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有效问题 营造高效课堂
2015-07-18潘永华
潘永华
【摘 要】课堂有效提问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尝试从明确目的,引出新课、注重启发,培养思维、遵循逻辑,循序渐进、重视差异,因材施问、设置梯度,由浅入深、发挥激励,循循善诱等几方面阐述怎样提炼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提问;激励;启发
俗话说:“发明千千万,问题最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易产生疑问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目的,引出新课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提问:用鸡蛋碰石头,为什么鸡蛋反而破了?学生经过思考自然而然想到鸡蛋对石头施力的同时,鸡蛋肯定也受到了石头对它的力,从而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课题。在研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时,可进一步提问: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那是不是说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怎样来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呢?其次提出问题后,老师要预想到学生会答什么,尽量防止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两手指压笔尖和笔尾,学生观察现象后,老师再提问,学生可能就不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了。因此,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也只有这样就才能使提问恰到好处,才能为教学穿针引线,从而产生直接的效果。
二、注重启发,培养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意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代替学生。当然教师引导、启发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或最终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启发性提问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尽力自己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个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块,问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怎么变化?不少学生都无从回答。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这样启发学生:(1)如果把冰块从水中取出,水面会怎样?(下降)(2)烧杯中水下降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水的体积是什么关系?(相等)(3)如果等取出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再把水倒入烧杯中,如果水面和冰块漂浮时一样高,说明了什么?(冰块全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变,所以只要比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关系)(4)接着再问冰块漂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5)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冰块所受浮力和被冰块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6)所以冰块的重力和被冰块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7)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变吗?(不变) 所以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重力和被冰块排开的水的重力相等,从而得出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是相等的。老师的这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仅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神经,而且给学生点拨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学生很自然地能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将答案和理由表达出来。因此,如果我们把启发性提问恰到好处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定会有帮助的。
三、遵循逻辑,循序渐进
进行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分解、简化、解析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够取得一个最佳的理想效果。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如《浮力探究》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笔者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放手,观察到乒乓球浮起来,问乒乓球浮起来时水对乒乓球有力的作用吗?(有)(2)当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水对乒乓球还有力的作用吗?(有)(3)此时乒乓球受到几个力?(重力和水的作用力)(4)这两个力平衡吗?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所以水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方向是怎样的?(竖直向上)(5)气球在空气中上升时,空气对气球有类似于水对乒乓球的力吗?(有)(6)石块在水中下沉时,水对石块有向上的作用力吗?怎样证明呢?(老师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再把石块浸在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了)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水对石块也有向上的作用力)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建立起浮力的概念。这样有逻辑性的提问, 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概念,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四、重视差异,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
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是不同的,学生的秉赋才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提高优生,又带动后进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比如学习完《滑动变阻器》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1) 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什么从而来改变电阻的?这样的问题相对容易些,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使其增强信心;(2)老师展示已连接好滑动变阻器的电路,问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丝是哪段?如果把滑片向右移,电灯亮度怎样变?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必要时可以适当给以引导和补充,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也能回答上来;(3) 要求把滑动变阻器和电灯串联,并要求滑片向左移时电灯变暗,问应该怎样连接滑动变阻器?这样的提问内容相对来说难些,要求也高一些,课堂上可以让优等生回答,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不仅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而且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营造出一个学生敢于被提问,乐于被提问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五、设置梯度,由浅入深
连贯而有坡度的提问, 能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学习气氛浓厚;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设计提问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问题设计很新颖,可最终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质量让人不敢恭维,如学习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底面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的下底面哪个更粗糙?学生方案中出现最多的是:将木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拉力的大小来说明粗糙程度:拉力越大,说明底面越粗糙。很显然这样的设计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老师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对所提问题的难度作了限定:问题的难度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例如“底面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的下底面哪个更粗糙”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两个因素有关?(3)如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粗糙程度的关系?(4)将木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拉力的大小来说明粗糙程度:拉力越大,说明底面越粗糙。你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不当之处?(5)为了体现控制变量法,你是如何控制压力大小相等的? (6) 你准备如何改进上述方案?简单的几个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不断深入,使学生不但能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而且还可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提问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程度,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难以下手,产生畏惧心理。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梯度,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迷惑不解到顿然醒悟,从而达到认识的升华。
六、发挥激励,循循善诱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学生提高。一般来说,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但未必都能很好地回答,毕竟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有些紧张,为了打消他们的不安心理,教师提问时,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笔者在上《压强》一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立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剩下半块对桌面的压强如何变化?一个女学生站起来,什么都不说,笔者没有把学生晾在一边,也没有马上叫其他学生回答,而是微笑着说:“别紧张,再想想,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能回答出来。”那位学生轻轻地说:“变小。”“很好,但你能告诉大家是压力变小了还是压强变小了?”学生脱口而出“压力变小了”“你说的很对,压力确实变小了,你还能说说哪个物理量也变化了?”“哦,受力面积也变小为原来的一半。”“你的回答越来越接近完美了,你现在可以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吗?”学生自信地说:“因为压力和受力面积同时变成原来的一半,根据压强公式,我觉得最终的压强不变。”一个胆小紧张的女生,从一开始的不开口,到慢慢地能说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直到最后能完美地说出答案,我想其中的奥妙应该是老师的激励。当碰到学生对问题不做出任何反应时,教师应面带微笑,鼓励的话语要亲切;当学生可能知道怎么回答,但胆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可以想办法提出一些辅助性、简单一点的问题,让学生慢慢打消紧张心理;当学生的回答不很完美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分析造成不足的原因;对于完美的回答,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艺术来对待。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激情,通过提问“问”出学生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振东,赵国义.《新课程怎样评》.开明出版社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