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2015-07-18张莉艳

文理导航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新数学教学

张莉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不断地创设途径。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质疑问题难中大胆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更需要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与开放题的练习中去尝试,在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创新。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数学教学是基础学科,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创新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只有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他们才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努力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填空的题目,如:3/4=( )/8,10/16=5/( ),12/15=( )/3=24/( )。这些题目,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基本上都能顺利地解答出来,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再出示:2/4=( )/( ),刚开始时,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一位学生说:“老师,这里没有分母。”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说:“那好,现在就由你们说分母,老师来填分子,行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说“4”,老师回答“8”,学生说“6”,老师回答“12”……几个回合以后,再改为学生说分母,老师回答分子,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同学都争着回答,最后竟然出现老师的数还没有报出来,有学生的手就已经举出来了,就在练习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慢慢地报出一个数“15”,学生一下子愣住了,对照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2到15不是扩大整数倍,应该怎么填呢?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出来说:“应该填30,因为我们刚才所填的分母都是分子的2倍。”瞧,多好的回答,这位学生的思维就已经跳出了常规的格式,克服了死记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一瞬间得到了迸发。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考虑,多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潜能就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让学生在猜想活动中大胆创新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猜想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引导合理猜想,从而去探求新知,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影响,容易作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猜想。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卡片出示一些数进行观察、验证。观察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是不是都是3、6、9?通过验证,学生意识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心中充满疑惑,顿时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特点吗?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大数减小数);(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对这些猜想,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在这过程中,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新知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精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通过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尝试创新

数学教学也需要预习,但如何预习才有效?特别是像计算公式的推导等知识的教学,如果纯粹让学生预习,学生只会套书本公式做题,起不到预习的作用,也看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面。因此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看数学书,自己想办法求一个圆柱的体积。结果学生第二天的预习作业,让我大开眼界,更看到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生甲】先把一个空圆柱灌满水,然后再把这些水倒入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里,根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学生乙】如果这个圆柱是个橡皮泥那样的软物体就好办了,我就把可以把它捏成一个正方体,利用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它的体积。但如果是个实心的怎么办呢?

【学生丙】我可以在鱼缸里放了一些水,做上记号,然后把一个圆柱投进鱼缸,沉入水底,再做一个记号,最后量出鱼缸的长、宽和两个记号之间的距离,三个数相乘就是这个圆柱的体积。

……

从上述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的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尽管这些方法不是很正确,但都是学生用心思考的过程。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操作与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逐步学会创新。

四、让学生在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中发展创新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20页)

开放性题目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由于这类题目各个要素的开放性,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经常让学生练习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学会多角度地考虑和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3/5和2/7的大小?开始学生一般都用通分的方法进行比较,后来通过老师的启发,有的学生还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对分子进行通分:

3/5=21/35   2/7=10/35

因为21/35>10/35,所以3/5>2/7

(2)用“1/2”作标准:

因为3/5>1/2  2/7<1/2,所以3/5>2/7

(3)用“2/5”作标准:

因为3/5>2/5  2/7<2/5,所以3/5>2/7

(4)用“3/7”作标准:

因为3/5>3/7  2/7<3/7,所以3/5>2/7

通过多种方法的交流练习,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思维的潜能得了发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创新

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一改以往老师单独实验、得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的单调教学方法,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首先用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再用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当两次操作下来都找不到其中的关系时,最后再让学生操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通过操作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整个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完成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同时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学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为班级或学校设计一张统计图或统计表,比一比谁设计的最美观、最实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充分享受到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地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加强思维训练的密度,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猜你喜欢

创新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错在哪里