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体现创新理念
2015-07-18仇欣虹
仇欣虹
【摘 要】语文教学除去课堂活动的阅读感悟,还应当配置一定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得以消化。学生语文作业的设计相当考究,必须克服过去的机械性、随意性、重复性。努力体现创新理念,极富创新意义,达成创新要求。
【关键词】作业设计;体现创新;策略思考
语文教学人们比较重视学生作业的布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下,人们也极为关注语文作业的设计。语文作业是检验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掌握、语文素养形成的唯一渠道,也完全可以说就是这些方面的试金石。但语文作业设计得不好,那试金石之作用也不可能得以体现。在平时学生作业的设计中,笔者关注其作业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
一、体现创新理念的语文作业当具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应当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实践性,那学生的作业设计则必须高度考虑其实践,必须促成学生能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而且应当是离开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去完成作业。学生实践的意义是丰富的,学生实践的路径也是广阔的,当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所必须的作业,那学生将不仅仅就是完成了作业,而应当是充满着智慧的迸发,创造力的提高。如在教学6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整体介入文本进行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1.选取文本中的这样一段话:“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a.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这密切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b.海洋对人类的帮助还不仅仅就是这些,应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去搜集一些资料,你可以更多地发现海洋对人类的贡献。2.让学生去阅读《蓝色的宝库——海洋》(随作业将短文印发给学生),然后解决这样的两个问题。其一将内容提纲补充完整,教者给出“海洋总面积大,海和洋不同”的第一个提纲,然后让学生补充完整2(2)~(5)个提纲;其二是让学生面对蓝色的宝库——海洋,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东西。学生完成这样的作用,需要付出的实践性劳动应当说是比较可观,实际效果还是比较突出的。
二、体现创新理念的语文作业当具开放性
应当说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已经发现孩子们有创造力,或者就是极具创造力。我们从诸多创造学理论书籍业已开始认识到儿童存有创造力,既然这样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如何去解放?教学活动需具有开放性。对于阅读教学作业的设计也需要开放否?教学实践给我们的认识是应当完全肯定。让学生去完成开放性的作业,学生不但是完成作业的兴趣越发浓厚,创新意识也会越发增强,创造能力则会空前提高。对于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当是完成作业时空的开放性,不需要学生就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完成;不完全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时段内完成,可以让学生去间断性地完成。完成作业的主体可选择性,不完全强调学生去独自完成,可以让学生去合作完成;也不完全需要学生去都完成,自己能够完成得了的就完成,完成不了的就可以干脆不要完成。现举一例予以说明,《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这是一篇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她是祖国壮美河山、神奇风光的缩影。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也留下了人们的诸多赞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好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去完成一些比较开放性作业?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把叶圣陶老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也打捞出来,其中只选了一小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先让学生细读所选的,想象一下自己身处冰壶洞的情景,再让学生去思考这样的两个岩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最后形成双双之间的比较,找出相同点:从课文和这篇短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学生完成这样作业的实践让我比较深刻地意识到: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来讲,他们感到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去完成好,也颇有能力去完成好。
三、体现创新理念的语文作业当具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他所创造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当今的义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可以派生出生活实践就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语文作业的理念,让学生去生活化地完成作业。力求让学生去生活化地完成作业,那么所布置的作业就必须趋于生活化。在平时,笔者比较充分注意到,一定程度上比较注意了语文作业的生活性,学生探究的兴致就浓烈,学生也比较容易能够获取探求的成果;对于生活性的作业,也让学生寻到了完成作业的途径和规律,生活性的作业,就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也就通过生活实践去寻找答案。譬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送别诗的典范,一切送别之情都蕴含在作品的景语当中。笔者在未曾教学之前,就让学生去完成这样的前置性预习作业。首先以寥寥数语告诉学生这首诗的特征,意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就以文学鉴赏评论家的语言分别由学生去找答案。双方分别之地、被送者所去之地、分别时的特写景致、送者又送到何时等。小学生小,考虑到所学习的这首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远,于是特别要求学生去做这样的实践,在完成作业时,选择一步行者进行目送,目送至远方,目送至自己看不到为止。这样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的目力已尽去感受到作者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享受与幸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张芝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