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7-18唐少玲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诗歌目标分析

◎唐少玲

问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唐少玲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教学目标。说来不可思议,但不少时候,上课的教师并不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教师所上的这节课,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二是教学目标不科学。这里所谓的“不科学”,主要表现为:(1)含糊不清,没有可测量性。作为科学的教学,不存在无法测量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可测评性是其科学性的表现。“养成…的习惯”“具备…的能力”“塑成…的人格”“形成…的价值观”等。(2)直接对接课程标准,将课程三维目标当成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课程标准对该课,教育目标总的概括描述,是整个教育阶段要完成的目标,是各节课教学目标的总和。而且,有些老师对“过程和方法”理解有误,认为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3)实际的教学目标过多集中于“知识和能力”,“知识”又是集中的重点,而能力以及对过程和方法的元认知,教师又缺少思考。三是教学目标的细碎化。尽管在教材的编制上,单元也是基本单位,但教师的备课缺少单元视野,仍然以篇为备课单位,造成各课的目标缺少相对统一的指向和整合,细碎且不断重复。四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界限模糊。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只是亦步亦趋、机械地适应教材,缺少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和教学做相应地重构。五是教学问题缺少深度思考。(1)课堂提问的现象普遍。提问作为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但缺少对“问题”特点、类型、关系等的思考。(2)学案。无非是将课堂口头问题转为书面问题,沦为习题集的另一种形式。(3)用提问取代课堂活动,认为提问就是活动。而且所提问题的类型和标准基本指向标准化测试。课堂就是考场的演习场。六是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活动的转化缺乏深度思考。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是学习发生的第一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设计预期,缺少相应的追问反思。七是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的科学性不足。继承大于创新。经验是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的基本依据,缺少适合本学科的科学观察和反思工具。八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一致性的缺乏。三项一致性的缺乏,会导致教学和学习的混乱。教学目标的偏离,学生会觉得学习过程混乱,越学越糊涂;教学活动的偏离,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是在浪费时间,不如自学;测评的偏离,浪费人力物力,学生也觉得学无所获,没有成就感,从而打击自信心。

二、问题化教学设计对上述问题的解决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尽管每位老师都会提出问题跟学生探讨,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问题往往是零碎的、凌乱的、劣质的甚至是无效的。笔者今天提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就是从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开始,要解决如何通过更好的问题设计来引领课堂教学,重构课堂,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和有质量。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下面以语文教学中《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总目标:学会用分析诗词的方法诵读诗词。

子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会注音,会默写,会解释。

2.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3.能够分析出诗歌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如对比,虚实结合。

4.能正确地把诵读方法和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诗词分析如何与诵读正确结合。

教学难点

诗词理解的多重可能性与诵读的多重表现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工具

PPT,电子白板。

设计创新之处

1.问题化教学设计。将知识点或技能转化成各种层次的问题,在思考、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中观设计理念。突破一节课一篇课文的微观课程设计传统,加大有效建构问题的设计。

3.电子白板。将白板技术与课堂需要相结合。【教学设计中的白板应用应是为教学服务的,脱离此,技术使用便是低效或无效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

(一)结合课下注释,诵读P61-P63《辛弃疾词三首》。要求:

1.每首词至少先读两遍。(利用早读时间读熟)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会注音,会默写,会解释。

3.遇到不能自主解决的其他难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二)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和下面给出的诗歌诵读小技巧,分析《辛弃疾词三首》,揣摩、确定这三首词的诵读方法。【详见学案】

【分享·讨论】

(三)按照你确定的诵读方法,把这三首词读给小组的同学或同桌听,如果听到的是掌声,恭喜你;如果听到的是问题,请你和他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更合理。

第二课时【本节课学习】

抽查基础知识

【展示·反思】

展示一

1.集体诵读第一首词。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或自荐分析诗歌,然后按分析的结果诵读诗歌。

3.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包括第二首。

展示二

1.按照修改的结果,小组推荐或自荐分析、诵读诗歌。

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包括第三首。

展示三

1.按照修改的结果,小组推荐或自荐分析、诵读诗歌。

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

【诵读·积累】

全部讨论结束后,利用剩余时间,反思自己对“用分析诗词的方法诵读诗词”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用自己的方法诵读诗歌。仍有疑惑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问题集设计支架

是何问题 为何问题 如何问题 若何问题内容问题这个字的读音是?上片描写了什么场景?“阑珊”如何解释?单元问题此场景有什么特点?这句话哪些字词需要重读?理由?整体来看,哪些字词需要重读?此情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理由是什么?上片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下片的两句读法一样吗?为什么?第二句和第三句的读法一样吗?为什么?哪些字词需要重读,理由?上片应该怎样读?下片应该用什么语速、语调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应该怎样读?能否自主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诵读方法?基本问题

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的步骤:

(一)课前:目标、设计

从教学目标出发使用问题集设计支架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

第一步:收集问题集。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先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问题的收集。实施一节问题化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从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中能提炼出哪些适合学生的教学问题?(2)如何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优化以保证其质量?(3)这些教学问题在何种情境下生成才最真实有效的?(4)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资源(含技术)来呈现是最高效的?(5)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过程来实施是最科学的?

第二步:依托问题支架进行问题分类。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问题进行有效的筛选、分类,依托问题支架,以问题(集)的设计和实施作为设计焦点,将教学问题融入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结构要素设计中,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获得优质教学结果。(具体内容见上图表)

(二)课中:实施、行为

第一步:自学。编制好问题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前把编好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诱导学生自己积极学习。

第二步:分享、讨论。根据问题支架分类提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实验、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

第三步:展示、反思。分三步进行。

展示一

1.集体诵读第一首词。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或自荐分析诗歌,然后按分析的结果诵读诗歌。

3.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包括第二首。

展示二

1.按照修改的结果,小组推荐或自荐分析、诵读诗歌。

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包括第三首。

展示三

1.按照修改的结果,小组推荐或自荐分析、诵读诗歌。

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反思。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按讨论的结果修改自己的答案。

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让各个小组展示最后的成果,成果可以使用多媒体方式比如网页制作、幻灯片、调查报告等。没有解决就应该继续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评价的内容则是针对学习目标来定,包括知识的获取情况、合作情况、最终作品情况、能力提升情况(如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以及学习态度的转变。

第四步:诵读、积累。全部讨论结束后,利用剩余时间,反思自己对“用分析诗词的方法诵读诗词”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用自己的方法诵读诗歌。仍有疑惑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用同样性质的问题形成练习给学生完成,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对问题会有质的发现。

课后:反思、分析、改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1)问题设计的层次是否合适?

(2)教学要素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和学习原则?

(3)策略和方法设计是否得当?

(4)问题设计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问题预设是否符合学情?设计是否能顺利实施?

反思、分析、改进的过程,对后面教学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问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采用问题化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使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更具体可感的收获。

首先是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更具体化。例如《辛弃疾词三首》采用问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就非常清晰、具体。有总目标:学会用分析诗词的方法诵读诗词。有子目标:1.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会注音,会默写,会解释;2.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3.能够分析出诗歌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如对比,虚实结合;4.能正确地把诵读方法和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结合起来。这些教学目标看得见,望得着,师生都非常清楚本节课要干什么,而不会处于茫然的状态。

其次是使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更加高效有质。借助问题支架的帮助,老师在课前通过收集问题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筛选,对教学有效高质的问题进行利用,对无效、琐碎、劣质的提问进行删除,这就避免了课堂高耗低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有效高质。例如《辛弃疾词三首》的问题化教学设计,问题经过筛选之后,只保留了这样一些问题:

1.这个字的读音是?上片描写了什么场景?

2.“阑珊”如何解释?

3.此场景有什么特点?

4.这句话哪些字词需要重读?理由?整体来看,哪些字词需要重读?

5.此情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理由是什么?

6.上片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7.下片的两句读法一样吗?为什么?第二句和第三句的读法一样吗?为什么?

8.哪些字词需要重读?理由?上片应该怎样读?下片应该用什么语速、语调读?

9.第二句和第三句应该怎样读?能否自主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诵读方法?

问题的提出非常精炼,而且跟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是为解决教学目标服务的,避免了漫无边际的课堂教学。

再次是使问题的设计更加有梯度,有层次感。还是以《辛弃疾词三首》的问题化教学设计为例加以阐述。知识问题:这个字的读音是?上片描写了什么场景?思维问题:“阑珊”如何解释?能力提升问题:能否自主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诵读方法?

跟传统的教学不一样,问题化教学设计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的层级过程进行设计的,有知识方面的基本问题,有思维方面的深度思考问题,这就带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够发生质的飞跃,这样引领学习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用、有效的。

四、结束语

问题化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思考、讨论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从而实现“优质减负”;另一方面问题化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做到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维训练三者有机结合,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个值得思考和尝试的教学方式。

(唐少玲 广东深圳市松岗中学 518000)

猜你喜欢

诗歌目标分析
诗歌不除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诗歌过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