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发言弱化现象
2015-07-18叶珠
叶珠
【摘 要】小学生在低年级时,语文课堂上发言很积极,愿意和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到了中、高年级,尤其到了高年级后,就普遍变得“沉默寡言”了。有时候,一个问题问下去几乎无人举手。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造成“低效课堂”,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堂;弱化现象
一、学生方面
1.有羞涩心理,缺乏自信心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评价,当然也特别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这些学生大部分对知识接受慢,基础知识差,不能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害怕老师提问。也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由于不能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害怕发言,从而造成这部分同学的发言能力愈来愈差。
2.学习氛围
学习的气氛紧张或沉闷也会影响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如在研究课、公开课时,由于一下子有不少陌生的教师、领导来听课,容易造成过于严肃的环境而压抑学生的心理。记得一次,学校领导来听笔者的常态课,班级的学生就对我说:“老师,我好紧张啊!”同样,一个教师教态过于严肃,师生之间就会拉开了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不愿发言是可想而知的。
3.惰性和依赖心理,静态学习
有些差生不愿暴露自己学习上的缺陷,缺乏自信,在发言时不是积极地思考问题,而总想依赖别人,希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或回答中取得现成的答案。高年级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文,特别喜欢做笔记,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这说明学生重视的是静态的知识,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的精髓,乃是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
二、教师方面
1.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的重灌输、轻学法,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联想思维等等。另外,由于有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致使学生无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2.课堂提问缺乏技巧
教学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反映的疑惑,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起点,又是其思维活动的路标。太浅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发言表面的活跃;高难度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沉闷。提出的问题最好难易适度,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实现对接,使其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3.教师评价语言单一
教师的评价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作出认真的分析,评价语言单一,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信息,享受不到回答问题的乐趣。有些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却不够重视,学生回答错误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有没有认真听啊?坐下,谁会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语言会挫伤孩子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不敢再次举手。
4.教师态度严肃,与学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把爱生情感转变为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愉悦,获得积极的情感陶冶,更能让师生情感在合作中达到水乳交融,促进知情和谐发展。课堂发言质量是情感合作水平的标尺,情感教育不仅仅限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中同样适用。
针对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弱化现象的成因,笔者总结出以下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为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如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教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找骆驼》时,在充分阅读后,让学生扮演商人和老人两个角色,学生表演时,教室里气氛热烈,扮演者和观众个个都兴奋不已,如身临其境。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对角色的情感就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的角色中。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人到教学活动中,他们也就成了真正的主角。也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在适当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日积月累,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做到每个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人,回答问题和参与机会一律平等。
二、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和谐轻松地学习氛围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首先教师上课和颜悦色,教态自然。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 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要像慈母慈父一样用“请”、“你行”、“对”、“正确”等激励语言提问,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弯下腰来,走进其内心世界,缩短彼此间的情感落差,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信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给予高度评价。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倩.高年级学生发言不踊跃的成因及对策.安徽教育.2003.(01)
[2]陈璟棠.“早点”风波.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13)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和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