,形腔中间表面部分脱碳,表面硬度不均。整个工件由于变形3mm-5mm及孔裂纹,报废。
2.2.2 装包,并用黄土及水玻璃封孔,底面垫平。电炉加热,低于300℃装炉,随炉升温至820℃-840℃加热,保温3.5h-4h,出炉,在油冷却至200℃出油,热校正。电炉回火,温度180℃,时间8h,回两次火,变形情况:底面凸起9mm-10mm,热校后,变形为底面凸出2mm-3mm,并且中间孔个别裂纹,变形不合格。检验硬度HRC57-58,型腔中间部分、表面硬度均匀。
2.2.3 工艺分析
由上述工艺进行热处理后,工件存在以下问题:变形大、压裂纹。对上述整个工艺流程分析,导致工件热处理后主要问题是变形问题。根据生产经验及实际解决的问题确定以下5项主要因素。
3 因素分析
3.1 加热温度高:不装包加热,零件型面脱碳。零件用碳包装包,并用黄土堵死通孔,增加了工件的有效厚度,致使加热保温时间延长,延长了工件在高温的停留时间,一般会增加钢的变形倾向。所以应当尽量降低工件的最高加热温度。由于CrWMn钢的AC1点为750℃,所以该工件在810℃-820℃,硬度可达到HRC60以上。
3.2 设备升温速度过快,从300℃直接升到830℃,会在淬火加热工件的截面产生很大的温差。由于工件表面与心部的温差必然形成很大的瞬时内应力,这样就容易引起工件变形。当内应力超过钢的强度指标,还可能造成开裂,如果采用T型升温,控制升温速度,对零件变形问题会更好一些。
3.3 回火不合理。回火过程是淬火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转变的过程,同时残余奥氏体分解。经过低温回火的工件,残余内应力只能部分被消除,所以回火时间应该适当延长。将回火温度提高到200℃,可以有效消除部分残余奥氏体。再增加一次时效(即低温回火),残余应力消除的会更好一些。
3.4 校正不好。CrWMn躯座油冷后出油温度非常重要。此钢种要求硬度高,且型面复杂,故只能进行热压。根据钢的C曲线可知Ar1为710℃,MS点为260℃,所以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出油温度应该MS点以上,这样零件就可以校正。在校正过程中,由于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在工件温度低于150℃时,应该停止校正,否则工件在薄弱地点产生裂纹。
3.5 装包工件同样重要。躯座长度很长,并且用黄土堵住通孔,应该利用钢的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工件中部自然下沉(奥氏体塑形好,高温下变形好)。这样淬火过程工件变形就很小。
图1 加热温度与时间的控制图
4 改进工艺
4.1 三检。按三检制进行。
4.2 装空心碳包。首先用水玻璃加黄土把上面槽和孔堵死。黄土面在下面,并用11毫米铜片把两头垫上,装有木炭,然后盖上包盖,用沙子封严。
4.3 加热电炉(如图1所示)。
4.4 冷却:将零件用吊车吊起尾部放在50℃-80℃油中冷却,7分钟(零件此时温度300℃以上)出油,马上将槽中泥土取出。趁热校正。
4.5 校正:采用校正工艺,零件温度低于150℃,停止校正。
4.6 回火:电炉,温度200℃,保温时间10h,出炉空冷,两次回火。
4.7 时效:点炉,温度140℃,保温时间14h。
4.8 检验HRC54-58,并且零件表面无裂纹,碰伤,变形符合要求。
结语
改进工艺后,工件经810℃-820℃保温后,拆包,用吊车吊起,工件底面凹10mm-11mm。油冷至300℃-350℃出油,这时,底面凹出1-2mm(实际反弹8-9mm),热校压黄土面(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变形小于1mm,孔未裂纹。回火后,变形符合要求。硬度HRC55-56,各项指标满足了产品性能要求,合格发出。
[1]刘宗昌.钢件淬火开裂及防治方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杨秀英,刘春忠.金属学及热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TG1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