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athload改进的网络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2015-07-18李稚春
李稚春
摘 要:网络可用带宽是评价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快速、准确地测量网络可用带宽对网络监测、拥塞控制、网络流量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传统Pathload测量网络可用带宽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其测量开销大、收敛速度慢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完善了Pathload的判断准则,进一步改进了发送速率调整算法,NS2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提高了测量准确性的同时,可以降低测量开销,收敛速度明显加快。
关键词:带宽测量;网络可用带宽;仿真;Pathload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5-00-03
0 引 言
网络带宽是指单位时间内链路上能够通过的最大数据位,可用带宽是指在不影响网络路径背景数据流的情况下,端到端通信所能获得的最大数据传输率[1],二者的单位均为b/s。对于一个端到端网络传输系统,可用带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网络可用带宽对网络负载均衡、传输速率控制、网络拥塞控制等有很重要的意义。设链路带宽为C b/s,带宽利用率为u b/s,端到端链路跳数为H,当前可用带宽为A b/s,则有:
(1)
(2)
(3)
目前,测量端到端链路可用带宽的方法主要分为单端测量和双端测量[2],单端测量模式只需在测量的一端安装测试软件,便可得到链路的可用带宽;双端测量模式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上都安装测试软件。两者相比,单端测量系统实现比较方便,但测量精度不如双端测量系统。表1列举了几种常见网络可用带宽的测量方法,其中单端测量方法包括:Cprobe[3]、Pipechar[2]、SProbe[4]、Abget[5]、ICMP-SLoPS[6];双端测量方法包括:Delphi[7],Pathload[1,8],Pathchirp[9],IGI[10],Spruce[11],TOPP[12]。
上述测量网络带宽的方法中,Pathload方法测量精度最高,但由于其采用自拥塞探测数据流方式,测量时间及测量开销较大,使用该方法测量一次可用带宽大约需要花费十几秒的时间,向网络中注入大约1 MB的探测包,在测量期间很难保证网络流量不发生变化。而用Pathchirp方法测量一次网络可用带宽只需花费几秒的时间,只需要向网络中注入200 kB左右的探测流数据。
表1 网络可用带宽测量分类 方法名称 通信协议 技术特点 年份
单
端
测
量 Cprobe ICMP 直接计算可用带宽 1996
Pipechar ICMP 包对测量技术 2001
SProbe TCP 基于TCP和HTTP协议 2002
Abget TCP 产生“伪造的”ACK信号 2005
ICMP-SLoPS ICMP 应用在IPv6网络 2008
双
端
测
量 Delphi UDP 指数递增分组探测 2000
Pathload TCP 自载周期流 2001
Pathchirp TCP 探测间隔呈指数递减 2002
IGI TCP 发送包对序列 2003
Spruce TCP 采用探测间隔模型 2004
TOPP TCP 分组对序列 2005
此外,上述测量方法都是基于2个假设条件:网络负载在路由节点呈先进先出队列;网络为流体模型,且背景流在测量周期内保持不变。
1 Pathload测量可用带宽原理
Pathload采用自载周期流探测技术(Self-Loading Periodic Streams,SLoPS)测量端到端链路的有效带宽。在发送端以一定速率R向接收端发送周期性探测流,通过分析数据包到达接收端的单向延时(One-Way Delay,OWD)的分布趋势,判断周期流的发送速率与端到端链路有效带宽之间的关系。通过二分法不断调整探测流的发送速率,使其逼近链路的有效带宽。
定义[1]:如果发送速率R>可用带宽A,则单向时延差ΔDk>0,呈现上升趋势;如果发送速率R <可用带宽A,则ΔDk≈0或者趋势不明显。
设R0为第1组数据包的发送速率,C1为第1个路由节点的带宽,A1为第1个路由节点的可用带宽容量,u1为第1个路由器的带宽利用率。
如果R0>A1,则:
A1=(1-u1)C1=C1-u1C1 (4)
R0+u1C1=R0+(C1-A1)=C1+(R0-A1)>C1 (5)
式(5)说明第1个路由节点已经开始出现数据包积压,即存在排队时延。设tk为第k个数据包的到达时间,T=L/R0,则在时间段[tk,tk+T]内路由队列为:
Δqk1=(L+u1C1T)-C1T=R0T-(1-u1)C1T
=(R0-A1)T>0 (6)
排队时延差:
(7)
同理,可以证明当探测数据流的发送速率R <可用带宽A时 ,单向时延差无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图1(a)、图1(b)、图1(c)对这一特性进行进一步阐述,试验中发送端每次向接收端发送100个探测数据包,每次发送速率R均恒定,满足RaA三种情况。从图1(a)可以明显看出,当发送速率Ra<可用带宽A时,时延在一定区域内上下波动,无明显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当发送速率Rc>可用带宽A时,时延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尽管期间可能存在个别的波动或者下降点,如图1(c)所示; 图1(b)前一半探测流的时延呈现波动趋势,说明发送速率Rb<可用带宽A,后一半探测流的时延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可用带宽开始下降,并且小于发送速率。至此,可以得到有效带宽的估计值为A≈Rb 。
(a)RaA
图1 单向时延变化趋势
2 Pathload判定规则
Pathload利用两个参数SPCT(Pairwise Comparison Test)和SPDT(Pairwise Difference Test)判定单向时延是否存在递增趋势[1,8],如式(8)所示:
(8)
其中,K表示数据流的长度(典型值为100),为了消除个别时延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引入滤波因子Γ,,将原始数据流进行分段,并用表示滤波后的每一组时延均值。当条件x成立时,函数I(x)为1,否则为零。不难看出,参数SPCT反映的是横轴上相邻两点具有上升趋势的概率,参数SPDT反映的是纵轴上最后1个点减去第1个点在相邻点时延累积和上所占的比例。Jain在文献[8]中指出由于时延具有随机波动性,最后一组滤波后的时延数据有可能与第一组时延数据大小相当,因此,这两个参数需要结合使用,才能正确判别时延是否具有上升趋势。
这里将文献[8]中提到的时延分布情况做了补充,如图2所示,图2(a)、图2(b)由文献中给出,图2(c)、图2(d)为本文补充。可以看出,当图2(b)中的第一组时延数据或者最后一组时延数据发生波动时,参数SPCT和SPDT均不能正确描述时延的上升趋势。为此,对参数SPDT进行改进,用时延的最大值代替最后1个点,用时延的最小值代替第1个点。同时,按照判别参数的物理意义,将SPCT定义为SPH(Probability in Horizontal),将SPDT定义为SPV (Proportion in Vertical),如式(9)所示,即分别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判别时延数据的上升趋势,二者具有互补性。从图2(c)、图2(d)中可以看出,当SPDT失效以后,SPV仍然可以对时延的上升趋势给出正确解释。
(9)
(a) (b)
(c) (d)
图2 单向时延统计分布
根据定义可知,0 表2 延上升趋势判别方法 SPH<0.54 0.54 SPV<0.45 无趋势 无趋势 无法判别 0.45 SPV>0.45 无法判别 上升趋势 上升趋势 3 可用带宽测量算法改进 根据Pathload测量可用带宽原理,自载周期流速率调整算法采用二分法计算下一次的发送速率,使其逼近端到端的可用带宽。初始化设置Gmin=Gmax=0;速率调整算法如下所示: (1)时延无上升趋势: (2)时延呈现上升趋势: (3)时延分布为灰色区域: 由于自载周期流速率调整算法收敛速度较慢,直接导致Pathload存在测量时间过长、带宽开销较大的缺陷,如果能够加快速率调整算法的收敛速度,就能从整体上提升Pathload算法的实用性。 由式(7)可知,第k+1个数据包离开第1个路由器与第k个路由器离开第1个路由器的时间差ΔT为: (10) 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据包离开路由器的时间与数据包的个数k无关,即第1组数据流离开第1个路由器的速率恒定: (11) 由此可以推断出分组数据流到达第i个路由器的速率Ri-1,与分组数据流离开第i个路由器的速率Ri以及该节点可用带宽Ai之间的关系满足式(12): (12) 观察速率调整算法中的“时延呈现上升趋势”部分代码,当R(n)≥A时,如果用分组数据离开路由器的速率R*(n)代替,即Rmax=R*(n)(if(R(n)≥A)),可以有效降低速率的上限,使其与可用带宽之间的差值更小,从而加快速率调整算法的收敛速度,降低算法测量开销。 4 NS2仿真试验 为了评估改进后的判定准则及Pathload改进算法的性能,本节通过网络仿真软件NS2进行验证,参考文献[14]中试验方法设计端到端网络路径结构如图3所示,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共由5个路由节点组成,其中R3与R4之间为紧张链路,带宽容量为10 Mb/s,其余路由节点为正常链路,带宽容量为20 Mb/s。网络上的背景流量由具备自相似性特征的佩瑞多(Pareto)分布的源生成,α=1.9。其中,550 B的数据包占50%,40 B的数据包占40%,其余10%为1 500 B的数据包。 图3 端到端网络仿真拓扑图 将链路按照网络负载大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u1=20%,u2=40%,u3=60%和u4=80%四组,对应的真实有效带宽分别为8 Mb/s,6 Mb/s,4 Mb/s和2 Mb/s。试验中探测包的长度设置为300 B,设置精度参数ω=1 Mb/s,χ=0.2Mb/s,当发送10组探测数据流仍未收敛,则强行终止探测程序,并根据当前可用带宽的上下界给出一组最合适的估计值。 原始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直接给出网络可用带宽的估计值,而是通过测量程序中的上下界给出一个区间,在这里将上下界相加取平均值,这样能够直接显示最终的测量结果,同时,也便于数据采集器网关利用该值进行发送速率调整。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改进后的测量方法通过更新时延上界的下限,使测量结果的区间变窄,最终得到的可用带宽更接近真实的可用带宽值。此外,由于收敛速度变快,使得测量所需开销明显减小,对网络自身的影响相应降低。
表3 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结果比带宽
利用率 真实可用
带宽 Mb/s 原方法 改进方法
测量结果Mb/s 测量开销 Mb 测量结果
Mb/s 测量开销
Mb
u1=20% 8 2.24 13.44 1.99 6.72
u2=40% 6 4.47 13.19 4.23 7.41
u3=60% 4 6.5 12.78 6.31 8.72
u4=80% 2 8.31 11.52 8.18 9.6
5 结 语
本文针对Pathload测量网络可用带宽方法中存在的测量开销大、收敛速度慢等不足,从判断准则、发送速率调整两个方面入手对Pathload测量算法进行改进,加速更新可用带宽上下界, 从而加快收敛速度, 降低网络测量开销。NS2仿真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改进后的方法测量开销明显降低,收敛速度明显加快。
参考文献
[1] Jain M, Dovrolis C.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methodology, dynamics, and relation with TCP throughput [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03,11 (4):537-549.
[2] 周辉,李丹,王永吉.可用带宽度量系统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软件学报,2008,19(5):1234-1255.
[3] Carter R L, Crovella M E. Measuring bottleneck link speed in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J].Performance Evaluation, 1996,27–28:297-318.
[4] Saroiu S, Gummadi P K, Gribble S D. Sprobe: A fast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bottleneck bandwidth in uncooperative environments[C].Proc. of the IEEE INFOCOM, IEEE,2002.
[5] Antoniades D, Athanatos M, Papadogiannakis A, et al.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as simple as running wget[C].Proceedings of the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Conference, 2006.
[6] 查新天,许晓东.IPv6中利用ICMP测量网络可用带宽[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3):121-123.
[7] Ribeiro V J, Coates M J, Riedi R H, et al. Multifractal Cross-Traffic estimation[C].Proc ITC Specialist Seminar on IP traffic Measurement,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Monterey, California: 2000.
[8] Jain M, Dovrolis C. Pathload: A measurement tool for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C].In Proceedings of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s (PAM) Workshop, Fort Collins: 2002.
[9] Ribeiro V J, Riedi R H, Baraniuk R G, et al. PathChirp: Efficient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for network paths[C].Work shop on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PAM), La Jolla, California: 2003.
[10] Hu N, Steenkiste P. Evalu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vailable bandwidth probing techniques [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3,21 (6):879-894.
[11] Strauss J, Katabi D, Kaashoek F. A measurement study of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tools[C].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SIGCOMM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New York: ACM,2003.
[12] Melander B, Bjorkman M, Gunningberg P. A new end-to-end probing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estimating bandwidth bottlenecks[C].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2000,1:415-420.
[13] 曾彬,张大方,黎文伟,等.WPathload:一种改进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46(6):89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